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局势 平定山越
建安五年(200年),孙权的哥哥孙策意外身亡后,孙权在母亲吴太夫人的强力支持和以张昭、周瑜为首的文武官员的拥戴下即位,并被东汉朝廷册封为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开始统领江东。
可以说,孙策为孙权留下了丰富的军事和政治遗产。此时吴国基业初步建成,已拥有江东六郡,包括汉王朝的扬州、荆州和交州三州,成为江东最大势力,这为孙权今后的发展扩张奠定了基础。军事上初步建立了统帅授兵、部将领兵的相对独立的军事管理体制,亦有周瑜、周泰、黄盖、程普等得力大将;在行政管理上,则形成以文官在中枢辅佐,宗室或外戚子弟任地方军政长官建立行政构架。孙权即位后,继承了孙策的上述遗产,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巩固、扩大,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历史功绩。
十八岁的孙权初掌江东时,局势有些动荡。整日痛哭的孙权听从大臣张昭的劝告,从悲痛中摆脱出来,开始处理政务,视察军队,稳固军心,让“众心知有所归”。此时,孙权所具备的有利条件一是内部人才济济,而其“举贤任能,各尽其心”的用人标准使他在今后的岁月中,不断拔擢人材为国效力。二是与江东接壤可以直接威胁到江东生存的主要三股力量,都无暇或无愿插手江东与孙权争势力,其中曹操正忙于与袁绍争夺北方,刘表也将重点放在防御曹操南下、防备刘备坐大上,对孙权只是令江夏太守黄祖加以防范。因此孙权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一个是清理内部不臣之人,一个是平定山越叛乱。
孙权先后清理了有二心的庐江太守李术、暗中与曹操来往的庐陵太守孙辅和原吴郡太守盛宪等人。与此同时,他还清楚地认识到山越叛乱会彻底颠覆江东的危险性,因此他分派诸将平定安抚山越诸族,讨伐叛乱之人,保证后方安定。
“山越”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灵帝纪》中,他们生活在安徽南部、浙江、福建等山高林密之处。史载山越人身体矮小、短面、须发少、鼻形广、眼睛圆而大,习惯傍水而居、好水斗、善于驾舟行筏,有断发纹身的习俗。
东汉末年,孙策开发江东时,一些老百姓和地方土豪为其威名所震慑,在其未到时,就逃入深山。这些汉人为了自保与山越人融合,建立了自己的军事组织和社会,不服徭役,不纳租税,自给自足。他们入则为民,出则为兵,常常利用险峻的地势,“领人攻没郡县,杀掠官吏豪强”。孙策曾与山越人有过交手,建安三年(198年)底,袁术暗中鼓动山越宗帅祖郎对付孙策。孙权随孙策讨伐泾县以西六县山越人时,在宣城时遭山越人偷袭,刀已架到脖子上,若不是大将周泰拚死相救,孙权性命不保。
建安五年,孙策打算偷袭曹魏都城许都时,山越人借机叛乱。孙策只好以平定叛乱为要,孙权即位后继续派兵平叛。不过,203年,孙权第一次西征江夏太守黄祖,仅剩攻城时,后方扬州的山越人却又乘机作乱,孙权功败垂成,不得不回兵讨伐。
此后,山越经常在孙权与曹魏等作战时叛乱,孙权多次派兵征讨,迫使大批山越人出山,并将精壮青年编入军队,其余人编入国家户籍,成为向国家纳税、服役的百姓。据《三国吴兵考》记载,“孙权嗣立,先后得山越兵不下十三万人。”山越人的出山,不仅扩充了东吴的兵源、税源,扩大了土地范围,使东吴后方稳定,而且他们与汉族的融合,也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除了平定山越,孙权还从203年至208年三伐江夏太守黄祖,并收得大将甘宁。孙权对甘宁十分器重,对待他如原来那些老臣一般。孙权还因为听从甘宁建议,在第三次西征时擒获黄祖。他还因甘宁替被俘的江夏都督苏飞求情,而赦免了苏飞。这再次体现了孙权的用人之道。
联刘抗曹 赤壁大胜
曹操在统一北方后,为了实现全国统一大业,于建安十三年(208年)率大军南下,意图夺取刘表占据的荆州,进而挥师江东,消灭孙权。在曹操大军尚未到达荆州时,刘表病死,形势变得复杂起来。孙权遂派鲁肃以吊孝为名前往荆州,探听局势。鲁肃未到荆州,刘表之子刘琮就投降了曹操,依附于刘表的刘备也被曹军在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击败。江东危在旦夕。
