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后期,那些令许多生物学者充满期待并热情投入的生物科学技术,如雨后春笋般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负众望地将人类对人体的认知,深入到了达尔文时代不曾想像到的微观层面。
分子生物学到底给人类提供了哪些关于生命的新发现呢?这一章里,让我们一起领略欣赏人体的神奇、细胞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和DNA世界的奥秘。
在西班牙大流感和新冠病毒面前,科学家曾经想方设法想让一批受试者感染,甚至把病毒滴入到他们鼻子里面,可是他们却还是没有感染。为什么?因为我们人体有一套与生俱来的、神奇的、类似“天龙八部”或“御林军”组成的精英部队,昼夜不停地保护着我们。
我们人能够看东西、走路、感到冷热、会思考、记忆、有情感,这一切都离不开我们大脑的正常运作。大脑就像人体中最复杂的“信息处理中心”。
一款精心设计的超级跑车,拿掉它发动机的任何一个零件,它都很难行驶,而如此精美复杂、神奇奥妙的人体结构,又如何不是被设计、被创造的呢?
细胞是人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人体细胞就像一座精心规划的城市,细胞膜像护城河,细胞核像是一个司令部,DNA用无与伦比的优雅方式,精准地携带了生命的信息。如果按照达尔文的随机突变理论,即使自发组织产生一个中等大小的蛋白质所需要的特定核苷酸的排列组合方式,数量都多到令人无法想像的程度。
您是否了解,科学家做了很多关于基因的研究,最后发现基因变化的规律、生命的真正主旋律,其实与达尔文“进化假说”大相径庭。
达尔文假想的“生命树”,被后人进一步描绘成“系统发生树”。您可知道,所谓的参天大树,树干上的节点是不存在的,去掉节点之后,其实是矮小的灌木。被达尔文和其支持者所虚构出来的亲缘关系、不同物种在“生物家族”中的位置,常常是辈分混乱、祖孙不分。
在地球上第一个生命诞生之际,是先有DNA呢,还是先有蛋白质呢?分子生物学的答案是──两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这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告诉人们,如果不是宇宙中的“造物主”已经有了设计地球生命的蓝图、提前准备好了生命产生的必需构造成分,地球上的任何一个生命根本上是不可能诞生出来的。
正如分子生物学家迈克尔‧道顿(Michael Denton)所说的那样,“进化论”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发现,已经形成了致命的一拳,重重地砸在了“进化假说”上,是该给它一个“盖棺定论”的时候了。
进化假说产生于19世纪的西方工业革命时期,当时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很有限。达尔文看到的是不同物种或身体器官的宏观结构,而并不知道这些细胞、组织、器官内在的巨大复杂性,他对细胞内的各种生物分子的功能结构都了解甚少。
直到上个世纪中后期,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命复杂性的真正认识才逐渐深入。
2017年4月14日,美国犹他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和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科学》(Science)期刊上发表论文,他们发现大肠杆菌的鞭毛堪称世界上最小的“旋转纳米电机”(rotary nanomotor)。虽然它只有25纳米,相当于100个原子的大小,可它的结构极为精妙,总共50个部件,由约30种不同的蛋白质分子构成。它们各司其职、分工合作,能按照设定机制系统协调地一起运转。缺少任何一个,就无法实现正常运转。¹⁷³
细菌鞭毛是自然界中最复杂、最高效、最精密的蛋白质分子引擎和奈米机器。由于它的高度复杂性,一直是生物学研究的难点。而按照达尔文进化论,根本没法解释鞭毛是如何从简到繁进化而来的。鞭毛只能是按照严格工序被制造和安装起来的,不可能是自发随机演化而来的。
一个小小的细菌鞭毛尚且如此精密复杂,更何况人体呢?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的杰弗里‧西蒙斯(Geoffrey Simmons)医学博士曾说:“我相信,医生是生命过程的最佳观察者之一。大多数人从平面观察人体。从那个高度来看,生活的方方面面似乎都相对简单易懂。然而,如果一个人进入微观世界,就会很容易地看到几乎所有生物都是难以解释的……”¹⁷⁴
随着人们对人体生命现象越来越深入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人体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证据已经构成了对进化假说根本上的质疑和挑战。
一、神奇的人体
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时,生物对他来说好比是黑盒子,他完全不明白生物在分子层面的精密组织,以为生命非常简单,很容易从无生命的物质演化而来。但今天这个黑盒子已被打开,自上世纪中叶开始,电子显微镜及生化技术的发展,打开了研究细胞的大门,人们才发现构成生命系统的基本成分──包括细胞和生物大分子,生命所牵涉的生化过程,居然是那么复杂而不可思议的。
《透视“进化论”》系列的前面第二章里,曾介绍过眼睛精巧而复杂的结构和摄取物体的功能,再加上视网膜整齐有序排列的10层结构,还有感光细胞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直到产生视觉的连锁机制,这些复杂的机制都使人惊叹不已,难怪会让达尔文想起来就“不寒而栗”。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写道,“如果可以证明现存的任何复杂器官不可能通过无数、持续、微小的改变而形成,我的理论就完全站不住脚了。”¹⁷⁵
人体有很多不可简化的复杂系统的例子,至少包括心血管、呼吸、免疫、神经、视觉、味觉、胃肠、皮肤和内分泌系统等等。例如我们的心脏时时刻刻都在跳动着,不知疲倦地把陈旧的富含代谢废物的血液输送到肺部和肝脏,转换成新鲜血液,再进一步运输到全身。
人体生理功能在细胞层面上,更是需要多种调节元素、反馈回路以及数千个相互作用的基因和特定的蛋白质来实现。细胞通过分子信号相互沟通,以调节细胞的生理功能和行为。这些信号传递机制对于细胞的生存、分化、增殖和存活都至关重要。这些与相应基因和蛋白质之间的关联,不可能仅仅通过意外的突变或变化而产生。
生命系统的超级复杂性还表现在不可还原,也就是系统的所有元素必须同时存在,若缺少任何一部分,这系统就会失去原有功能。既然具有不可还原性,这样的系统从逻辑上就不可能是像达尔文所假设的那样通过逐步、有顺序的改进进化出来的。
上述两个特点都被美国生化学家、宾夕法尼亚州理海大学的迈克尔‧贝赫教授(Prof. Dr. Michael J. Behe, 1952—, Lehigh University, Pennsylvania, USA)总结在《达尔文的黑匣子》(Darwin’s Black Box)一书中。¹⁷⁶
