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丁是从小辛的弟弟、他的父亲小乙手里接过的王位。这个又一次从偏门走上台的君王,去世后人们称他为高宗,说明他没有让商朝进一步“衰”,是个敬天修德、建功立勋的君王。
西周初期的摄政王周公姬旦,为了告诫年轻的周成王不要贪图安逸淫乐,曾经作了一篇著名的《无逸篇》,其中说到了武丁:“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肆高宗之享国五十年有九年。”
他说的是:高宗这个人长期在外服役,惠爱老百姓。等到他就王位后,又听政于宰相,三年不轻易说话。因为他不轻易说话,有时说出来就能使人和悦。他不敢荒废、安逸,善于安定殷国。从老百姓到群臣,没有怨恨他的。 所以高宗在位五十九年。
武丁彩像,清人绘。(公有领域)
武丁即位之前曾经在民间生活了很久。他对大臣傅说说过一段话:“台小子旧学于甘盘,既乃遁于荒野”,他说自己原来跟着甘盘学习,后来“遁”于荒野。“遁”就是躲避,还“遁”了很长的时间。这样的经历对有德有才的君王必有大用处。
这个君王确实有点不同。
高宗谅暗
父王去世,他亲政之前,应当先守丧三年。
三年守丧,起源于上古尧舜之时,夏、商、周三朝延续了这个传统,君王也不能例外。“谅暗”就是守孝,是君王守孝的专有名词。
三年守孝很常见,不寻常的是武丁守孝守得名满天下。
在坟墓一侧建造一座临时住所,用土石砌成,不立柱,不用楣,不加修饰,以茅草为顶,这种茅草房子叫凶庐。守孝的武丁住在凶庐里,服了三年丧。
三年里穿素服,拄丧杖,吃稀粥,睡草垫,枕土块,不弹琴,不唱歌,不娶妻纳妾,不言国政……
这些礼仪直到现代还有许多踪迹可循,直系的长辈去世,后辈在三年之内不能结婚,以示对长辈之灵的尊重,都可追溯至武丁王及其上古。
三年守丧报的是父母的怀抱抚养之恩,有礼法,还有礼义。做起来就知道,一言一行、一思一念、衣食住行等等都合乎礼法,是相当艰难的。
武丁很彻底,三年里他不说一句话,一心不乱。留下了“高宗谅暗,三年不言”的历史故事。
因为人人知道难,所以真正做到的那个人就被天下百姓视为典范,后来他开疆拓土创下“武丁中兴”的盛世,与诸侯各国钦服于他的德行有很大关系;武丁被后世誉为高宗,与这件事也有很大关系。
百善孝为先,中国文化重孝,孝的实质是回报。几百年后孔子编纂的《三礼》解释三年丧制:“子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孔子说:“小孩子出生三年,然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三年的守丧期,是天下一样的。”
在武丁之前,舜的孝顺故事已经流传了许多世,他尽孝于活着的双亲,而武丁是身为子女者,对已逝先辈行孝的典范。
君王如此严谨守制,朝廷的政务怎么办?没人管理天下不要大乱了吗。没有,武丁“居倚庐,不涂,寝苫枕,非丧事不言。”但是朝事一点都没乱,礼乐也一点都没崩坏。
礼乐规制来源于上天,上天指派圣贤下世传出,教给天下众生。怎么会允许因此而天下大乱呢?殷商人是敬神敬祖德风淳厚的,又得君王身教在前,只怕不能更勤勉了吧。
武丁不仅在居丧期间一心守孝,甚至除了孝服也不过问朝政,一切还是有条不紊,那是后话了。
日后武丁重振商朝,人们都认为是他至孝盛德所致,《史记》这么记载:“武丁修政行德,天下咸驩,殷道复兴。” 武丁推行德政,天下人都为之欢欣,殷朝又振兴了起来。
不仅武丁的执政团队百官各司其职,各安其分,上帝还给他送来了贤臣傅说。
傅说画像(菽涓/大纪元)
为什么武丁修德行孝能够让商朝复兴?《淮南子‧泰族训》说出了其中奥妙:殷高宗居丧,三年内不言语的时候,四海也寂然无声;等到他一发声音,天下便随之大动,因为天地之微都接收到了而应和他。
一个浅显又深奥的道理:天人相通。#
参考文献:
1.《尚书正义》
2.《礼记正义》
3.《史记》
4.《论语》
5《淮南子》
神传文化之中国历史研究组
反馈信箱:该 Email 地址已受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 JavaScript。
大纪元 / 原文网址:http://www.epochtimes.com/gb/17/8/21/n95518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