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茫茫,禹敷下土
大禹具有超凡的神通和大德行,他的事功远远超过治水。长沙子弹库《楚帛书》中的《创世章》记载了禹带领契布土治水,丈量大地和天数,直到天地之极。山陵壅塞,他们令山陵与江海之间阴阳寒热之气相通。使四时相替,日月相代,天地重归秩序。
大禹积石导河,铺创土地,整治江河,命名山川,事功至伟,故称神禹。
上古洪水之时,禽兽遍地,凶猛的野兽、披一身麟甲的爬虫类和各种鸷鸟繁多,远远多过当时昆仑山上幸存的人。“古者禽兽多而民少。”(《庄子盗拓篇》)大洪水退去之后,大块大块的荒地上各种奇形怪状的禽兽加速繁衍。禹和部落首领以及徒众们走过洪水猛兽遍地的高地丘陵,险状万分。时常,他们足迹所到之处是人迹罕见,甚至人迹从未到过的蛮荒之地。
大禹治水画像石(公有领域)
古学的相关资料显示,铁器的出现是在春秋后期,由此推知,大禹时代百姓的日常开凿工具可能性较大的是青铜。然而无论是铁还是青铜,大禹都不太可能只凭借这些就能在艰险的环境下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而从史书中留下的记述中,我们知道大禹在开山辟地、导水东归的过程中,展现过广大的神力与诸多的神迹。
《诗经‧商颂》里这样写道:“洪水茫茫,禹敷下土”。鲧从天庭盗来息壤,围堵洪水却不见收效。不过大禹治水时,也使用了息壤,却有效地治理了洪水,那么禹又是如何治水的呢。原来大禹将填土造陆之法与疏浚导引之法,结合运用。在山川险阻恶水漫淹的大地上,大禹把生长不止的息壤抛入渊水中、覆在山丘上,土地一寸寸长高了,高出泛滥的大水,万民在上面居住。大禹又用息壤造出一座座高山,改变了大地的地貌。大禹一边治水,一边为神州大地的山川命名,引导神州大地上的河流,又用来自天庭的息壤积山造陆。在鲧的手中未能起到功效的息壤,在大禹的手中却发挥了整治山河的大作用。
得到天神相助的治水工程,虽然充满神迹,却并没有因此而显得轻松。古籍中记载着大禹治水的辛劳。身为部落首领,他“身执耒锸,以为民先”,卷起被浑身汗湿透、暴雨浇淋,又一回回在烈阳下晒干的布裳,领着部落首领益、后稷、契一群人穿越沼泽,攀上高山,深入紧邻水面、水浪风声咆哮的陵地。
禹亲自持筐操铲劳作,梳理天下的河川,小腿枯瘦无肉,光剩下骨头,腿胫上的毛全脱落了,骤雨清洗他的身子,疾风梳着他一头的乱发。就这样,大禹一个接一个安置著万国。大禹是一位大圣人,为了天下如此劳损自己。
《贾谊书》:“禹常昼不暇食,而夜不暇寝。方是时,忧务民也。”
《淮南子原道篇》:“禹之趋时,冠挂而不顾,履遗而不取,非争其先也,争得其时也。”
大禹带领着这群上古的能人,身披粗麻旧裳,肩上背着准绳和各式度量的尺规工具,开辟九州,凿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把高地用土垫得更高,低洼的地带疏濬为陂塘河川。就这样,大禹一里一里、一条河一条河治理这莽莽大地,呼啸不驯的万水顺服了,奔流向大川和低洼的湿地。
应龙与神龟
传说禹在治水时,前边有应龙开道,后边有大神龟一路曳尾相随。应龙我们不陌生了,这就是当年涿鹿之战,黄帝大战蚩尤时呼风唤雨、帮助黄帝赢得胜利的应龙。“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山海经‧大荒北经》)
明代胡文焕所绘之应龙图(公有领域)
当年应龙背上插一双巨翅,在涿鹿古战场上鼓翅生风,召唤来暴烈的雷雨从天而降,把蚩尤打得落荒而逃。现在,在大禹治水的路上,它又担当重任,鼓起威猛惊人的巨翼在蛮荒中引路,魁梧的禹肩披一身绳索尺规,在应龙身后迈大步跟随。
“禹治水,有应龙以尾画地,即水泉流通,禹因而治之。” (《山海经》)应龙的大尾巴一甩,地里出现了一道深沟,把溪泉导向河流,又把河流导入大川。就这样,大禹在神兽威猛不可挡的威力下,在泛滥的洪水中掘石凿山,疏导河川。
说起应龙,它的来头不小。“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述异记》)应龙在龙的级别中是最高的。此外,“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广雅‧释螭》)
身为龙的级别中最高的,应龙两肋下插一双巨翅,拍击双翼时鼓鼓生风。在诸龙之中,应龙出类拔萃,又叫神龙。因有呼风唤雨的能力,又被视为雨神。传说只要在地上画上应龙那吓人的模样就能招来上天降雨。(《山海经‧大荒东经》)
有这位当年鼎力相助黄帝得胜的大将在前面开路,大地开坼,使高大的丘陵更高、凹陷的洼地更低,大水浩浩荡荡流向低处,露出土地。大禹依循着应龙左右摇摆的大尾巴画出来的溪泉凿出一条条河川,导引大水奔流而去。
在勇猛的应龙和大禹身后,还有一只巨大的神龟在地上缓缓爬行。大龟的背上驮著神奇的息壤,一路尾随着大禹前行,好让禹随时取来息壤撒在水中填平大水、生出土地,或加高土地小丘,好让人们有居住的地方。
大禹让神奇的息壤派上了大用场。这一回,禹没有受到天帝的阻止,却得到了上天的指引和天赐的助力。应龙神龟这一双神兽就是天赐给神禹的得力助手。
大禹填水造陆有创世的规模。“合计大的湖泊深潭,深度在三百仞以上的,在二亿三万三千五百五十九里内有九渊。禹于是用息土填塞洪水,这样就造出了很多大山。”(《淮南子‧地形训》)
从应龙神龟在治水中所做的工作我们看出来,一个掘沟引泉,一个驮上息壤,大禹治水掩埋和疏导并用。“洪泉极深何以填之?地方九则何以坟之?河海应龙何画何历?”在《天问》中,屈原以诗歌描绘了大禹治水,应龙以尾划地、神龟所驮息壤生出无垠土地填平深渊那惊天撼地的图景。面对浩瀚无边的洪水,没有来自上天的神物息壤和神兽奇异的大能,上古的人们如何整治瀚漫无边的山河?
于是在大禹治水中出现了这雄伟生动的景象。应龙鼓翼在前,神龟迂回在后,大禹率领着一群风尘仆仆的部落首领,千万民众,各人背负着各样尺规器具刀斧,奔赴在大水尚未消歇上古苍莽的黄土高原上。#
参考文献:
1. 《楚帛书》
2. 《太平御览》
3. 《淮南子》
4. 《述异记》
5. 《庄子》
6. 《山海经》
神传文化之中国历史研究组
*大纪元 / 原文网址:http://www.epochtimes.com/gb/17/3/6/n88813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