除此之外,生命系统的超级复杂性还表现在“系统性冗余”(Systemic redundancy),就是在一个系统中增加额外的备用部件¹⁷⁷。这样的机制在人体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好处在于增加人体功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类似于人体的代偿或自我修复机制¹⁷⁸。
人体中代偿性机制的例子包括:当一个器官或系统受损或功能减退时,其它相关的器官或系统可以进行调整和增强其功能,以弥补损失或维持整体身体的运作。例如,当一侧肾脏功能受损时,另一侧肾脏可以增加其过滤功能,以保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排泄。
好比你有一辆车,而系统性冗余就是带一个备胎。如果这辆车的一个轮胎爆了,你可以立刻把备胎换上,然后继续开车而不会被困在路边。或你的电脑发生了故障,无法正常启动,但是如果你事先做了一个备份启动程序,它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系统,那么启动备份程序之后,电脑还可以正常运行。
这个备份的程序、备用的轮胎如果不是提前设计好的,怎么可能存在在那里呢?这就是“神奇”。因为达尔文进化假说的主要根据,只在有环境选择的情况下才说得通,对未来却不适用,所以人体系统的复杂玄妙,根本不能用达尔文的进化假说来解释。
这个宇宙中有什么样的存在,在设计人体的时候,就能考虑到人体可能出现意外状况而提前设计好这些备用的自我修复机制呢?如果我们可以暂且把他称为“造物主”的话,毫无疑问,神奇的人体就是“造物主”的一件杰作。
下面我们略举几个例子对人体的神奇之处展开论述。
1.1 人体健康的守护神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对人类打击最严重的大瘟疫之一。当时的科学家非常想知道这个病的病原体是什么、到底是怎么感染人的。
1918年,波士顿的医生们做了一组人体挑战实验,故意使用西班牙大流感病人身体里面含病毒的组织做成一种液体,滴在健康受试者的眼睛、鼻子或嘴里。¹⁷⁹
这个研究的受试对象是一群波士顿港鹿岛军事监狱的囚犯,他们被告知,如果他们愿意参加这项实验,而且他们故意感染流感后还能幸存下来,他们就会被赦免。
实验人员给这些受试的囚犯注射来自流感病人或流感病亡者的受感染肺组织、将受感染的组织液滴入他们的眼睛中,并向他们的鼻子和嘴巴喷洒传染性气溶胶。实验人员还会抽取病人的血液,并将其注射到受试者体内。
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种液体接触方式之外,受试的健康囚犯中的10人还被送往正在治疗着那些即将死于流感患者的医院。在那里,他们被要求站在病人和垂死者身边,俯身在病人脸的上方,在病人呼气时用力吸气。为了让受试囚犯确保接触到病毒,流感患者会对着囚犯的脸和嘴咳嗽。
然而,实验结果非常出人意料:62个做实验的健康人没有一个人感染上流感病毒。没有一个人生病,更没有一个人死亡。
另一个独立的旧金山医生小组也对5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了类似的人体试验,结果是一样的。¹⁸⁰
2020至2023年的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大流行期间,2022年《自然》杂志发表了一项类似的英国科学家做的人体挑战实验。他们技术上更先进了,用制备好的新冠病毒(SARS-CoV-2)液体滴入健康人的鼻子里面。这下子万无一失了,确保病毒到了人的身体里面了。¹⁸¹
接受SARS-CoV-2病毒的36名健康志愿者中,16人感染病毒,但他们的症状都非常轻微,其他人都没有感染。
为什么有的人无论怎么接触病毒也不会感染呢?我们每个健康人,与生俱来都带着一套上天赋予的、神奇、精妙、复杂、智慧的、能有效抵抗外来微生物的坚不可摧的防御系统──免疫系统。¹⁸²
虽然人们在外表上可能看起来很相似,但是如果我们给自己“戴”上一双能够看微观世界的“眼睛”,人与人之间的免疫系统在微观下看起来是不同的。怎么不同呢?
有的人的这个免疫系统比较强大一些,有的人就比较薄弱一些,所以,接触同样剂量的外在病毒的时候,有的人会感染,有的人就不会感染。
那么正常的健康人的免疫系统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如果把我们人体比喻成一座坚固的城堡,免疫系统就像是一个由“天龙八部”或“御林军”组成的精英部队,昼夜不停地保护着人体的健康,让我们免受各种病毒和细菌的侵害。
病毒和细菌就像是狡猾的入侵者,试图闯入这座城堡,并寻找一个可以滋养和繁殖的地方。
人体的第一道防卫机制就是物理屏障,至少包括皮肤、鼻、眼等等,它们是绝佳的物理屏障,能将病原体阻绝于身体之外。如果将人体比喻为一个国家,那么第一道防御机制就如同“城墙”一般。
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则是如“驻扎兵”一般在“城墙”上巡逻的防御设施。相较于“城墙”将病原体挡住或赶出体外,“驻扎兵”则是会通过一些机制主动攻击病原体。
比如,在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部等部位都有上皮细胞的存在,部分上皮细胞遭受感染后,会产生干扰素。干扰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病毒物质。它与尚未被感染的细胞结合后,能够启动特殊的机制干扰病毒的复制,以进一步阻止感染扩大,这也是“干扰素”命名的由来。
免疫系统第一道防线物理屏障和第二道上皮细胞屏障,将病毒、细菌等阻绝于身体之外。
(大纪元)
当病毒或细菌进入人体,就像是他们突破了城堡的防御,开始在体内四处游走。病毒像小偷,悄悄地潜入细胞,带着它们的邪恶计划,在城堡里非常隐蔽地、悄悄渗透进各个角落。而细菌则像是一群强盗,在城堡里建立了自己的小据点,并开始扩散和增殖。
无论小偷还是强盗,它们组织有序,占据着不同的部位,有的渗透进皮肤,有的进入呼吸道,有的潜藏在肠道中。当病毒或细菌开始繁殖,它们释放出大量的毒素,就像是在城堡内引发了一场混乱。这些毒素损害了正常的细胞功能,干扰了城堡里正常居民的生活,干扰了人体的健康。
这时会有更加精密的免疫系统来抵御。大致上分为先天免疫系统与后天免疫系统,分别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和第四道防线。免疫系统中的不同免疫细胞,都有着不同的角色和特殊技能,奋力抵抗入侵者,发动攻击,试图清除病毒和细菌。
第三道先天免疫系统是身体遭遇不明感染时所派出的“先遣部队”,相较于后天免疫系统,能够对抗的病原体种类较广泛,但是,所提供的保护时效较短。粒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手细胞、补体系统都属于先天免疫系统的一部分。
粒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前线战士,具有吞噬和消化细菌的能力。当遇到入侵者,它们会积极出击,把细菌困在自己的细胞膜中,并分泌毒素以杀死它们。中性粒细胞在人体内的数量,是三者中最多的,产生的速度也非常快,是遭受感染后的第一时间反应者,扮演的角色如“巡逻警察”。
而嗜酸性粒细胞对抗寄生虫时能发挥很大的功效。寄生虫是多细胞生物,难以吞噬,然而,嗜酸性粒细胞并非以吞噬的方式消灭寄生虫,而是释放会穿透细胞膜的化学物质来攻击,所以,嗜酸性粒细胞的角色比较像“消毒员”。
另外,嗜碱性粒细胞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来引发身体的发炎反应,它们是过敏反应的常见因素,有如“消防员”一般,是某个区域发炎(犹如起火)时所涉及的粒细胞。
