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村镇银行储户、烂尾楼业主健康码被“赋红码”事件受到舆论持续关注。不过多个相关职能部门声称“不知情”,而河南省当局要求相关部门“自查自纠”。有学者认为,如果将健康码用于维稳是严重违法。
近日,关于河南部分村镇银行储户被赋红码的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阅读量高达3亿,引起网友广泛讨论。
6月13日,很多网友在社交平台反馈,多名扫码进入“取款难”储户维权群而欲前往郑州村镇银行沟通取款事宜的储户,其健康码都被赋红码。
这些储户认为他们被赋红码的原因,与疫情本无关联,仅仅因为他们是河南村镇银行取款难的受害人,此前曾到相关部门上访,而部分储户到河南的原因是想在6月13日到相关部门了解最新进展,从而触及了当地的“维稳”机制,有警察告诉储户“不要聚集”。
此事件引发人们普遍质疑,本应用于疫情防控的健康码或许已被滥用。
继河南村镇银行的储户被赋红码后,6月15日,多名郑州的业主也反映自己的“健康码”莫名变“红”。明明核酸显示阴性,但却被列为“正在实施集中或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的入境人员”,甚至连家里人也精准“中招”。
据悉,和此前披露的银行储户一样,这些反映被赋红码的业主也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多是河南郑州一些停工楼盘的业主。因为购房纠纷、项目资金等问题,业主们几次和开发商、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协商未果。
一位业主苏女士透露,转红码后社区曾询问过自己是不是村镇银行储户,在转绿之后,苏女士被社区要求写一份保证书,内容包括保证不去高风险地区,不再去有关部门等。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对《南方都市报》表示,“如果将健康码的防疫目的拓展到其它方面,甚至演变成‘社会维稳码’,首先违背了健康码本身目的的正当性,也违反法律规定。”
对外经贸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许可也表示,“赋码”其实是一种行政行为,因为健康码的颜色决定了公民的行为自由。如果将健康码用于维稳,这显然是严重违法的。
该事件持续发酵,舆论质问谁该为此负责?哪个部门有权力为公众赋红码?
“封面新闻”记者致电河南省多个相关职能部门,得到回复为“不知情”或电话无法接通。而河南省纪委监委将此案转交河南省卫健委“自查自纠”。
根据官媒消息,各地对赋码和转码的管理权限并不相同,有的地区将权限收归至省一级,有的地区则分散在各层级。
例如,山西兴县防控办发布的文件显示,县疾控中心负责收集梳理确诊病例等需赋码人员信息,上报县防控办。县防控办梳理需要纳入红码(黄码)管理的人员信息,填写赋码表,由主要负责人签字确认后,实时报送市卫生健康委审核,由市卫健委上报省卫生健康委予以赋码。
另据财新网报导,因健康码涉及多方信息的归集,例如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等人员信息由卫健委和疾控部门负责,由大数据排查出的同时空风险人员信息由公安部门掌握,因此健康码管理普遍由市级或省级疫情防控指挥部统筹。
有媒体评论认为,通过强行赋码的方式阻止储户前去维权取款,此类行为或可构成滥用职权罪并应承担刑事责任。如果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针对此事引起网友热议,也有网友质问,健康码到底是防疫用的,还是用来控制人身自由的电子脚铐?
《经济观察报》刊发评论文章说,民众高度关注此事件的核心是,大数据背景下的行政权力如何不被滥用。因为当政府掌握海量个人信息,借助大数据手段,很容易限定某些特定人群的权利,包括人身的自由等。
此外,唐山市烧烤店打人事件爆发后,各地出现举报潮,其中不乏官方利用健康码实施“维稳”的案例。
浙江省绍兴市民陈桂香近日在网上举报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政府与黑社会公司勾结,非法拘禁陈桂香一家4口人达400多天。陈桂香去上级部门反映情况,刚到杭州,她的健康码就被赋红码,令其寸步难行。
陈桂香此前进京上访后,曾被非法拘禁,手指被打断,镇政府指派黑社会对陈桂香一家非法管控。
(大紀元:https://www.epochtimes.com/gb/22/6/16/n137611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