继美国正式下达针对中共党员的移民禁令之后,用真名退党的人就出现了激增。来自“全球退党服务中心”的消息称,仅10月3日到5日这三天,在该中心网站上以真名办理《退党证书》的人数就增加了几十倍,甚至创下了历史新高。
曾经的中共党员扎推来退党,此景虽令人震惊,却并不在意料之外。今年7月,“中共党员及其家属可能会被禁入境美国”的消息刚被放出来,“退党”一词在谷歌的搜索热度就立即出现攀升,甚至达到了满分。这与时隔两个多月后的今天真实呈现的退党人数形成了呼应。这些人都像准备好了似的,只待美国一声令下,“禁止中共党员及其家人前往美国,已经在美国的要驱逐出境”,他们就想方设法来突破这道关卡。
他们显然已经发现了,美国针对的不是党员个人,而是中共这个即将被定为“跨国犯罪集团”的组织。细究起来,他们选在此时退党的目的大概有二:其一、削尖了脑袋也要踏上美利坚的这片热土;管它中共是什么货色,自己能在美国生活,才是当务之急;其二、认同美国对中共的态度,发自内心的认识到中共的确是流氓组织、犯罪集团,不想与之为伍,甚至下定决心反共。
先说说那些张开双臂,迫切想要拥抱美利坚的人。他们的理由或许也有两个:一个是赴美之后,其私人财产不会受到侵犯;另一个是其包括自由在内的一切公民权利不会被肆意剥夺。当然,有的人是这二者皆不可抛的。毕竟,钱财与自由都是人之所需,只不过分别体现在了物质与精神上。
这些人若只是一般的中国人,倒也无可厚非。但令人讽刺的是,他们恰恰是那个致力于打倒、不遗余力地批判美帝的中共组织中的一员。这其中,还不乏反美的急先锋。
最近,反美斗士金灿荣之子的婚礼照被网友晒出。婚礼不是重点,两位新人都是赴美留学生才是关键。更关键的是,其父金灿荣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表示,“把孩子从小送到美国留学,其实是把他害了,根本没用”。堂堂金教授说一套、做一套,难免令人错愕。
另一位反美斗士胡锡进也于近日秀出了他的“叼盘”绝技。美国对中共党员出台移民禁令后,胡编就迫不及待地告诉中国人,“美国的决定有助于把更多人才留在中国,消除他们的幻想”。但从连日来激增的退党人数来看,胡编所说的“更多人才”似乎并不想留在中国,反而一门心思地想着如何能顺利地留在美国。
据说,胡编本人也实现了财富转移,让他的儿子留在了加拿大。看来,他是向中共的上百万“裸官”看齐了,无论财产、家人、子孙后代,是凡私有的,都不留在中国。他们心知肚明,私有财产到底是放在中国,还是放在美国更安全。
对于大量中共高官的这种心照不宣、不约而同的选择,中国有名的反美“五毛”司马南早就精辟地总结过,他们“在国内反美是自己的工作,妻子儿女目前在美国生活,并不影响自己的工作”;“美国是自己工作外的生活”。在这种恬不知耻的心态下,他可以十分淡定的、在中国人面前骂完美国之后,就立即登上赴美的飞机,与生活在那儿的家人团聚。
既然命根子都在美国,自然就会对美国的禁令产生恐惧。对于那些迫切的需要《退党证书》来“解除”美国禁令的中共党员来说,他们所在乎的仍是自己的利益。这也是《退党证书》在美国下达禁令后,就立即出现激增的最主要原因。第一时间就有反应、还能形成扎堆之势的,大多都是这类人。
当然,这类人当中不乏对中共感到前途无望、心灰意冷之辈,更有从一开始就不信中共那套的。然而这种感觉,对于一早就把入党当作其谋权、牟利手段的人来说,并不能瞬间转变为其公开退党的动力。只有等美国打了强心针之后,他们才可能因害怕利益受损而采取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激增的退党者中,还有一些人的心态和目的与上述有所不同。据“全球退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这些人有的是以前退过党,现在来补办证书的;有的是不为办证,只为来退党的。尤其是后者,“他们不是为了移民或满足移民局条件,而是看到这个形势,认识到退党是潮流,决定采取实际行动与共产党决裂,一刀两断”。
有人在退党声明中写道,“这几年通过子女以及各方面了解到的信息,尽管我已经年过70,但我还是希望能正式退出这个邪恶的组织”。从中不难感觉到,他真的是因为了解了中共的邪恶,才下定决心要退党的。还有人留言说:“退党保平安,这是正义和良知的选择,也是明哲保身的明智之举”。可见,在其看来,退出中共是人出于良知的正确选择。
其实,这些有勇气、有良知的正义之士在过往十几年来,一直都层出不穷。尤其是,《九评共产党》一书问世后,中共的画皮被撕下、邪恶本质被曝光,中国人“退党”的义举被推向了高潮。即使没有美国的重压,选择退出中共党、团、队的中国人也达到了三亿六千多万。随着中国人的不断觉醒,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能勇敢、清醒、明智的与中共划清界限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以正压邪、弃恶扬善始终是人们的向往与期盼。只要人的良知与正义尚存,中共毁人的阴谋就不会得逞。在正义的感召下,相信每个人都能做出无悔、无憾的选择。只有与中共决裂,清除共产邪灵,世界才能重现美好与光明。
(作者:颜丹)
(大纪元:https://www.epochtimes.com/gb/20/10/11/n124684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