巨噬细胞就像是“防暴警察”或“御前侍卫”,它们具有更强大的吞噬能力。当病毒或细菌进入组织或器官时,巨噬细胞会迅速前往受感染区域,吞噬并消化入侵者,同时释放出信号分子,引导其它免疫细胞、其它兄弟部队的行动。相较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攻击病原体的能力更强,并且能够长时间对抗病菌。
巨噬细胞还有多种功能,一场激烈的战斗过后,往往是它来打扫战场,去除体内那些坏掉死去的细胞以及其它废物垃圾,所以,它有一个“清道夫”的雅号,可谓劳苦功高,什么苦活累活它都能干。
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吞掉病原体后,会对它进行分析,并将相关讯息交给后天免疫系统,让后者来进一步对付敌人。它们是先天与后天免疫系统的沟通桥梁。树突细胞的情报分析与传递能力较优,犹如传递消息的“信号员”。
自然杀手细胞也是先遣部队之一,主要负责杀灭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以及身体内变异的癌细胞。
这个“护卫队”中的其它防御机制和分子,比如“干扰素”“补体”“抗体”和“细胞因子”,它们就像手中操持的防御武器,具有高度专业的歼敌功能:能直接增强其它细胞的抗病菌能力或协调和调节免疫反应。
补体系统则如同子弹,可以扑杀各种病原体、细菌、病毒或异常细胞。除此之外,它还能够通过“调理作用”来促进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能力。换句话说,如果将病原体当作“白饭”,补体就是能增加味道的“肉汁”,促使吞噬细胞吃下更多。此外,补体系统也能促进其它免疫反应,比如发炎反应、分泌调控免疫作用的物质等等。
就这样,众多高手齐聚一堂,合力杀死病毒、细菌。最后,病毒、细菌的“尸体”会被“清道夫细胞”集中打扫清理掉。
如果人的免疫系统足够强大,病毒、细菌在与人体初次交锋之后,大多就会被精锐部队全数消灭,剩下的几个散兵游勇也不能兴风作浪了。
身体的各种免疫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手细胞、补体系统,分别起到哪些关键作用?
(大纪元)
后天免疫系统,属于训练较精良、能够针对某种病原体实施歼灭行动的“特种部队”。它们是后出山的高手。淋巴细胞分为T细胞和B细胞,它们还能记住病毒样貌,具有辨识和记忆入侵者的能力,并释放抗体来对抗病原体。
先天免疫系统启动后,树突细胞和巨噬细胞开始吞噬病原体,并且对它进行分析、辨识,并将这些重要资讯呈报给T细胞。
T细胞收到信号后,会开始针对性地杀灭病原体,同时促使B细胞产生抗体。更重要的是,T细胞和B细胞会“记住”入侵病原体的特征,下次若有相同的病原体来犯,这些特种部队不通过先天免疫系统便可以直接辨识出病原体,然后快速反应打击入侵者。
B细胞也是淋巴细胞。B细胞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能够产生免疫系统可以使用的强大且专门的武器:抗体。B细胞就像武器工厂。抗体是就像“螃蟹”的钳子一样,能起到狙击的作用。
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灵活的、动态的全方位的海陆空三军联防部队,有源源不断的抗病毒能力。为什么同样面对新冠病毒,有的人却怎么接触都不被感染,原来他们体内有着这样的武功秘籍啊。
试问达尔文的“自然演化”理论能不能解释人体这种复杂精妙的免疫系统呢?一个国家的精良国防部队都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形成,一个人的高深功夫都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具备,有什么理由能说人体这么神奇的免疫系统不是一件精心设计和造就出来的作品呢?
人体先天和后天免疫系统如何运作,包括T细胞杀死感染细胞、B细胞产生抗体。
(大纪元)
1.2 人体中央信息处理系统
我们人能够看东西、走路、运动、感到冷热、会思考、记忆,有情感,我们的身体每分每秒都有百万件事情同时发生着,这一切都离不开我们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正常运作。
人的神经系统就像一个超级复杂的信息接收处理系统。数以亿计的神经细胞,像微小的电子元件一样连结在一起,组成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神经网络,这也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数据传输网络。¹⁸³
神经细胞与其它细胞的最大区别是,具有自主放电的能力。当一个神经细胞接收到来自其它神经元的刺激后,它会将这个讯息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神经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在我们人体内就像是一条信息高速公路。
神经细胞组成复杂庞大的信息网络。(MattL_Images/Shutterstock)
大脑是人体中最复杂的“信息处理中心”。人的大脑大约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这个数量和银河系星星的数量差不多。
大脑的神经细胞是我们人体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复杂的细胞。每个神经细胞又分支出许多轴突和树突,就像是一个个细小的连接线,将不同区域的讯息传递到整个神经系统。
每个神经细胞都有自己的身份和特定功能。这些神经细胞在大脑、脊髓和身体的各个器官及组织中形成了复杂的神经网络,并通过神经冲动沟通和传递信息。神经细胞之间的通信和信息传递,通过数十万亿条神经突触和无数的神经细胞之间的物质传递来实现。¹⁸⁴
神经信号除了以电脉冲的形式在神经元之间迅速传递之外,还可以通过化学物质来进行沟通。当电脉冲到达神经细胞的末端时,它会触发化学物质的释放,这些化学物质被称为神经传递物质。这些传递物质在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的转递,使得信息能够跨越神经元之间的间隙,达到精确的信息传递。
神经细胞是传导神经信号的基本单位。(LDarin/Shutterstock)
神经系统的调控就像是一个智慧型自动控制系统,能够自动调节不同器官和系统的运作,以保持身体内部的平衡和稳定。例如,当我们的身体遇到压力或危险时,自主神经系统会自动调节心率和呼吸频率,让身体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些压力和危险。
此外,神经系统还能够调节身体各种内分泌腺体的分泌,如甲状腺和肾上腺等,以维持身体的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整个神经系统就像是身体的智慧系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调整,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外界的变化和挑战。
因此,这些精妙复杂的神经系统是不可能由随机突变而产生的。任何一个道路系统、一个通讯网络都需要工程师和设计师付出他们的智慧和心血才能造就出来,有什么理由能说人体这么神奇的神经系统不是一件精心设计和造就出来的作品呢?
