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成长
1215年9月23日(黄历八月廿八),在蒙古草原的一座蒙古包里传出了新生儿的啼哭声,他就是后来与其祖父成吉思汗同样威名显赫的忽必烈。他的父亲是成吉思汗的小儿子拖雷,母亲是拖雷的正妻唆鲁禾帖尼,他是他们的嫡次子。
史载,在忽必烈降生前,有雄鹰落在他家的马厩上。在他呱呱坠地后,雄鹰迅速将喜讯传遍了草原。是不是真的有这样的神奇之事,我们不得而知,而闻讯赶来的成吉思汗抱着初生婴儿风趣地说道:“我们的孩子都是火红色的,这个孩儿却生得黑黝黝的。真像他的舅父们!”
唆鲁禾帖尼是克烈亦惕部王汗的兄弟札合敢不的女儿,克烈亦惕部是突厥人的后裔,以皮肤黝黑、勇猛著称,其王汗也曾称霸草原,但最终被成吉思汗所征服。大概成吉思汗此语是希望自己的孙子将来也要勇敢善战吧。
至于唆鲁禾帖尼,不但娇美出众、为人谦逊,且睿智过人,具有管理才能,还是皇族内外远近闻名的贤妻良母,她养育的四个儿子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都非常出众,后来都成为了大汗或帝王,因此历史上唆鲁禾帖尼有“四帝之母”的称谓。
唆鲁禾帖尼找来了乃蛮族人撒鲁黑作忽必烈的乳母,她是拖雷的妃子,性格温顺、善良,生有一子名末哥。撒鲁黑将自己的儿子交给别人抚养,把忽必烈视为己出,尽全力照顾看护。后来,长大成人的忽必烈对撒鲁黑的养育之恩,发自内心的感激,他与末哥保持着良好而融洽的关系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元睿宗拖雷和显懿庄圣皇后唆鲁禾帖尼(公有领域)
拖雷大部分时间都跟随成吉思汗东征西讨,忽必烈在母亲唆鲁禾帖尼等人的抚育下逐渐长大。
生活在草原上的孩子,从小就适应在马背上生活。《黑鞑事略》中记载道:“他们的骑射活动是从孩提时代开始的,他们将自家的孩子用绳子缚束在一块木板上,再将木板绑在马上,就这样骑马随母亲出入。3岁时就将其直接用绳索绑在马鞍之上,手执缰绳,跟从众人在草原上驰骋。4、5岁时开始使用小型弓箭和短矢来练习射箭。待其长大成人,就可以四时从事田猎活动了。”
马背上的教育无疑让蒙古人从小就弓马娴熟,自然,蒙古贵族子弟,包括忽必烈兄弟,也不例外,而马背上得天下的成吉思汗就是忽必烈学习的榜样。
与此同时,唆鲁禾帖尼非常注重孩子们的文化教育。她要求他们除了了解传统的草原文化之外,还要学会说、阅读、书写蒙古语。她还注重让自己的孩子们接受周边的文化,比如畏兀儿人、汉人文化。她要求他们学说汉语口语,并请来汉人做他们的老师。她亦教导他们要懂礼貌,为人要注重德行,不允许他们之间发生争吵。
在母亲的教导和影响下,小小年纪的忽必烈不仅射骑精湛,而且懂事孝顺有礼,深受大人们的喜欢。
成吉思汗预言其不凡命运
渐渐长大的忽必烈常常听到关于祖父成吉思汗的英雄事迹,内心自然产生了仰慕之情。不过,自他懂事后,还没有见过祖父,只是通过人们的讲述,在脑海中描摹着他高大威严的形象。
1224年春,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西征凯旋归来。10岁的忽必烈听说后,兴奋得难以入眠,软磨硬泡征得母亲的同意后,带着弟弟旭烈兀前去迎接祖父。半路上,忽必烈想出竞赛打猎的方式,将打下的猎物当作礼物送给祖父。按照蒙古人的习俗,童子初次射猎禽兽,要将所获猎物之血涂在长者的拇指上,该仪式被称为“牙哈拉迷失”,以此表明自己将无愧于做蒙古人的子孙。
在射猎中,忽必烈射中了一只兔子,旭烈兀射中了一只山羊。忽必烈轻轻捧起成吉思汗的手,极有礼貌地将兔血轻轻涂在祖父拇指上,成吉思汗非常高兴。
随后,成吉思汗带着他所有的孙子到金帐挑选礼物,其他的孩子选了金刀、珍宝和珠玉,唯有忽必烈选了一串红木佛珠。成吉思汗问他:“征服天下,要靠金戈铁马。”但忽必烈却回答说:“马上能打天下,马上不能治天下。”
成吉思汗听后心下一惊,他那进入中土、建立一个海纳百川王朝的心愿似乎有了继承者。他高兴地举起忽必烈仰天感叹:“将来一统天下者,必吾孙也。”
