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双十国庆,总统府前举行国庆大会,总统蔡英文发表国庆演说,特别提到台湾永远要坚守「4个坚持」,并不讳言,「台湾越好,中共给的压力越大」,呼吁台湾民众不能松懈,同时强硬的指出,台湾人不会在压力下屈服。学者观察,今年演说整体而言「态度清晰」、「外柔内刚」。
蔡英文国庆演说的题目为「共识化分歧 团结守台湾」,针对「复杂区域情势」进行讲话,她开头即直言,「当我们越来越好,中国(共)给我们的压力就越大。」并提醒所有的国人同胞,没有松懈的本钱。
中华民国正处在复杂多变局势中
「此时此刻的国际政治,正发生剧烈变化。」蔡英文说,威权主义的扩张,让全世界支持自由民主价值的国家都有警觉,而台湾正处于民主防线最前缘,「此时此刻的中华民国,正处在72年来最复杂多变的局势当中。」
她说,北京当局在全面控制香港,压制民主人士后,也调整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经发展方向;同时,在南海、东海,区域的秩序正受到挑战;在台湾的西南空域,共机常态化的活动,严重影响台湾的国安及飞安。
民主国家之间已有反应,蔡英文说,台湾正努力强化各领域的合作基础,来因应区域和全球变局。特别是G7、北约、欧盟,以及美日印澳的「四方安全对话」,不约而同关注台海和平与安全,同时也关心印太区域的和平稳定,是否会被中国(共)片面破坏。「我要重申,台湾愿意为区域的和平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在两岸关系的立场上,蔡英文说,「绝不要认为台湾人民会在压力下屈服。」台湾将持续充实国防,展现自我防卫决心,「确保没有人能逼迫我们走向中国(共)所设定的路径。」蔡英文说,「中国(共)所设定的路径里头,不会有台湾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更不会有2,300万人的主权。」
两岸解决分歧 须透过平等对话
她也强调,「我们的善意不变、承诺不变」、「两岸解决分歧,必须透过平等对话」。
蔡英文说,「八二三炮战中,英勇奋战的国军没有分省籍。半导体护国神山里的人才,也不会分政党;郑南榕是外省人,瑞莎原本是乌克兰人,温贞菱的母亲是菲律宾华人,父亲是客家跟日本的混血。不久前才离开我们的棒球选手王光辉,则是阿美族人。」
「国旗不见了我们一起生气、台湾被打压我们一起愤怒。」她说,「这是我们荣辱与共的情感」。
总统提四个坚持 强调将永远遵守
蔡英文提出四个坚持,她说,要坚持自由民主的宪政体制,坚持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坚持主权不容侵犯并吞,坚持中华民国台湾的前途,必须遵循全体台湾人民的意志。
「我们必须彼此约定,永远守住这四个坚持。」蔡英文说,「这是台湾人民给我们的底线,也是我们最大的公约数。」
蔡英文的国庆演说讲稿逾四千多个字,共提到48次「台湾」、6次「中华民国」、3次「中华民国台湾」,提及频率在蔡政府上任来变化不大。此外,今年「中国」提及3次、「北京」1次、「共机」1次、「美国」1次,「半导体」2次。
专家:蔡英文态度清晰 外柔内刚
军事战略专家苏紫云接受《大纪元》采访时说,观察今年蔡英文的演说,整体而言「态度清晰」,且「用语温和」、「外柔内刚」。演说清楚表达台湾面对中共的威胁,情况较严峻,并希望台湾民众知道,中共是最大的原因,且不能迷信中共的硬实力、军事胁迫,因此有较大的篇幅在谈论中共。
苏紫云说,观察这次演说,背后逻辑包含「1234」,「1」是指避免跳进中共设定的框架与途径,因为中共的途径里,没有民主宪政,中华民国如果掺进去,会被中共牵制住,落入不平等对话的陷阱。
「2」是指2个期待,包括:两岸和平、平等对话;「3」是指3个不变,包括:善意不变、承诺不变、现状不变;「4」指的就是4个坚持,要清楚表明台湾的战略框架底线。
目前世界对中共不再有幻想
对于蔡英文谈到的「此时此刻的国际政治,正发生剧烈变化」,苏紫云说,从1990年代到2017年间,全球抱有中国梦,并协助中共发展经济,而现在的情况是,国际已认识到中共的军事威胁跟数位极权,「对中共不再有幻想。」
演说里提及的「台湾正处在民主防线的最前缘」,苏紫云说,这意味着台湾向国际抗共联盟靠拢是必然的事情,甚至因为台湾数十年来的持续抗共,才让国际再度认识到抗共的重要。他说,演说提到台湾的国际地位有所提升,代表总统想给国人提高士气,只要坚持民主的理念与价值,迟早会被国际认同。
另外,对于蔡英文向对岸释出善意,苏紫云说,主要是想清楚表达,民主国家使用的交涉手段是和平对话,同时这颗球掌握在北京手里,我方只是清楚表示态度,要中共不要误判。
月初共机大量扰台 是针对6国军演
10日是台湾国庆节,共机持续扰台,国防部在10日证实,2架次歼-16战机、1架次运-8反潜机于白天进入台西南空域。扰台的共机架次3架,数量低于高峰时、10月4日的52架次。
苏紫云说,这可清楚看出,本月初共机扰台的状况「是不正常的」,表面是针对台湾,背后是瞄准六国海上军演。据观察共机的活动有强烈的针对性,10日的3架次可能只是例行操演,整体而言两岸还是维持「冷和」状态。
(大纪元: https://www.epochtimes.com/b5/21/10/10/n132948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