其实,人体的每一个系统都非常复杂和精密,每一个系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功能。比如,除了上面提到的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消灭入侵的病原体,消化系统能够将食物分解并吸收营养,呼吸系统能够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交换,循环系统能够通过血液将氧气和营养输送到身体各个器官并且带走废物,各个器官各司其职,维持着体内的平衡。
生命系统整体上的复杂程度,人类迄今还没能完全认识和掌握。不仅仅生物系统层面如此,细胞层面也是这样。比如人细胞的蛋白质、基因、脂肪代谢通路,科学家越是深入研究,越发现它们个个都是超级复杂庞大的网络系统,按照达尔文进化假说是根本无法解释的。
1.3 精妙复杂的人体细胞
这一节里,让我们一起走入并领略一些微小但却是意义非凡的细胞世界。
几乎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微小的细胞构成的。虽然细胞看起来微不足道、肉眼很难察觉,但在显微镜下看它们,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它们就像一个个独立的国家或城市,承载着生命、绽放着活力。
作为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具备着复杂的结构和功能。它们以惊人的方式协调运作,形成了我们肉眼所见的多姿多彩的生物世界。
细胞是人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在细胞中,细胞的不同结构通过不同的包膜与其它结构区分开来,独立地执行着自己的功能。¹⁸⁵
人体细胞就像一座精心规划的城市,细胞膜像护城河,细胞核像是一个司令部,核糖体像生产工厂,内质网像物流中心或仓库,高尔基体可比成邮局或分拣中心,线粒体好比发电站,溶酶体好比垃圾回收处理中心,中心体好比城市基础建设设施,细胞质好比城市空间和环境。
每一个细胞里都存在着数以万计的复杂生理生化机制,这些机制彼此紧密相连。它们负责维持细胞的稳定状态,进行DNA的复制、蛋白质的合成运输还有自我保护等过程。我们想像一下,这些微小的细胞中发生着成千上万的酶催化步骤和自动化的运作,就像一个繁忙的都市里的各种活动。
1. 细胞膜(Cell membrane):像是一条护城河,是细胞的外部包裹物,精确地控制着物质的进出。它由脂质双层组成,其中包含许多蛋白质通道和受体,控制物质的进出和调节细胞内外的信号传递。
2. 细胞核(Nucleus):细胞核位于细胞的中心,像是一个司令部,由核膜所保护、所包围。它包含细胞的遗传物质,并控制细胞的生长、发育和功能。目前已知的生物中,几乎全部都以DNA为遗传物质分子,少数如部分病毒则以RNA作为遗传物质。在核内还有核仁,负责核糖体RNA的转录、加工以及组装。
3. 核糖体(Ribosome):外观有点像个汉堡包,是细胞中重要的蛋白质合成机器。像是一个生产工厂,它位于细胞质中,由核糖体RNA和蛋白质组成。然而,核糖体的组装过程并不完全在细胞质中完成,其中的一部分重要步骤发生在核内的核仁(nucleolus)内,可将核仁比喻为核糖体的加工厂。¹⁸⁶
首先,核仁内的特定区域会进行核糖体RNA的转录。这些特定区域称为核仁组织区或核仁有丝分裂小区。在这些区域,DNA的特定部分被转录成为rRNA的前体分子。随后,这些rRNA前体会经过加工和修饰,形成成熟的rRNA分子。
接下来,核仁内的其它区域负责将成熟的rRNA与特定的蛋白质结合,形成核糖体的前体。这些前体随后会通过核孔蛋白质通道运输到细胞质中。在细胞质中,这些前体会经过进一步的成熟和组装,最终形成功能完整的核糖体。
4. 线粒体(Mitochondria):好比发电站,是能量生产的主要场所。它们参与细胞呼吸过程,产生细胞所需的能量分子ATP。
5.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可以比喻成一个物流中心或仓库。内质网是一个复杂的膜系统,在细胞内负责合成、折叠和加工蛋白质,并且还参与细胞内物质的运输和分发。就像物流中心一样,内质网在细胞内负责处理和分配重要的生物分子,确保它们能够准确地到达目的地,并在正确的时间发挥作用。
6. 高尔基体(Golgi Apparatus):可比成邮局或分拣中心。高尔基体主要负责将内质网合成的蛋白质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分拣。它将这些蛋白质进行标记、排序和打包,使其能够准确地送达到细胞内的目的地,包括细胞膜、细胞器或是分泌到细胞外。¹⁸⁷
7. 溶酶体(Lysosome):好比垃圾处理站,参与细胞的分解和废物处理。
8. 中心体(Centrosome):好比城市基础建设设施,提供细胞形状和支持,微管组织中心,同时也能够调节细胞周期进程。
9. 细胞质(Cytoplasm):好比城市空间和环境,是细胞膜内的液体环境,包含各种细胞器和溶质。它是许多细胞活动的地方,包括代谢过程、蛋白质合成和能量产生。
这些结构相互合作,共同执行着细胞的功能,犹如一个小型的都市。当细胞以如此复杂的结构组合在一起协调工作时,又如何能通过达尔文所假设的随机组合偶然发生呢?既然一个城市的建设都需要精心设计、布局规划、花费人力物力和很长时间,人体细胞的精巧设计和完美功能,如果不是精心设计出来的,又如何能够实现呢?
人的细胞就像一座精心规划的城市。(VectorMine/Shutterstock)
1.2.1 肝脏细胞堪称人体的生化工厂
我们身体内的肝脏就像是人体中的一座生化工厂,管理着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这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肝细胞就像是工厂的员工,各司其职,具备着各种神奇的功能。¹⁸⁸
首先,肝细胞是个“储能高手”。当我们需要能量时,它会慷慨地释放储存在体内的葡萄糖,直接注入血液中,供给整个身体。
其次,肝脏还是个“消化小帮手”。它可以制造并分泌胆汁,帮助我们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脂肪。就像一位贴心的管家,它让我们的胃口变得更好、吃下的美食更容易被我们的身体吸收。
此外,肝细胞还是一个“生产高手”。它可以合成并分泌许多重要的蛋白质和激素,如血浆白蛋白和凝血因子等,为身体的正常运作提供所需的物质。
肝脏还有一项关键职责是当“解毒中心”。当我们接触到各种药物或有毒物质时,肝细胞会发挥作用,将它们转化成安全的物质,或者干脆将它们彻底分解掉。肝脏简直就像是一位勇敢的身体卫士,保护着我们的整个系统免受危害。
不仅如此,肝细胞还拥有一项超能力,它居然可以“自我修复”!当肝脏受到损伤时,肝细胞会迅速增殖和分裂,以修复受损的区域,让肝脏重新焕发活力。
总之,肝细胞就像是一支多功能的超级英雄团队,具备各种令人惊叹的能力和特点。它们在人体中默默地工作,确保我们的身体正常运转,无论是储能、消化、解毒、修复还是生产,都离不开这些忠诚的肝细胞的辛勤付出。
肝脏具有这么多的智慧与能力,它是怎么做到的呢?这与精心设计和组建的肝细胞结构有关。
让我们参观一下肝细胞的内部结构。一进入肝细胞内部,我们就像走进了一个令人惊奇的迷宫世界!
