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新华社昨(27日)晚报导,中共26日至27日在北京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讲话”迎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习近平在会上讲话。
习近平说,中共二十大将谋划中共“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将明确宣示中共“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云云。
这个研讨班开在二十大召开前几个月,又是传闻可能月底秘密举行的北戴河会议之前,时机微妙。
时事评论员李林一对大纪元表示,习近平透过这个讲话,是为二十大定调,也标志中共二十大前人事斗争进入最激烈阶段。北戴河休假(会议)时间应该差不多了。
分析:习近平精心设计搞人人过关
据官媒报导,习近平这次是在高官们学习习近平自己的讲话的班上发表讲话,背后的动机引人关注。
习近平在研讨班并没有提连任二字,但整个讲话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问题进行。根据新华社通稿,习近平说二十大是“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并点明事关党国“继往开来”和“前途命运”。
法广7月28日发表文章评论表示,习近平着力点在“继往开来”,即如何接班的问题,由于习近平取消了任期制,二十大最高领导人的接班,其实就是“自我接班”。这篇讲话可视为是习近平的继任宣言书。在此关键时刻,习近平要给把地方和中央各部委的主要领导人昭示他将在秋季二十大上成功连任。
旅美时事评论员唐靖远27日对大纪元表示,这个“研讨班”就是中共召集所有地方分舵舵主集中封闭学习总舵主讲话,全部7大长老在列,为了迎接下一次帮众大会,各个表态。7大长老全都在场,包括执法长老就手握大批材料坐在那里虎视眈眈,人人也不敢公开表露半点反对的意思。
“习近平精心设计的研讨班的目的,就是要人人过关人人表态。习有了足够的本钱,接下来才可以放心马上奔赴北戴河去和老人帮较劲。”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27日,习的亲信之一、现任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在《学习时报》发文,大谈“政治建设”,称最重要的要求是“坚决听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挥”,并要求官员“做到感情上拥戴核心”“思想上紧跟核心”“政治上忠诚核心”“行动上捍卫核心”,等等。
习近平定调“成就”李克强表忠
习近平讲话中有讲到他担任中共总书记以来取得的所谓“成就”,划分为他的“新时代”十年和过去五年。其中讲话重点放在第二届任期,自认“极不寻常极不平凡”,说他带领中共越过的“惊涛骇浪”。列出的成绩单包括倍受质疑造假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和全面脱贫,以及中共不断挑事的台海稳定和更加有“狼外交”恶名的“大国外交”等等。还包括倍遭国内外诟病甚至谴责的“成就”,所谓对香港的“有效实施对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制权”。
不过对于次生灾难巨大的清零政策,习近平罕见没强调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只说“统筹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取得世界上最好的成果”。
在清零政策深度打击下,7月公布的第二季度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出现28年首次萎缩以来最低的增速,只有0.4%。而且这个数据仍被质疑是有水分。6月份,16岁—24岁城镇青年失业率攀升至19.3%,创下新高。
长期被一些人士指为和习近平不同调的李克强,最近频频出手救经济,并被卷入“习下李上”传言中。但这次李克强在主持这个省部级高官“研讨班”开班式时,有一个正式的向习表忠姿态,他称习的讲话“深刻阐述了过去5年工作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
李克强还说习近平讲话“十分重要”,“科学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指导性”,他并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
但央视画面显示,习讲话时,李克强在主席台上似乎一脸不爽。
掌管中共意识形态的常委王沪宁,则在结业式上说出了李克强没有说的话,要坚定不移维护习近平的“全党的核心地位”。
习讲话时,李克强在主席台上似乎一脸不爽。(视频截图)
北戴河会议有好戏看?
唐靖远对大纪元分析说,习的讲话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这显然只能特指是习近平思想。而习提出二十大要明确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个提法指代的就是邓小平否定了毛泽东路线,而邓的路线覆盖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再次提出来说,意思是:我们要重新考虑“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了,邓小平路线这一页应当翻过去了。
至于习近平在讲话中说从他上台的十八大开始进入“新时代”,这个重新断代,早在去年六中全会就提出了。
“习说二十大要重点部署未来5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隐藏的语言逻辑就是:过去10年我干得很好,搞了一个里程碑;我既然能搞出第一个里程碑,自然也就有能力有资格搞出第二个里程碑。”
唐靖远认为,这是习近平为谋求连任精心设计在北戴河会议前正式掀起盖头来的标志性动作。习近平先亮招式出招了,反习的那一帮如何接招,还有好戏看。
不过近年中共政情越来越封闭,《北京之春》荣誉主编胡平昨天(27日)对大纪元表示,应该多年以来就已经没有北戴河会议了。因为每一年人们都在谈北戴河会议,有种种猜测、分析,事后都没有比较权威的一些信息出来,没有得到印证。
(大紀元:https://www.epochtimes.com/gb/22/7/28/n137904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