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使用AI的频率与领域不断扩大。美国科学家发现,AI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日常用词,使得原本多元且个人化的用词,逐渐地走向统一化。 科学家认为这属于一种“渗透效应”,是由技术本身而非外部环境所引发的改变。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SU)计算语言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许多Z世代之后的人(1990年代末至2010年代初期出生的人),在广泛采用AI聊天机器人后,导致他们日常对话中更频繁的出现“超越”“夸耀”“细致”“策略性地”和“收获”等多个词汇,同时也导致他们个人常用的词汇逐渐流失。
研究人员将这种改变称为“渗透效应”。这项研究结果于8月初发表在预印论文网站arXiv上,同时是第一个经过同行评审分析的研究报告,且目前已经被第八届AI、伦理与社会会议接受。
FSU研究团队分析了2,210万个非脚本对话词汇资料,旨在测试对话式AI系统,是否会影响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说话方式。这些资料大多来自Apple、Spotify和YouTube等地方的着名播客与创作者的创作内容。
研究人员发现,人们改变词汇、词语使用量的突然增加,并非受到COVID-19病毒产生的变种“Omicron”等全球重大事件的影响,而是受到2022年ChatGPT发布后的影响。
他们经过分析察觉到AI工具常用的术语数量激增,包括“delve”(深入研究)和“intricate”(复杂)等词汇在教育和学术写作领域的使用率有所上升,而这类增长在2025年后开始趋缓。另外,“surpass”(超越)和“garner”(收获)等其它多个词汇的使用率,也随着AI使用上升而显着增加。
他们还发现,这种词汇的增长主要体现在AI生成文本中,且这些高频词汇并未伴随其同义词的增长,例如,自ChatGPT推出以来,“underscore”(强调或底线)一词的使用率不断上升,但其同义词“accentuate”(强调)的使用率却未见增加。
对此,他们担心AI上游训练的失调,最终导致人类常用语言使用方式出现改变。这些发现与人类伦理方面的担忧相呼应,即失衡的AI可能会塑造或改变人类社会原有的道德、价值观和信念等。
此外,他们还担心未来会有更多文本与作品,难以真正确定其内容是否由“真人”创作。这将严重影响任何依赖自然语言的相关研究(语言学、语言统计学),使研究的结果、真实性出现疑问,并增加研究的复杂性。原因是传统的自然语言数据,经常被用作人类的认知行为与代理指标。
研究人员指出,AI和社群媒体之间的相似之处。两者虽然都带来显着效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显现许多具体的危害。他们表示,目前关于AI对人类语言、行为的影响程度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需要更多的时间深入研究与探讨其因果关系,方能得出更加精确的研究成果。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计算语言学助理教授、该研究的首席研究员汤姆‧朱泽克(Tom Juzek)对该校的新闻室表示,“在ChatGPT发布前后,流行口语词发生了显着的变化,但同义词却没有太多明显的变化。”
朱泽克补充道,“这些AI模型确实是有用的工具,且本身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不过,也存在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包括它们是否会对人们的信仰和行为产生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
他接着说,“虽然现在断言AI的因果关系还为时过早,但目前实验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接下来我们需要进行更仔细的测试,以了解哪些因素真正发生了变化,以及产生变化的原因。”
朱泽克还表示,“这项研究关注的是AI和语言变化的问题。这些语言变化的发生,是因为我们使用了一种工具并重复了它所建议的内容,还是因为AI正在影响我们人类的语言系统?”
人类行为分析师科林‧库珀(Colin Cooper)告诉《新闻周刊》,“现在真正的危险不是抄袭,而是语言同质化。当我们依赖ChatGPT式的流畅表达时,我们的语言就会开始变得模糊不清。”
他解释,“虽然AI让每个人的说话听起来都很精致、模板化、安全,但也牺牲了人们原本拥有的语调、质感和真实性。现在我们并非在抄袭AI,而是让AI把我们改写成同样平庸、高效的模子。实际上,AI这种对个性的侵蚀,才是我们最应该担心的问题。”
(大纪元: https://www.epochtimes.com/gb/25/9/4/n145873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