首先,粗面内质网就像一个繁忙的蛋白质工厂,不停地合成和包装着各种重要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能是细胞内的超级英雄,负责执行各种生命活动。
接下来,进入了平滑内质网的领域,这里就像是一个忙碌的脂肪合成工厂。这些脂肪是细胞内的贵族,扮演着结构和能量存储的重要角色。它们可以是细胞中的“油脂贵妃”,也可以是身体能量的保管员。
这里用了一个“油脂贵妃”的比喻来形容脂肪在细胞中的作用,意味着脂肪在细胞内部担当着重要的角色,类似于贵妃在宫廷中的地位。脂肪在细胞中充当结构组分和能量储存的角色,起着保护和维持细胞正常功能的作用。
然后,我们来到了高尔基体,这里就像是一个神秘的蛋白质化妆室。高尔基体负责精心包装、修饰和给蛋白质分类,就像是给它们穿上时髦的外衣,让它们能够准确地抵达它们的目的地。
最后,我们遇到了线粒体,这里就像是一个肝细胞的能量中心。线粒体就像一座快速的发电厂,不停地产生能量分子ATP,给肝细胞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肝细胞可是一个生化工厂,需要大量的能量来执行各种生理功能,线粒体就像是给这座工厂供应电力的绿色能源。
总之,肝细胞内部的细胞器呈现出一个个令人惊叹的场景,每个细胞器都有自己的重要角色,共同协作让肝脏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生化王国!
总之,肝脏细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细胞,具有多种精巧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执行许多关键的生理活动。它是如何从简到繁进化而来、产生出这么精密复杂的生化代谢功能来的呢?按照达尔文进化论根本没法解释。连一个城市的化学工厂都需要经过精心设计营建,肝细胞这么精巧的功能,难道不是精心设计出来的吗?
1.2.2 细胞的定向分化机制复杂奥妙
人体的发育从单个生殖细胞开始,根据身体各个部分的不同需求,分化成复杂的、具备不同生理生化功能的体细胞,并且与其它的体细胞一起,组合产生不同的器官、组织,包括肝脏、大脑、心脏和眼睛等。
大家想一想,这难道不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吗?试问一下,达尔文的进化假说如何能解释:一个干细胞如何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快速按照我们人体的需求,分化出各种各样不同功能的体细胞来呢?
这正说明,细胞就像一个个智慧的生命,具备惊人的信息处理、存储和检索的能力,类似于我们使用的计算机系统;他们拥有类似语言和解码系统的机制,用于沟通和理解;同时,细胞还具备质量控制、数字数据嵌入、运输配送、预制组装以及自我复制等功能,就像自动包裹寻址、模块化结构和自我复制的机器人制造工厂一样。
人们都关心人类的生命是怎么产生的,其实,一个个体人的生命在孕育之初,也是非常神奇的过程。
比如,母亲在怀孕初期,子宫内膜就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为受精卵的着床和胎盘的形成做准备。这被称为着床细胞反应(Decidual Cell Reaction, DCR),是怀孕早期子宫内膜的重要生理过程之一。
新西兰著名分子生物学家迈克尔‧道顿教授(Michael Denton)在他2016年的著作《进化论:仍处于危机之中的理论》(Evolution: Still A theory in Crisis)中引用了一篇《细胞生理学杂志》(Journal of cellular physiology)的论文,用这篇论文发现的生命孕育之初的着床细胞反应为例,说明了细胞分化过程的复杂性。¹⁸⁹
这些变化包括细胞的转化、形成大型的多倍体着床细胞、细胞质中积聚糖原和脂质、细胞间的接触和连接的改变,以及细胞外部组成成分的重塑。这些变化为胚胎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保护,并促进了胚胎的正常发育和着床。
简单来说,这种组织转变就是将一种细胞类型转变为另一种外观和功能相似的细胞类型。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内积聚了大量的能量物质和特定的结构,细胞间的接触和连接也发生了变化。这个转变在子宫内膜中发生,同时还涉及到细胞外部组分的改变,如减少细胞间的间隙,并改变基质的结构。
这篇论文记录了在这个细胞分化过程中数百个基因表达的变化:
“我们发现322个基因在表达上表现出显着差异……其中312个以前不被认为与蜕膜化有关。对过多功能的分析表明,蛋白质合成、基因表达和染色质结构及重塑是蜕膜化过程中最相关的修饰功能。相关基因也(参与)……分化、细胞增殖和信号转导。”¹⁹⁰
“毫不奇怪,如此复杂的细胞类型的分化,涉及基因表达的如此多不同的变化。一个明显的问题出现了:这些变化是否以达尔文的方式发生,一次一个基因,即基因一、基因二、基因三,直到基因322?或者,与蜕膜化相关的独特基因表达模式,可能起源于内部因素的跳跃式的变化(per saltum,拉丁语,意思是“跳跃”)?”
道顿教授提到的这种跳跃式变化,是突然的变化,显然不是达尔文所提出的渐变演化的概念。
事实证明,细胞的分化过程比达尔文想像的要复杂得多。在连人类规划都做不到的情况下,随机突变是如何产生这一系列高度精密、有序的结果的?显然,这难道不是提前精心设计出来的一套机制吗?