鲁肃转而去当阳见刘备,提出孙刘联合抗曹,这一建议与刘备的军师诸葛亮不谋而合。刘备于是派诸葛亮前往江东商讨联合事宜。诸葛亮见到孙权后,向他分析了当前形势及孙刘联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之后,孙权召集众大臣商讨和战事宜。这时曹操派使者给孙权送来一封信,信中说:“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八十万军,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暗示曹操将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进攻东吴。曹操的气势让东吴大臣惊恐不已,纷纷劝说孙权投降曹操,唯有鲁肃和武将等主战。孙权犹豫不决。
此时回朝的周瑜力排众议,并进行了精辟的分析,指出曹军不擅长水战,况且冬天严寒,马无草料,士兵长途跋涉水土不服,必定会生病,而这正是用兵的大忌。他还对孙权说,曹军并不可怕,他只要五万精兵,就可保证取胜。孙权听了非常高兴,说道:“五万精兵一时难以凑齐,现在选编了三万,请你与子敬、程公前去迎敌。”周瑜遂被任命为主帅佐都督,带兵溯长江西上,准备与刘备的军队会合,共同对付曹操。
为了表明自己抗曹的决心,孙权拔出身上的佩刀,狠狠砍去面前桌案的一角,并大声说道:“从现在起,文武官员再有敢说降曹的,就与这桌子一样。”
赤壁之战示意图(公有领域)
在周瑜得当的指挥下,孙刘联军采用火攻方式在赤壁大败曹军。曹营烧伤或溺毙的人马,不计其数。赤壁大战不仅让周瑜声震三国,名垂千古,而且彰显了孙权的决策政策,同时使曹操暂时无法南下,三分天下的局面形成。
此时荆州虽名义上属于孙权,但荆州属下的武陵、长沙等四郡在刘备手中,曹操占有两郡,孙权也占有两郡。考虑到孙刘联盟抗曹的重要性,孙权接受了鲁肃的劝告,同意了刘备借用整个荆州的请求。
开疆拓土 联曹击蜀
在取得赤壁大战胜利后不久,周瑜病逝。孙权十分伤心,让鲁肃接替周瑜的职位。此后,孙权开始进一步开疆拓土。210年,他派步骘为交州刺史,挥师南征。交州包括今越南北部和中部、广东雷州半岛和广西南部。吴军压境,交州太守士燮等大多表示臣服。吴国边境扩展到交州。
211年,孙权将治所迁至秣陵,第二年,修筑石头城,改秣陵名为建业(今南京),并修筑濡须坞以防曹操南侵。213年春,曹操亲率四十万水陆大军出濡须口讨伐江东,金鼓齐鸣,旌旗蔽日,气势如虹。孙权自带七万将士迎敌,部伍整肃,严阵以待,水陆俱守。在对峙的一个多月中,孙权曾亲自乘快船夜视曹营,曹军弓弩齐发,孙权载箭而归。这个情节在《三国演义》中被写作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见江东将士之威猛严整,脱口赞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此语千古流传。也正是基于此,曹操率先撤兵。
其后,孙权征讨皖城,虏获庐江太守朱光。215年,以荆州为基地对外扩张的刘备取得了蜀地,孙权遂派诸葛瑾讨还荆州,刘备不从。盛怒下的孙权以吕蒙为将,连下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刘备亦起兵五万,大战一触即发。不过,在曹兵攻打汉中后,面临着益州被威胁的处境,刘备与孙权议和,双方以湘水为界,刘备把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土地给予孙氏。
又过了三年,刘备荆州守将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这时的孙权看着刘备逐渐坐大,对自己构成威胁,遂决定向曹操称臣缔结联盟,并以吕蒙为都督,袭取荆州,擒杀关羽。219年,曹操上表任命孙权为骠骑将军,封南昌侯等。深知杀了关羽,刘备不会善罢甘休,孙权于是将关羽的头颅送给了曹操,曹操“以诸侯礼葬其尸骸”。
