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正在田间的文广通看见有头野猪在吃自家的庄稼,就举箭射去。野猪中箭流血,掉头便逃。跟随着血迹,文广通追出去了十几里,之后血迹消失在一个山洞前。
胆子很大的文广通遂进入洞中,走了三百多步,眼前豁然开朗,竟然是另一片天地。但见数百家房舍矗立在眼前,而他射中的野猪已经跑进了一个猪圈中。文广通不知道自己究竟到了什么地方。
正在纳罕时,一位老翁从一座房子中出来,问道:“你就是射我猪的人吧?”文广通答道:“猪吃我的庄稼,并不是我无故射它的。”
老翁又道:“牵着牛踩了人家的庄稼是不对,但因为这就把人家的牛抢走,就更不对了。”听罢,文广通心下惭愧,就向老翁稽首赔罪。老翁说:“知道错了能够改,就不算错误了。这头猪命中该得这样的报应,你也不必赔罪了。”
说罢,老翁招呼文广通进屋。进屋后,只见大厅中有十几个戴着章甫冠、穿着宽袖单衣的书生,正在听面朝南坐在一个卧榻上的博士讲授《道德经》。而西屋则有十个人相对而弹着一弦琴,五声自成韵律。
进屋后,只见大厅中有十几个戴着章甫冠、穿着宽袖单衣的书生,正在听面朝南坐在一个卧榻上的博士讲授《老子道德经》。示意图。图为宋人绘《孝经》插图。(公有领域)
这时,有童子摆上了酒菜,老翁请文广通一同饮酒。文广通喝得半醉,觉得身体很舒服,但也不宜再喝,就辞谢不喝了。他静静地观察外边路上的行人,觉得和外界没什么不同,只是这里的环境更加清虚独远,是个难得的所在,于是打算住在这里不走了,因此询问老翁。
老翁没有答应文广通的请求,反而派了一个童子送他出去,并叮嘱童子一定关好大门,千万不要再让外人进来了。
文广通和童子沿着山洞往回走,边走边聊。童子告诉他,屋里的那些人都是贤人,当初是为了躲避夏桀的残酷统治来到这里的,因为修道所以都成了神仙。那位讲授《道德经》的,是昔日颇有名气的河上公。
图为《渔樵耕读画册(二)册.松磵听琴》。(公有领域)
文广通这才知道,自己误打误撞进入了地上仙人的洞府,而那位偶遇的河上公,在汉代时就相当有名。史载,汉文帝时,对老子《道德经》推崇备至,不仅自己熟读,还要求王公大臣们都得诵读。不过,对于书中的一些内容,汉文帝还是不太明白,就希望有人可以给自己指点迷津。
一天,文帝听说河上公精通《道德经》,就派使者前去请教。河上公对使者说:“道尊德贵,这么严肃的事情怎么能通过别人来代问呢?”于是文帝驾临河上公的河边小茅屋,亲自向其请教。
不过,文帝觉得以帝王的身份来请教还是心有不甘,就对河上公说:“《诗经》上讲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四海之内莫非王臣。老子也说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君王属于这‘四大’之一。你即使有道行,可还不是朕的子民吗?为何这么自高自大,不将君王放在眼里呢?”
河上公听罢,拍掌腾空而起,离地有几丈之高,并稳稳地悬在空中。然后对文帝说:“我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中又不为人所累,怎么能算是你的臣民呢?”
示意图。图为明 仇英《玉洞烧丹》局部,藏于国立台北故宫博物馆。(公有领域)
汉文帝知道自己遇到了高人,马上跪拜道:“我实在是无德无才,承蒙祖上福荫,才继承了帝业。但我才疏学浅,深忧难堪重任。虽然我忙于治理世事,可我一心向道,由于我的愚钝无知,难以明了经书的真义,祈望您能给予我教诲。”
河上公见文帝一片诚心,就将两卷经书授与文帝,并说:“回去后,好好研读这两卷经书,你所有的疑问都会迎刃而解。这两卷注解道经的著作,只传了三个人,你是第四个,切记,万不可显示与他人。”
说罢,河上公就突然消失了。汉文帝心中明白今日遇见了神人,因此异常珍惜这两卷经书,从此手不释卷,认真研读。
从汉文帝时期到南朝刘宋王朝,已是几百年走过,而文广通却在偶然间撞见了河上公,再次佐证其果真是仙人。
让文广通没想到的是,送他出山洞的童子居然也是汉朝住在山阳之人,名叫王辅嗣,他到此就是来向河上公请教《道德经》中的一些疑惑的。这说明王辅嗣应该也是道家修炼之人。他在河上公的门下当了十纪(十二年为一纪)的扫地仆人后,才做了守门人,但还没有机会得到修道的要诀。
送文广通出山洞的童子也是汉朝住在山阳之人,名叫王辅嗣,他到此就是来向河上公请教《道德经》中的一些疑惑的。图为明 仇英《人物故事图册》。(公有领域)
二人来到山洞口后,文广通与王辅嗣依依惜别,他感觉再也不会与其相见了。等出了山洞,他看见曾用来射野猪的弓箭都已经朽断了。
等文广通回到家中,家人和村民都大吃一惊。大家都以为他早已经死了,所以其家早已给他办了丧事。原来他在洞中只待了不长的时间,但人世间却已过去了十二年。
第二天,文广通带着村民来到那个山洞口,只见巨石塞之,怎么凿也凿不开了。看来那个送他的童子王辅嗣为了不再让俗人进入仙境,将大门关得严严实实。而文广通有缘见到仙人,应该也是有很大的福分啊。@*#
参考资料:
《神仙感遇传》
《神仙传》
大纪元 / 原文网址:https://www.epochtimes.com/gb/20/5/21/n121274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