二、充满奥秘的DNA
在人类细胞的细胞核内,有一种独特的生物大分子长链──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英文的缩写是DNA。DNA上有数以万计的编码蛋白质遗传密码的片段,就像精心编码的指令,这些指令的术语为“基因”。
这些指令被翻译后转变成为细胞的不同蛋白质,行使各自独特的功能。生命任何一种新陈代谢和繁衍后代的能力都来自于这些基因。DNA是基因的载体。
2.1 “双螺旋”与“超螺旋”
在过去的七十多年里,科学家揭示了DNA如何用无与伦比的优雅方式,精准地携带了生命的信息。
20世纪最重要、最脍炙人口的科学故事之一,是1953年美国生物化学家詹姆斯‧杜威‧沃森(James D. Watson, 1928—)以及英国物理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 1916—2004)在《自然》杂志上首次报告:DNA是由两条互补的核苷酸链组成,携带了所有的生物遗传信息,控制千变万化的生物活动¹⁹¹。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现代生物学进入了分子生物学阶段。¹⁹²
DNA无与伦比的优雅,蕴含生命的信息。(Yurchanka Siarhei/Shutterstock)
DNA由四种不同的核苷酸(腺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和鸟嘌呤)组成。单个人体细胞有32亿个核苷酸,它们以精确的顺序排列,可以编码和形成至少25,000种复杂的酶和蛋白质¹⁹³。
人体的DNA使用了四个字母的字母表和语法规则,来存储丰富的遗传信息。它远远超过了任何人类设计的计算机语言。人的整个基因组含3,200,000,000(32亿)个遗传字母,人们也就不难理解DNA为什么可以成为遗传密码的携带者了。¹⁹⁴
科学家目前发现,人类至少有大约20,000个基因。如果将人的一个细胞中的DNA每条链展开大约是4厘米(cm),将46条DNA链首尾相连,将形成2米(6英尺)的长度。如果对人体内所有细胞的DNA进行类似操作,这些展开的链将长达670亿英里,相当于我们往返月球大约15万次的路程。¹⁹⁵
这么长的长度,小小的细胞核也放不下。因此,DNA在双螺旋的结构之上会再扭转,成为更加紧凑的超螺旋,就像老式电话线被扭转之后的样子。
DNA的超螺旋是多层次的,其中包括被缠绕在一组称为组蛋白的蛋白质周围,把DNA卷得更紧,形成染色体。最后把原来4厘米的DNA装入不超过6微米(µm)的细胞核里,这个压缩了近万倍的过程,相当于将一千米长的很细的绳子塞进一个10厘米高的饮料罐里面。
这还只是一条DNA,正常人的每个体细胞内有23对、46条染色体。也就是说,每条染色体都是基因高度盘绕、压缩后的结果。
实际上,DNA的压缩过程十分复杂和精细,是通过多种机制实现的,其中还包括染色质的形成和调控。染色质是由DNA、组蛋白和其它调控因子组成的复杂结构。
一个人要把一千米长的很细的绳子塞进一个10厘米高的饮料罐里面,是要费尽心思才能办到的复杂工程。这样一个复杂有序的DNA压缩包装的过程,如果没有一个智慧的设计师参与,如何能办得到呢?
2.2 生物学的中心法则
生命的信息从DNA转录产生RNA,RNA再翻译成蛋白质,这是分子生物学中的著名的“中心法则”。
蛋白质的产生过程需要许多种独特的蛋白质和辅助因子参与,里面至少包含两个关键步骤。
第一个步骤叫“转录”。这是以DNA为模板制成匹配的信使RNA链,该链由相似的核苷酸和略有不同的糖分子组成。
第二个步骤叫“翻译”。这时,信使RNA(mRNA)链会走出细胞核,进入细胞质并与核糖体合作翻译成蛋白质,这个过程中,核糖体会依据信使RNA的密码子,协调特定转运RNA(tRNA)将氨基酸传递到正在合成的蛋白质链上的对应位置,确保了蛋白质合成的准确性。
由三个特定核苷酸组成一个密码子,每个特定的氨基酸对应一个密码子。一连串的密码子,最后被翻译合成一长串氨基酸长链。这是蛋白质的一维结构,然后折叠成具有特定三维结构的、有功能的蛋白质。
人体细胞基因编码的25,000种蛋白质具有数千种功能,包括来自表面的信号转导、将特定电解质浓度维持在非常严格的限度内、能量的储存和利用、蛋白质的制造和细胞分裂。总之,每个细胞内的DNA负责细胞内精心协调和相互关联的功能的产生和处理。
这还是单纯谈基因碱基对的信息储存,如果考虑到组蛋白、染色体的三维结构还有表观遗传学对DNA的修饰、转录后翻译蛋白表达修饰等等,这里面包含的生命的信息几乎是无穷的。
生物学的“中心法则”(大纪元)
2.3 “鸡”与“蛋”的难题
即使美国生物学家米勒(Stanley L. Miller)等人所做的模拟无机物合成生物分子的实验的场景在原始大气中发生过,也就是说,假定氨基酸等能在原始大气中由无机物产生,这离生命的起源仍然还有遥远的距离。
这是因为进化论无法解释蛋白质和DNA在产生时间上的逻辑关系。
生物的新陈代谢是由基因调控的。基因是染色体的片断。除少数原核生物(主要是植物病毒)靠RNA繁殖外,绝大部分生物都通过DNA的复制繁殖。所以,要产生生命,首先要产生DNA(或RNA)。最简单的生物噬菌体(专门吃细菌的病毒)就主要是由一个外壳和内部的DNA分子组成的,但DNA的自然形成面临着两大难关。
复杂的是DNA长链分子中核苷酸排列的顺序。DNA正是借着这四种核苷酸的不同排列顺序产生了不同的基因,并由此产生不同的蛋白质及其它生命所必需的化合物,进而发展出不同的生物性状。
这四种核苷酸在DNA分子中不同排列组合的可能性之巨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然而,这些巨大的排列组合的可能性中,只有一种可能性是可以产生第一个生命的。随机产生这一正确组合的可能性如何呢?
真核生物中蛋白质的平均长度是361个氨基酸,细菌267个氨基酸,古细菌247个氨基酸¹⁹⁶。每个氨基酸都要靠DNA长链上三个相连的核苷酸(称为“密码子”)所决定、编码。一个由340个氨基酸组成的中等大小的蛋白质分子,需由大约含一千个核苷酸的DNA来编码。
即使存在自组织模式,因为DNA仅由四种核苷酸组成,DNA分子的核苷酸有不同的排列组合,一共有4¹⁰⁰⁰(相当于10⁶⁰⁰)种不同的组合方式。这个数字究竟有多大呢?