此后,忽必烈有了一些机会陪伴在成吉思汗身边。成吉思汗的刚毅果敢和王者之气,应该给年少的忽必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227年8月,成吉思汗在征服西夏的战争中病逝。那一年,忽必烈13岁。据17世纪蒙古族历史学家萨囊彻辰在《蒙古源流》一书中记载,成吉思汗临危时曾说:“幼年忽必烈之言,足使吾人注意。其言谨慎,汝辈尽应知之。彼将有一日据吾宝座,使汝辈将来获见一种命运,灿烂有如我在生之时。”
其后,果如成吉思汗的预言。
蒙古军队出征。(大纪元制图)
拖雷恭谨守誓 唆鲁禾帖尼深明大义
早在打算出征花剌子模前,成吉思汗就召开了忽里勒台大会,以确定自己的继承人。他先问他四个儿子的看法,长子术赤和次子察合台共同推举老三窝阔台继承汗位。成吉思汗又问窝阔台的意见,窝阔台表示愿意尽自己的能力去做。成吉思汗又转头问四子拖雷。拖雷说:“我愿在父汗指定继位的兄长身边,把他忘记的事告诉他,在他睡着时叫醒他。做应声的伴从者,做策马的长鞭。应声不落后,前进不落伍。我愿为他长途远征,愿为他短兵搏战。”
原本有意让拖雷继承汗位的成吉思汗在做了周详的考虑之后,定下了继承人——性格较为持重、理政才能突出且为人温和、待人宽厚和慷慨的窝阔台继任大汗。
而拖雷作为成吉思汗最小的儿子,从小就不同于常人。小时候他刚刚学会说话时,父亲为泰亦赤乌人所虏,包括诃额伦太后在内的所有家人都认为他将难以回来,唯有拖雷说“我父乘栗色马归矣”。大家都以为是其妄言,但第二天,成吉思汗果然骑着栗色马回来了,大家这才觉得拖雷很神奇。
待拖雷长大后,亦是“英武有干略”,并成为在成吉思汗亲自培养和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英勇善战的军事统帅。他善于用兵,在跟随父亲的一次次征战中,屡立战功。1213年拖雷跟从成吉思汗伐金,亲率中路军攻入河北山东等地。1219年跟从成吉思汗西征,攻陷不花刺、撒麻尔干等地。1221年单独率领一军进入呼罗珊境内,攻陷马鲁(今土库曼共和国马里)、你沙不儿(今伊朗尼沙普尔)、也里(今阿富汗赫拉特)等地。他是蒙古族人心目中的一位英雄,成吉思汗也视他为“那可儿”,意为“伴当”。
成吉思汗驾崩后,拖雷监国。因为按照蒙古人“幼子守灶”的习俗,幼子继承父业,而年长诸子则出外谋生。成吉思汗生前将所征服的土地分封给了三个儿子,而拖雷则在父亲过世后获得了其父的直接领地,即斡难河及客鲁连河流域一带蒙古本土的地方,后成为元朝的疆域。成吉思汗留下的12.9万军队中,也有10万出头的精锐怯薛军由拖雷继承。无疑,拖雷家族应是除了大汗之外最有权势和威望的家族。
两年后,在1229年9月召开的忽里勒台大会上,拖雷恭谨地遵守自己对父亲的承诺,支持窝阔台登上了大汗宝座,并从此尽心尽力地辅佐。不过,为了区分他现在享有“汗”的称号的兄弟们,窝阔台被冠以的是古老的突厥称号——合罕,或者皇帝,此后的大汗亦遵循此称号。
窝阔台仍驻营于哈拉和林(简称和林)。虽然早在成吉思汗统治期间,至少是从1220年起,哈拉和林或者是它附近的某地可能已经被选为理想中的都城,但是,正是窝阔台于1235年在和林周围筑起防护墙,才使它成为新帝国的真正都城。
窝阔台统治时期,贡献之一就是遵循父亲的叮嘱,重用汉化的契丹人耶律楚材,并采纳了他的诸多建议。比如在北京与平阳办学,对年轻的蒙古封建主进行儒家教育,同时招收大批中国人进入蒙古民政机构。耶律楚材对窝阔台说:“天下虽得之马上,不可以马上治。”可以说,耶律楚材推行的汉化政策对一些蒙古贵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包括忽必烈。
1230年,窝阔台出兵讨伐金国。拖雷率领一路军大败金军后,与窝阔台率领的部队会合。1232年,在北返途中,窝阔台突然生了重病,百般医治都不见好转,不得已只好请来萨满巫师,巫师称“金国山川神,以我杀戮过多,为崇,非牺牲所能禳,唯子弟可以代之”。去看望兄长的拖雷遂向长生天祈祷,“请以身代之”,即自己愿意代其而死。其后,窝阔台的病真的神奇般地好了,而拖雷却在几天后因病死去,终年40岁。窝阔台大为感动,终其一生对弟弟的死感到痛心。
