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非政府组织“新公民计划”发布《2023中国流动人口子女现状》报告,揭示当前中国流动人口子女的生存状况,“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达到1.38亿人,约占中国儿童总人口的一半(46.4%)。
报告揭示,2020年,中国流动人口子女规模1.38亿人,有1.08亿儿童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居住在一起,其中,8922万是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他们中很多成为留守儿童,与在外地工作的父母相隔遥远。仅河南省就有留守儿童超过600万。
另外,能跟随父母一起迁徙到城市的“流动儿童”占流动人口子女总数的一半稍多(51.5%)。而在一些对于外来人口居住限制较多的城市,随迁率就更低。如,2020年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的随迁率只有22.5%,上海也只有25%,广州为27.6%。
报告称,还有部分流动人口的子女随着父母进城之后,因为各种原因与父母分离而返乡。2021年,中国全国就有92万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独自返乡,其中大部分成为留守儿童。
由于中国存在着严格的户籍制度,把中国公民分成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具有农村户籍、没有城市户籍的人到城市工作,被称为“流动人口”,又称“外来打工人口”、“进城务工人员”,他们的子女要么因各种原因留在家乡农村,成为“留守儿童”,而带在自己身边的子女被称为“流动儿童”。
这份报告数据来源包括中国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年鉴》及历次人口普查和调查数据中关于中国儿童人口的描述分析,以及中国国家统计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联合发布的《2020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等等。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由于长期不能和父母在一起,在成长期缺失父母的亲情、指导和帮助,从而产生很多问题,而随父母迁居异地的“流动儿童”也面临很多挑战。
6月2日,大陆第一财经发文《“流动”儿童 卡在城乡之间》,揭示中国流动人口子女由于没有居住地户籍,无法享有户籍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也很容易又成为“留守儿童”。
文章指出,即使在城市里接受了义务教育的“流动”儿童,因为没有户籍,无法参加居住地的中考和高考,需要在初二或者初三时作出选择,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返乡、读职业学校或是进入社会。对许多流动儿童来说,辍学以及早早务工是他们可预见的命运路径。
文章介绍,目前,中国各地方城市对流动儿童入学政策大致可以分为“积分入学制”和“材料准入制”两大类。积分入学制即按照流动人口累积的分值,依据区域内的积分由高到低安排儿童进入公办学校入读。珠三角、长三角部分地区采用的是这种方式。材料准入制则是家长们在准备好符合政策规定的材料资质后,子女可获得本地入学资格。北京、天津、南京、武汉等城市采用的都是材料准入制的方式。
如北京市,2014年起,对随迁子女的入学证明材料要求“五证齐全”,这五证包括实际居住证明、务工就业证明、户口簿、居住证、无人监护证明等等。根据各区不同要求,有时家长需要准备三十多份证明材料。其中,无人监护证明在2019年被取消,政策要求变成了“四证齐全”。对于务工人员来讲,其中相对难获取的是务工就业证明和实际居住证明。
文章表示,因为户口和居住地分离,对于流动儿童来讲,他们在城市中的升学路径艰难。从幼儿园入园开始,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每一道关卡都是一次挑战。如果父母闯关不成功,或是意志不够坚定,一家人随时有可能面临分离,流动儿童成了留守儿童。
近几年来,中共政府一直不断出台政策,要求各地政府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但是实际情况却越来越差。
对此,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物学院教授熊易寒表示,中国当前“有‘两为主’政策,要求城市政府要不断提高流动儿童就读于公办学校的比例,那就有两个策略——一个是做大分子,让进入公办学校的儿童越来越多;
另一个策略是缩小分母,比例就提高了,“做大分子,让更多的流动儿童就读于公办学校,实际上是在提高市政府的成本,需要投入财政支出,那么要达到要求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减少分母,让更多孩子离开城市以后,就读公办学校的比例自然就提高了。所以做小分母也就成为很多地方政府在大形势下的一种选择”。
文章举例说,2014年,北京市一共有127所打工子弟学校,在校学生人数近10万,到2017年,北京市发布《关于加强北京市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让民办校从主城六区向郊区迁移,如今留给流动儿童的,“只剩下一所中学、两所小学”。
2016年,《南方周末》记者专访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花楠女士(Rana Flowers), 花楠女士表示,中国和其它国家产生留守儿童问题最大的差异点是——中国的户籍制度问题。
(新唐人:https://www.ntdtv.com/gb/2023/06/02/a103724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