假设我们以每秒检查一个排列方式的速度来探索这些不同的DNA排列方式。我们从现在开始,以每秒检查一个排列组合的速度持续进行,即使经过整个宇宙的寿命(宇宙大约存在了138亿年,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每小时60分钟,每分钟60秒,因此,宇宙存在了约138亿年×365天×24小时×60分钟×60秒= 约 4.35×10¹⁷秒,最多不超过10¹⁸),也仅仅只是10⁶⁰⁰的一个零头。
这就意味着,DNA分子是根本无法通过随机组合的方式产生的。
人DNA长链中的核苷酸排列组合的数量巨大。(大纪元)
人们在最简单的原核生物中看到的DNA分子,含有几千个核苷酸。可见,无论宇宙的年龄有多长、“进化”速率有多快,单靠随机组合产生第一个生命所必需的DNA分子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
其次,DNA分子形成时,需要各种酶的参与,而酶是一种蛋白质,但是,蛋白质要在DNA链上的基因的指控下才能合成。
像“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一样,在第一个生命产生之际是先有DNA分子呢,还是先有这种DNA形成时所必须的蛋白质(酶)呢?答案是──必须两者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这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告诉人们,如果不是“造物主”已经有了设计生命的蓝图、提前都准备好了生命产生的必需零件,任何一个生命根本上是不可能诞生出来的。
2.4 无与伦比的存储优势
除了缺乏蛋白质或核苷酸能自发形成的证据外,达尔文进化假说的不可克服的另一个问题,在于DNA包含的复杂信息。¹⁹⁷
由于DNA在存储数据方面的诸多明显优势,科学家们一直试图通过学习DNA存储数据的方式来优化人类的数据存储方案。2012年哈佛大学遗传学家乔治‧丘奇博士(George Church, 1954—)研究发现,每克DNA能存储1.28拍字节(petabytes,PB)。¹⁹⁸
化学家乔纳森‧萨尔法蒂(Jonathan Sarfati)解释说:“针头大小的DNA中可以存储的信息量,打印出来的纸的厚度相当于地球到月球距离的500倍。”¹⁹⁹
中国科技企业360的创办人周鸿祎,2022年在“搜狐财经峰会”的视频演讲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我还是相信有造物主,我不太相信进化论。DNA的螺旋,从它存储的能力来讲,一克的DNA,能储存1EB的数据,我现在存了2EB的数据,用了几十万台服务器,完全不可比。那么讲人工智能,给你举个例子,深度学习的算法,如果模拟一个老鼠的能力,可能需要一个小镇的电力。但是人的大脑这么聪明,只消耗25瓦电量,大点可能50瓦,也就消耗这么多能量。但是如果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如果能模拟我们在坐的每一个人的能量,可能需要消耗整个地球的能量,可能都不一定够。最后决定这个世界能不能运转,我认为完全是依赖于能量的消耗。”
1EB=10⁹GB,也就是十亿倍的GB,大约是现阶段一部顶配iPhoneX手机存储能力的400万倍。在数字资料的存储方面,DNA存储技术与传统的存储方法相比有着许多不可比拟的优势。
周鸿祎虽然语句简短、没有太多论述,但是他几句话就点出来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人体DNA蕴藏的智慧,与人工智能的智慧有天壤之别。
前面已经有充分的数据证明DNA不可能通过达尔文的进化机制自发产生,而且无论人工智能怎样自然努力,也无法和DNA的蕴藏的智慧和能力相比。那么,是什么样的智慧生命设计并创造了人体奥妙无穷的DNA呢?
2.5 DNA之复杂令进化假说瘫痪
基于对DNA复杂的编码信息、不可思议的DNA结构以及难以解释的数十亿个核苷酸所蕴藏的巨大编码信息,可以合理地得出这样的结论:通过“自然选择、逐渐演化”的达尔文理论来解释生命的化学起源,存在严重的可行性问题。
不同的物种之间,基因很不一样。根据达尔文的随机突变的假设,大部分突变是随机的,这里面有一个很小的概率,才能产生一个有意义的突变。一个有意义的突变能够存活、传代、稳定下去,还得克服很多小概率事件。产生一个有意义的基因突变尚且如此小概率,那么多的基因突变同时发生,累计起来就是天文数字。
进化假说所描述的那种偶然而微小的、经过数百万年所积累的变化的速度之慢,无法说明生物界过去历史中所发生的奇异变化。进化假说在人体系统、细胞、生物大分子等多个层面的精妙复杂性面前,几乎瘫痪。
美国生物化学家贝赫教授曾说:“面对现代生物化学所发现的细胞的巨大复杂性,科学界陷入瘫痪。没有一个哈佛大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或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科学家,没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根本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详细说明细菌的鞭毛、人的视力或血液凝固是如何产生的,或者任何复杂的生化过程是如何以达尔文主义的方式发展出来的。但我们人类存在在这里,植物和动物存在在这里,复杂的系统存在在这里,所有这些东西都以某种方式来到这里。那么如果不是以达尔文主义的方式,那又是如何发生的?”²⁰⁰
曾是著名的无神论者之一、英国的安东尼‧弗卢爵士²⁰¹(Sir Antony Flew)说,“我认为DNA材料起到的作用是,通过产生生命所需的安排的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复杂性,表明了,必须有这种智慧的参与,才能让这些极其多样的元素一起协调工作。”²⁰²
当我们踏进一个房间,眼前呈现的景象是,所有物品都井然有序地摆放着,就像一幅精心绘制的画作,每个元素都在恰到好处的位置上。我们的直觉告诉我们,这里一定是有人在打理的。这个房间散发着管理的氛围,仿佛有一个看不见的守护者在背后细心呵护。一切都被妥善安排,没有丝毫的混乱或杂乱无章。
我们可以想像,这个屋子的管理者是一个组织能手,拥有卓越的设计能力。他可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思,精心选择每个物品的位置,确保它们相互呼应且容易被找到。
这个房间仿佛是一个微观宇宙,展示着秩序的魅力和人类的智慧。这是一种对设计、创造者和细心呵护者的赞美。
人体的神奇和DNA的奥秘让人不得不惊叹:这背后一定是有其他智慧生命(“造物主”)的参与,才会让人体各个层次都能得以展现出如此神奇玄妙的结构和功能!(待续)
参考文献:
173. Cohen, E. J., Ferreira, J. L., Ladinsky, M. S., Beeby, M., & Hughes, K. T. (2017). Nanoscale-length control of the flagellar driveshaft requires hitting the tethered outer membrane. Science (New York, N.Y.), 356(6334), 197–200.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m6512
174. Rhett Morgan. A Doctor and Author Makes His Case for Intelligent Design. Kirkus Reviews.https://www.kirkusreviews.com/news-and-features/articles/geoffrey-simmons/
175. Darwin, Charles. 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 . London: J. Murray, 1859.https://www.vliz.be/docs/Zeecijfers/Origin_of_Species.pdf
176. Behe, Michael J., 1952-. (2006). Darwin’s black box : the biochemical challenge to evolu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https://www.difa3iat.com/wp-content/uploads/2014/08/Behe_Michael_J_Darwins_Black_Box_The_BiochemicaBookZZ.org_.pdf
177. Hunter P. (2022). Understanding redundancy and resilience: Redundancy in life is provided by distributing functions across networks rather than back-up systems: Redundancy in life is provided by distributing functions across networks rather than back-up systems. EMBO reports, 23(3), e54742.https://doi.org/10.15252/embr.202254742
178. Quattrociocchi, W., Caldarelli, G., & Scala, A. (2014). Self-Healing Networks: Redundancy and Structure. PLOS ONE, 9(2), e87986.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087986
179. M. J. Rosenau. (February, 1921) Experiments Upon Volunteers to Determine the Cause and Mode of Spread of Influenza, Boston, November and December, 1918. Treasury Department: United States Public Health Service. p. 5 – 41. Permalink: http://hdl.handle.net/2027/spo.3750flu.0016.573
180. Kolata, G. B. (1999). Flu: the story of the great influenza pandemic of 1918 and the search for the virus that caused it.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https://cmc.marmot.org/Record/.b10994555
181. Killingley, B., Mann, A.J., Kalinova, M. et al. Safety, tolerability and viral kinetics during SARS-CoV-2 human challenge in young adults. Nat Med 28, 1031–1041 (2022).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2-01780-9
182. Dettmer, P. (2021). Immune: a journey into the mysterious system that keeps you alive (First edition.). Random House.https://libcat.arlingtonva.us/Record/240258;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jBvoucBb4SAAP7L9Xi4XvD9_LpZjjV8p/view?usp=drive_link
183. Erulkar, Solomon D. and Lentz, Thomas L.. “nervous system”.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11 May. 2023, 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nervous-system. Accessed 6 June 2023.