《新元史》评价拖雷之死说道:“太宗愈,而拖雷竟卒,或为事之适然,然孝弟之至,可以感动鬼神无疑也。”大意是拖雷是孝感动天,以身代死,可以惊天地泣鬼神。
其实,早在三千多年前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当年,周武王灭商归来,因为日夜操劳,武王身染重病,他的弟弟周公虔诚地向祖先太王、王季、文王祈祷。他说:“你们的元孙某得了危暴重病,如果你们欠了上天一个孩子,那就让我去代替他。我有仁德,又多才多艺。你们的元孙某不如我多才多艺,不能侍奉鬼神。”祈祷以后,武王的病有所好转,但最终还是病故了。其后,周公辅佐武王的儿子成王鞠躬尽瘁,并留名青史。
拖雷去世时,忽必烈只有十几岁。父亲顾全大局的做法,应对忽必烈“度量弘广”性格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拖雷走后,所部分属于四个嫡子,但因为他们都尚未成人,诸事暂都由唆鲁禾帖尼决断,她承担起了拖雷家族的重任。
在窝阔台按照以往蒙古习俗,劝其改嫁给合罕的长子贵由为妻时,唆鲁禾帖尼以坚持要独立抚养自己的四个儿子,安抚先夫的部属,不让他们卷入更多的纷争为由,礼貌地拒绝了窝阔台。这在当时的蒙古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忠贞的唆鲁禾帖尼赢得了拖雷部属更多的尊重,她也被蒙古人看成是仅次于成吉思汗母亲诃额仑的又一位了不起的女性,而忽必烈和他的兄弟们也更加尊敬、孝顺母亲。史书说忽必烈“以孝闻”。
与丈夫拖雷一样,唆鲁禾帖尼治家有方,她告诫诸子要遵守蒙古扎撒。她善于处理与窝阔台的关系,窝阔台在很多重大问题上都与她商议。她还懂得审时度势,时刻以顾全大局为重。
一次,窝阔台在没有与唆鲁禾帖尼商量的情况下,就下诏将原属于拖雷的三千户赐予了自己的次子阔端,拖雷手下很多首领不服,纷纷向唆鲁禾帖尼抱怨。唆鲁禾帖尼从大局出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劝说首领们遵从合罕旨意,维护了窝阔台的权威和蒙古贵族间的团结。窝阔台听说后,认为唆鲁禾帖尼颇有德行。
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唆鲁禾帖尼优待各种宗教的教士和学者,对儒学和儒士也非常优待,尤为器重各类有学问、有才能的人士。当时很多有才学的各族学者都被唆鲁禾帖尼和拖雷诸子征召到蒙古,如在中原汉地很有影响的太一道长萧辅道被忽必烈请到蒙古询问治道,唆鲁禾帖尼授以懿旨,封中和仁靖真人。她还征召真定名士李磐,命他侍从幼子阿里不哥“讲读”。著名的基督教徒天文医药家、拂林人爱薛也是唆鲁禾帖尼遣使从西域招来的。这些人后来成为她四个儿子走向帝王之路的谋士和治国良臣。
虽然唆鲁禾帖尼向儿子们讲述自己对基督教信仰的尊重,让他们陪自己庆祝圣日,但并没有强制他们信奉,而是允许他们选择自己的信仰,比如蒙哥、忽必烈更偏重于佛教,阿里不哥更倾向于基督教。无疑,唆鲁禾帖尼的坚韧、大度、机智,无声地影响着忽必烈,让他形成了坚韧不拔的顽强性格和顾全大局的宽广胸怀。
对于唆鲁禾帖尼的评价,史家说她“英明溥博,圣善柔嘉”,在“每人心中种下了感情和恩义”,“获得了各方面的拥戴”。波斯历史学家拉施都丁认为她是“世界上少有的极其聪明、能力非凡、出类拔萃的女人”;另一位欧洲来的传教士则观察到,“在鞑靼人中,这个女人是除了皇帝母亲之外最著名的女人。”
参考资料:
《新元史》
《忽必烈传》
《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国》
《史集》
《世界通史》
《忽必烈秘史》
大纪元 / 原文网址:https://www.epochtimes.com/gb/21/5/24/n129725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