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流量与好评对很多企业或商家来说都相当重要。在中国,大量制造虚假流量与虚假好评的“网络水军”应运而生。
这一产业如何运转?其背后又有什么秘密?有官媒记者近日卧底中国10多个网络水军群进行调查,并将结果公之于众。
“招收水军”在一个即时通讯QQ群里,有群主发出这样的广告。群里的《法制日报》记者看到后,立即私信群主并要求加入。
领取任务很简单,评价一部电影。按照群主要求,水军只需用自己个人账号,点击群主提供的链接,复制粘贴群主提供的内容并发表,然后再将评论截图保存并发回给群主即可。
该记者照做之后,不一会儿,群主给他转来一份佣金:1元钱(16美分),这是该记者卧底后接的第一单。
之后,该群主又发布另一个任务,这次任务是抹黑某个旅游度假村。水军并不是都给好评,根据不同任务有时需要给雇主的商业对手差评。
群主同样发来一段写好的文案,用词十分恶劣不堪。当记者提出质疑时,群主说,你只需要用把这些文字复制粘贴上去就行了,“咱们做水军,只是为完成上面派下来的任务,不需要关心后续影响。这类任务很多,做多你也就觉正常了。”该记者以新手需要适应为由没接这单。
在加入不同水军群过程中,该记者逐渐了解到,他所在的群属于水军产业链最末端。最末端分两类群:一类是精品群,人数相对较少,约几百人不等;另一类是任务群,每个群都在1000人以上。
任务群的工作就是纯粹复制粘贴,评论文案几乎一致;而精品群,评论时不仅要图文并茂,内容也各有不同,看起来更像真的。因精品群对水军要求高,相应报酬自然高。
该记者随后加入了一个精品群,该群的“主攻业务”是某大型电商平台。每次群主将商品链接发到群里,有人接单后,群主会给每个领任务的人发送不同的文案和图片。接任务的人要用自己的个人账号拍下(确认购买)商品,然后上传群主预先给的评论内容。
该记者这次接到的任务是拍下一单水果。他完成要求后,向群主提供了下单截图和评论截图。群主核实后,将本金和1.5元(24美分)佣金一并转给记者。
水军“工作范围”非常广泛——商品好评、影视控评、短影片热度、假粉丝等,凡是需要网络用户参与的领域,几乎都有他们的身影。
水军每天生意兴隆。该记者最早加入的那个群,据统计,一天之内,群里发布的任务最多高达436条。在高峰期,任务更以分钟为单位。
该记者加入的10多个网络水军群,几乎每个群都超过千人。群主给群取的名称看起来和水军毫无关系,如“踏雪而归”、“欢聚一堂”等,从而达到隐蔽目的。
为群主工作,有些群被设置成全体禁言,只有群主才能发言。还有一些群,群主发布任务后,会把接任务的人拉到一个新群或讨论组,然后在任务完成之后再将该群迅速解散。
卧底后“升职”
该记者“工作”一段时间后,由于经常踊跃发言,被管理员推荐到一个精品群。
进入精品群后,管理员先添加记者为好友,然后给他发送了一个培训文档,里面是各种“话术”,这些话既接地气,又讲的比较全面到位。这种“入职培训”就是为了让水军看起来更像真实的用户,从而引导网民,达到雇主想要的效果。
新一单雇主是入驻某网络平台的一名美妆博主,为了让她家的面膜大卖,雇用水军来刷好评,但她不要普通好评,而是要“走心”的精彩评论。
管理员对记者说,这就是创建精品群的目的,普通水军的刷评论现在已经作用不大了。
此次任务中,记者需要扮演一名“资深体验员”,并表示用了这款面膜后颇为惊喜,于是撰写了长篇文章。当然,文案的框架都提前设定好了,记者只需要按这个思路进行发挥就行。这类任务在水军群里被称为“推广”。
管理员和该记者多次接触后,对记者的表现很满意,有意将其收编为组织成员。记者正求之不得,就顺水推舟的接受邀请。
收编之后,卧底记者变成了“小头目”,工作也从原来的接任务变成了派任务:每天从更高级、隐蔽的群里获取任务,然后转发到水军群里。每个任务的价格在0.5到1.5元(8至24美分)不等。当然,小头目要留出自己的利润,通常是20%。
记者尝试接过一个“刷评论”(大量重复同样评论)的任务。他把任务发到群里之后,立刻有几十人前来领取。之后的两个小时里,记者的QQ对话框中挤满了对话窗口,不是接任务的就是完成之后前来领赏的。
记者也曾接到过几次大单,如关注某企业微信公众号等。由于操作复杂,有时还要输入个人信息,因此报酬也相应更高。
为了更加深入调查,该记者后来又向管理员提出“升迁”的意愿,不过这一次被管理员无情拒绝。管理员说,“大头目”都是雇主给亲信准备的,因为这里面“油水”多,没有关系的人轻易是进不去的。没有人知道你是不是替别人来搞破坏的。
卧底的生涯至此也就基本到头了。
信任缺失的代价
除了上述方式之外,网络上还存在好评返现(返还现金或优惠券)、造谣引流、有偿删帖等五花八门的操作方式。
这些试图影响舆论的具有欺骗性质方式在中国早已不是什么秘密,现在连西方人都逐渐认识到。
2021年5月,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亚马逊进行平台合规治理。在短短几个月中,亚马逊平台上超过5万家中国卖家被封店。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反复滥用评论行为”。
据中国深圳市跨境电子商务协会统计,此举导致中国相关行业损失超过千亿元(157亿美元)。
为了应对这些行为,亚马逊自己也大大提高了商业成本。据去年5月亚马逊发布的品牌保护报告,2020年亚马逊在全球投入超过7亿美元,并雇佣1万多名员工,保护其在线商店免受滥用与欺诈。
时事评论员夏一凡此前对大纪元记者表示,在中共治下的中国,一切都可造假,人与人之间信任程度很低,这种不信任最后都将转变为成本。老百姓将为此多花多少钱?“这个钱实际上无法估量,甚至无法想像。”
(大紀元:https://www.epochtimes.com/gb/22/2/13/n135735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