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日气候异常,北旱南涝,河南、山东持续40℃以上高温,河南一地的地表温度达74.1℃。福建松溪出现历史最大洪水,建瓯市亦出现城市内涝。广东韶关19日下午发布今年防汛第一号令,福建、广东、广西频传灾情。
广东韶关暴雨来袭 市区水流湍急
该市指挥部发布1号令:根据韶关水文局预报,2022年6月19日18时左右,市区将出现54.50米的洪峰水位。武江、浈江、北江沿河低洼地段人员,须进行转移避险工作。目前该市所有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停课。
综合大陆媒体报导,据统计广东韶关市6月12日8时到19日12时,全市平均降雨量305.9毫米,多地降雨量刷新当地有记录以来日降水最高纪录。
一段视频显示,韶关暴雨,市区街道水势湍急,连消防人员都站不住。
华南地区豪雨连日来在广西造成灾情,西江水位暴涨,山洪暴发。中共水利部近日发出警告称,6月20日,珠江流域中的西江可能会再次发生洪水,须做好准备。
福建松溪超历史性洪水 水淹一层楼高
福建南平松溪县18日降水量达225.6毫米,大幅刷新当地日降水纪录,穿城而过的松溪水位升至193.98米,比当地历史最高水位还高出1.59米,松溪县城附近出现严重洪涝。
松溪某油站一名工作人员19日告诉大纪元,多处水淹一层楼高,“昨天发洪水,现在退掉了,昨天挺严重的,好几个同事家都淹掉了,我们整个松溪县都淹了一大半了,很多人家里一楼都淹掉了,很多人家中都没水没电,困在家里,出不来。”
她说,松溪县虽然水位稍退,但灾情惨重,“很多车(等加油),因为其它加油站没有电,”“靠河那一片的车子,全部都浸在车库里面全部都淹掉了,很多车子都被淹没了,现在水位已经退,但是乡下那边很多房子都坍塌了,河东乡整个都淹了。”
松溪某速递公司吴女士19日告诉大纪元,“水现在是退了,但是很多房子都坍了,整个河东乡、水南村,一层(楼房)都被淹,农田泡在水中。路面积水都一米多高,现在逐渐退去,路面全是淤泥,车子进不去。”
有河东的网友19日早晨发文说,“我家里一个多小时,水位就快到二楼了,小县城110、119全部被打爆,根本不是下雨的事,就是上游泄洪,下雨那能那麽快长水位,明明是人祸,不是天灾!”
建瓯洪灾逼近2010年大水 城区、鼓楼被水淹
福建南平建瓯市发生水灾,江水18日晚间已经超过保证水位,洪峰19日凌晨通过,最高水位将接近2010年洪水的高度,为当地有记录以来的第四高水位。
建瓯市民巩先生19日告诉大纪元,这次大水虽不及1998年的大洪水,但水位也很高了,“水灾已经进城了,两、三米的水位,连建瓯鼓楼都泡在水里了,一些木造结构被水淹过都差不多(坏了)。”
建瓯市民洪先生告诉大纪元,“水电站肯定是泄洪泄了一些。洪水早上来,水已经都满到市里南街头电影院,建阳到处都有,有些地方淹到一米高,现在水退了一点,但是,公交、车子都通不了了。”
福建民众刘女士说,她老家就在建瓯,当地地理环境特殊,建溪水系在当地汇流,一侧来自松溪、政和,另一侧来自武夷山、建阳水系,雨大一些就会发生水灾,“两条河汇流到建瓯,整个城市都淹了一半,只要雨大一些,就淹了一米多高。”
她说,当地农民很苦,盼外界能多关注,“昨天开始进水,现在还在淹。当地农民已经插秧下地,现在都变成了汪洋一片。今年到处都是疫情,外出打工也干不了,失业的很多人,都在家里,遇上天灾,农民损失很大。”
河南、山东多地高温40℃以上 市民:天有异象
中国南方发大水、城市出现内涝,北方出现长时间高温气候。
6月19日6时,中央气象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内蒙古中部偏北地区、河北南部、山东中西部、河南北部和中东部、安徽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最高气温37~39℃,河南东北部和山东西部等地局地可达40℃以上。
19日12时30分,济南市气象台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预计19~22日莱芜区、钢城区部分乡镇和街道日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并预警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温度高。
19日12时58分,河南焦作市气象台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预计焦作市中站区、马村区、山阳区等全部乡镇和街道最高气温将升至40℃以上。
据官媒19日报导,6月16日,河南省120个国家气象站中有59个站日最高气温超过40℃。河南省92个站的地表最高温度超过60℃,8个站最高地表温度超过70℃;西峡站地表温度达74.1℃,为河南全省最高。
河南许昌许先生19日告诉大纪元,“室外有40多度,现在麦收完以后,地开始干,是(一年)最热的时候。前一段时间,雨水不是太好,疫情的关系,有些地方也没照顾,麦产量肯定受影响。”
河南郑州余先生19日告诉大纪元,“今年特别热,不止一个地方,温度太高,水泥路膨胀,炸开了。天气预报到40,但是实际气温肯定是比这高。”
余先生说,河南农村的一些玉米地都干了,玉米长得不好,“感觉今年气温特别不正常,天象异象太多,感觉有事要发生。去年郑州大水,今年南方也大水。我比较相信天垂象,是一种示警(作用)。”
(大纪元: https://www.epochtimes.com/gb/22/6/19/n137627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