220年正月,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袭位。十月,曹丕代汉称帝,建国号“魏”,史称曹魏。第二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称帝后三个月,刘备为给关羽报仇,讨伐孙权。孙权两次派使者入川求和不成,一方面任命三十九岁的陆逊为大都督,迎击刘备;一方面为避免蜀汉与曹魏夹攻,遣使请求成为魏的藩属,曹丕赐给孙权九锡,册封其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节督荆、扬、交三州诸军事。
在次年的夷陵之战中,陆逊不负众望,大破蜀国七十万大军。夷陵之战的惨败,使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蜀国短时期内难以对魏、吴构成威胁。不过,对东吴来说,则要独自面临来自魏国的政治、军事压力。孙权要想独立发展,就必须想办法平衡力量,摆脱危机。他遂在夷陵之战后,主动向刘备道歉,修复了吴、蜀关系,并与曹魏断绝关系,使曹魏不敢轻举妄动。
孙权能够每每在关键时刻,以弱击强、以少胜多,使东吴始终能立于不败之地,主要在于其有用人独到的眼光,而且善于听从臣子的建议。
大战曹魏 登基称帝
223年,刘备去世后,东吴大臣劝孙权称帝,孙权认为时机还不成熟。第二年,曹丕派兵伐吴,因正值长江汛期,江水暴涨,曹军无法渡江而退。225年,曹丕不听大臣鲍勋劝谏,又起兵伐吴,又因气候原因无功而返。在回军途中,吴扬威将军孙韶派部将高寿等率领一支由五百勇士组成的敢死队在夜色掩护下从小路出击,直攻曹丕中军大本营,曹丕大惊而逃。高寿缴获了曹丕的副车羽盖等军需仪仗。恼羞成怒的曹丕,回来后寻找了一个罪名将鲍勋杀了,群臣“莫不为勋叹恨。”
曹丕在226年去世后,儿子曹叡继位。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首次北伐,引起魏国朝野震动,曹叡亲率大军至长安,调度指挥关中、雍州、凉州魏军对付诸葛亮。孙权趁机派手下鄱阳太守周鲂假意投降,引诱魏大司马、扬州牧曹休上钩。曹休在获得曹叡的同意后,率十万兵马进入安徽,遭遇陆逊伏兵,大败。曹休失败后气愤难平,导致背疽发作而死。
229年,孙权在武昌城南举行郊祭,即皇帝位,改元黄龙。图为孙权画像,唐代阎立本《古帝王图》局部。(公有领域)
此次战役的胜利,使群臣再一次劝孙权称帝。这次,孙权同意了。229年,孙权在武昌城南举行郊祭,即皇帝位,改元黄龙。追尊父亲破虏将军孙坚为武烈皇帝,母亲吴氏为武烈皇后;兄长讨逆将军孙策为长沙桓王;以长子孙登为皇太子。孙权在祭天文书中认为“天意已去于汉,汉氏已绝祀于天,皇帝位虚,郊祀无主。休征嘉瑞,前后杂沓,历数在躬,不得不受。”文书中孙权是以承继汉室自居的,并大肆诋毁曹氏篡汉,但对蜀汉政权却只字不提。
孙权的“并尊二帝”的用意,诸葛亮接收到了。在说服群臣后,诸葛亮派使臣卫尉陈震赴武昌庆贺孙权登基,并与吴国订立了中分天下的正式盟约。对魏国境内领土的划分方案是:“震到武昌,孙权与震升坛歃盟,交分天下:以徐、豫、幽、青属吴,并、凉、冀、兖属蜀,其司州之土,以函谷关为界。”而双方共同的目标是“灭叡”,并约定“自今日汉、吴既盟之后,戮力一心,同讨魏贼,救危恤患,分灾共庆,好恶齐之,无或携贰。若有害汉,则吴伐之;若有害吴,则汉伐之。各守分土,无相侵犯”。
这份盟约得到了双方的共同遵守,直至蜀汉于公元263年灭亡,三十多年间,双方从未违约,有效地维持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登基后不久,孙权下诏迁都建业,直至二十多年后去世。从孙权即位到三分天下,到登基称帝,孙权亦不愧是一代雄主。难怪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如此描写孙权:“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而元初文学家元好问的“孙郎矫矫人中龙,顾盼叱咤生云风”更让人心向往之。@#
大纪元 / 原文网址:https://www.epochtimes.com/gb/16/5/7/n78704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