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发生一起“上海邯郸路某大学持刀杀人案”,已有媒体证实报导,死者是49岁的复旦大学数学学院党委书记王永珍,凶嫌是39岁的复旦大学数学学院教师姜文华。在网络上,对于姜文华所属的“高校青年教师群体”有一个别称是“青椒”。
据上海警方通报,姜文华杀人动机是因考核不过关被解聘,故对被害人行凶。据更多爆出的内幕消息,姜文华是复旦附中毕业,数学高材生,2000年进入复旦数学系就读,还是复旦大学第一届校长奖得主,后赴美国Rutgers大学攻读数学系博士,2012年回国在苏州大学任教并获得国青基和省青基(青基:青年科学基金专案)。2017年复旦引进人才,姜文华到复旦约定六年为期考核科研任务,2021年因为考核不过关遭解聘。王永珍书记代表学院告知解聘决定时,被姜文华一怒之下割喉,当场死亡。
这起事件在微博网络上发酵后,明显占很大比例的舆论不是关注命案本身、强烈谴责行凶者,而是抨击复旦并聚焦高校压迫教师到极限,连“海归青椒”都不能幸免。这也让《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微博紧急发文称,“在大学里发生这样的事情是决不能容忍的。大学里有申诉的管道,……杀人者必须在遭到无情审判的同时亦被千夫所指。”
在胡锡进这篇贴文底下的网友回应不少,很有代表性的三条留言就是:“申诉有用吗老胡?”、“大学有申诉管道?中国有申诉管道?如果有,就不会有这么多事情发生了!看看中国大学多少案子,有多少有结果的?”、“你探讨过国内暴力事件的根由吗?从来没有吧,反而对美帝暴力事件从来都是360度挖根探底的分析,是你不敢?如此,如何解决问题?”
网上舆论普遍认为,这次复旦大学血案其实是“非升即走”──中国高校推行的预聘──长聘(tenure-track)人事制度之下,受到极限压迫的个体给另一个个体带来的悲剧。
早在2012年出版的《工蜂:大学青年教师生存实录》一书中,高校青年教师被比作终日辛苦劳作而又默默无闻的“工蜂”。“他们承担着大多数任务,但在资源分配中却无力到近乎失声……”总之,他们普遍生存状态被归纳为“两大三低”──工作量大、心理压力大、地位低、职称低、收入低。
直到今天,高校广大“青椒”整体生存状况继续滑落。2020年有报导称,非升即走──高校开启割韭菜战略,青椒生存堪忧,教学与科研难两全,青年讲师被迫“画地为牢”,生存窘境的“待遇比肩农民工,晋升需要拍马搞关系”。
今年1月续有报导指,非升即走,大学也在996,高校青年教师残酷的绩效竞争,你在30岁甚至更晚的年龄才真正开始职业生涯,然而到了35岁左右,你就已经开始面临失业的压力了。
这次微博网言众议复旦血案显示:非升即走下的高校青椒们的内卷比996更甚。引进人才,不给学生,不给资源,到期就解聘,六年浪费在复旦,被榨取完价值就抛弃。40岁非升即走,数学老师找不到工作从头开始,继续内卷还会“闹出人命”。
微博一署名“保持低调的杨博士”也说:“非升即走”完全照抄国外或者境外高校体制里的tenure track,问题是国外或者境外评副教授评教授并不像国内评职称一样涉及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不合理的评价机制,国内院士们宣扬的所谓搞科研“十年磨一剑”在非升即走一刀切政策下纯粹成为笑话,继续推广“非升即走”迟早会出更多类似的事情。
事实上,针对复旦血案一个非常反讽却也相当务实的评论,莫过有人搬出全国高校积极学习的最高指示:“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敢于斗争的风骨,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敢于亮剑,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斗争策略。”因而这个社会到处充斥着戾气,焦躁与不安,连象牙塔也不能幸免。
(大纪元:https://www.epochtimes.com/gb/21/6/8/n13007131.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