184. Pfeifer, Samuel. Supporting the Weak: Christian Counselling and Contemporary Psychiatry. Originally published by WORD PUBLISHING, Nelson Word Ltd, Milton Keynes, England ISBN 0-85009-599-9. 1994. Chapter 3 The miracle of the human brain.https://www.seminare-ps.net/en/WEAK/MENTAL_HEALTH_CHRISTIAN_CONTEXT.pdf
185. Khan YS, Farhana A. Histology, Cell. [Updated 2023 May 1].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3 Jan-.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54382/
186. Cooper GM. The Cell: A Molecular Approach. 2nd edition. Sunderland (MA): Sinauer Associates; 2000. The Nucleolus.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9939/
187. Alberts B, Johnson A, Lewis J, et al.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4th edition. New York: Garland Science; 2002. Transport from the ER through the Golgi Apparatus.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26941/
188. Kalra A, Yetiskul E, Wehrle CJ, et al. Physiology, Liver. [Updated 2023 May 1].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3 Jan-. Available from: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35438/
189. Michael Denton. Evolution: Still A theory in Crisis. Discovery Institute Press, 2016.https://www.scribd.com/book/494224598/Evolution-Still-a-Theory-in-Crisis
190. Vallejo, G., Maschi, D., Mestre Citrinovitz, A. C., Aiba, K., Maronna, R., Yohai, V., H. Ko, M. S., Beato, M., & Saragüeta, P. (2010). Changes in global gene expression during in vitro decidualization of rat endometrial stromal cells. Journal of cellular physiology, 222(1), 127. https://doi.org/10.1002/jcp.21929
191. WATSON, J., CRICK, F. Molecular Structure of Nucleic Acids: A Structure for Deoxyribose Nucleic Acid. Nature 171, 737–738 (1953).https://doi.org/10.1038/171737a0; https://sci-hub.st/https://doi.org/10.1038/171737a0
192. Peifer M. The Eighth Day of Creation: looking back across 40 years to the birth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the roots of modern cell biology. Mol Biol Cell. 2020 Jan 15;31(2):81-86. doi: 10.1091/mbc.E19-11-0619.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6960408/
193. Joseph A. Kuhn (2012) Dissecting Darwinism, Baylor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Proceedings, 25:1, 41-47, DOI: 10.1080/08998280.2012.11928781; https://sci-hub.st/10.1080/08998280.2012.11928781
194. Chelsea Toledo and Kirstie Saltsman. Genetics by the Numbers. Posted June 12, 2012. https://nigms.nih.gov/education/Inside-Life-Science/Pages/Genetics-by-the-Numbers.aspx#:~:text=3.2%20billion&text=That%27s%20how%20many%20base%20pairs,day%2C%20for%20about%2050%20years. Accessed on July 8 2023.
195. Chelsea Toledo and Kirstie Saltsman. Genetics by the Numbers. Posted June 12, 2012. https://nigms.nih.gov/education/Inside-Life-Science/Pages/Genetics-by-the-Numbers.aspx#:~:text=3.2%20billion&text=That%27s%20how%20many%20base%20pairs,day%2C%20for%20about%2050%20years. Accessed on July 8 2023.
196. Brocchieri, L., & Karlin, S. (2005). Protein length in eukaryotic and prokaryotic proteome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33(10), 3390-3400.https://doi.org/10.1093/nar/gki615.
197. Joseph A. Kuhn (2012) Dissecting Darwinism, Baylor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Proceedings, 25:1, 41-47, DOI: 10.1080/08998280.2012.11928781; https://sci-hub.st/10.1080/08998280.2012.11928781
198. ROBERT F. SERVICE. DNA could store all of the world’s data in one room. New algorithm delivers the highest-ever density for large-scale data storage. 2 MAR 2017.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dna-could-store-all-worlds-data-one-room
199. Gitt, W., Dazzling design in miniature, Creation 20(1):6, 1997; creation.com/dna.https://creation.com/dazzling-design-in-miniature-dna-information-storage-creation-magazine
200. Behe, Michael J., 1952-. (2006). Darwin’s black box : the biochemical challenge to evolu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P187: https://www.difa3iat.com/wp-content/uploads/2014/08/Behe_Michael_J_Darwins_Black_Box_The_BiochemicaBookZZ.org_.pdf
201. Stefon, Matt. “Antony Flew”.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4 Apr. 2023,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Antony-Flew. Accessed 11 July 2023.
202. Antony Flew Quotes. “I now believe there is a God…I now think it [the evidence] does point to a creative Intelligence almost entirely because of the DNA investigations. What I think the DNA material has done is that it has shown, by the almost unbelievable complexity of the arrangements which which are needed to produce life, that intelligence must have been involved in getting these extraordinarily diverse elements to work together.”https://www.goodreads.com/author/quotes/143385.Antony_Flew
《透视“进化论”》写作组
点阅【透视“进化论”】系列文章。
【前言,第一章:进化论是未经证实的假说
(上),第一章:进化论是未经证实的假说
(下),第二章:破除进化假说的经典迷思
(上),第二章:破除进化假说的经典迷思(中)第二章:破除进化假说的经典迷思(下)】
(版权归大纪元和写作组所有,欢迎转载,不得更改。)
(大纪元:https://www.epochtimes.com/gb/23/7/11/n14032398.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