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者玛丽亚‧雷诺德(Maria Renold,1917—2003)在《音阶、音级、音调和音乐会音高》(Intervals, Scales, Tones and the Concert Pitch)一著中描述了她是如何测试440赫兹和432赫兹两种音高对听众的不同影响的。20年间,她询问了不同国家成千上万的人,以评估他们对不同音高的感觉。
她说,90%以上的人都更喜欢432赫兹的标准音高。当让他们来形容时,他们用的词有完整、正确、平和、阳光般等;相反, 440赫兹的音高被形容为不舒服、狭隘和有压迫感。
雷诺德受到奥地利神秘主义者鲁道夫‧施泰纳(Rudolf Steiner)的影响,后者告诫说,更高的音调具有“路西法(见段末注)般的亮度”(luciferic brightness),并提出A=432赫兹具有提升心灵的效果。雷诺德的研究在她生前并没有受到同行重视,也没有追随者;但现在看起来,很多科学家已经在尝试复制她的研究。(注:路西法原为天使长,率领部分天众反叛后堕入地狱,在那里成为魔王撒旦,堕落天使们则成为恶魔。)
英国声学工程师特雷弗‧考克斯(Trevor Cox)进行了一次非正式的在线研究,要求人们说出他们对七种“音高”的同一乐段的偏好,其中包括432Hz和440赫兹。在几百名受访者中,他发现,比起432赫兹,人们对于440赫兹稍微更偏爱一些。
不过,该测试所用的乐段都是经过数字调校的,而不是直接进行声学调校。这是否影响了调查效果目前还不清楚,因为雷诺德说过,她只用非电子乐器进行实验,她用电子音乐进行的实验全失败了。
调谐到432赫兹的提议,已经获得包括已故意大利歌剧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Luciano Pavarotti)和女高音歌唱家雷娜塔‧泰巴尔迪(Renata Tebaldi)在内的知名人士的支持。据说,这样的调整会减轻歌唱家声带的压力。
440赫兹音准是纳粹推行的计划吗?
440赫兹被选作国际标准音的原因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应该说,美国音乐厅的温度对这一决策有很大影响。美国乐器制造商J.C. Deagan当时提出,440赫兹是美国音乐厅最适用的音准。英国科学家也一致认定440赫兹最好,但不是基于音乐厅的温度,而是基于木管乐器在演奏中会发热。
然而,最受到关注的观点还是纳粹想要使用此音准来宣传侵略、施加专制。据信,这一音准会使人的精神更兴奋、更容易听从斗争性指令。
学者洛朗‧罗森菲尔德(Laurent Rosenfeld)在1988年9月发表于《全球战略信息》(Executive Intelligence Review,见段末注)杂志的《纳粹如何毁掉了音乐调谐》(How the Nazis Ruined Musical Tuning)一文中提到,柏林广播电台——纳粹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的喉舌媒体曾于1939年组织一次会议,敦促实行440赫兹的标准。这次会议为国际标准组织的正式决定奠定了基础。[注:该刊与经济学家林登‧拉鲁旭(Lyndon LaRouche)发起的运动有关,经常表达政治异见。]
1953年国际标准组织在伦敦举行的会议,没有邀请任何一位法国音乐家参加,因为法国人特别反对440赫兹的调谐。罗森菲尔德写道:“其他一些人,如勒内‧杜梅斯尼尔(Rene Dumesnil)——低音准的另一位推动者表示,伦敦大会的决策是事先就定好的,组织者先问音乐家、工程师、乐器厂家、物理学家他们是否同意定为440赫兹,而那些不同意的人根本没有受邀参加。”
罗森菲尔德的文章并没有对纳粹建立440赫兹调谐机制的动机进行推测,传播侵略性意识形态的说法,是后来432赫兹的支持者们提出的。
法国音乐家、432赫兹音高的支持者罗伯特‧杜索(Robert Dussaut)透露,罗森菲尔德曾这样说:“我的对手们回答我,美国人希望音高定准为440赫兹,是因为爵士乐(已经按440赫兹或者更高来定准)的缘故,而我们应该与他们保持一致。我很震惊,我们管弦乐音乐家和歌唱家应该听从大西洋另一边爵士乐手们的意见。商业考虑居先,艺术家只能退让。”
在政治和经济的考量之外,有关讨论也集中于432赫兹的振动更有益人体、更易于让人的心灵产生共鸣,以及432 这个数字也有些特别的、甚至是神秘的含义。
在政治和经济的考量之外,有关讨论也集中于432赫兹的振动更有益人体、更易于让人的心灵产生共鸣,以及432这个数字也有些特别的、甚至是神秘的含义。(Pierre Guinoiseau/Flickr/CC BY,大纪元制图)
音流学将音乐的科学原理可视化
据不同的研究结果,432赫兹调谐对水分子会产生正面的影响,由此有益于人体,因为我们人体绝大部分是水做的。
英国声学工程师约翰‧斯图亚特‧雷德(John Stuart Reid)发明了一种叫做CymaScope的仪器,用于音流学(Cymatics,又称声动学)领域的研究。其官网将音流学研究形容为“可见的声音科学”。
该网站还说:“这是基于如下的原理,即当声音遇到皮膜如皮肤或水面时,它会留下某种无形的能量模式的烙印。换言之,声音样本的周期性振颤会被转换,并形成某种水波纹,产生美丽的几何纹样,从而展现出隐而不显的声音境界。”
在432赫兹的支持者——苏格兰作曲家布莱恩‧T‧柯林斯(Brian T. Collins)的要求下,雷德用他的CymaScope仪器测试了“A=432Hz”时对水产生的效应。柯林斯发表了里德给他的回复:“我们每次生成432赫兹的图像时,都会弹出一个三角形。我们以为是CymaScope仪器有什么不对头,但试了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得出结论,3这个数字在宇宙中与432赫兹有关联。”
音流学研究显示,432 赫兹音准所创造的图案,比440赫兹创造的更加赏心悦目。不过,作曲家(英国萨里大学国际吉他研究中心副主任)米尔顿‧梅尔米凯德斯(Milton Mermikides)博士在博客上撰文表示,用来装水的容器会影响实验结果。
演奏“A=432Hz”的音高时,CymaScope测试出的水滴波纹图案
下载点选后右键单击 "另存新檔"
“有些容器遇到432赫兹图案更漂亮,另外一些可能完全相反,”他写道,“这就如同展示一个人穿上一双鞋开心行走、穿上另一双走路却很费力的视频,由此认定某个鞋码更完美。”
432:一个特殊数字?
认为432具有特殊含义的观点,由于要以支撑这种观点必须借助复杂的数学运算而显得不那么有说服力。
一种简单的观点认为,432这个数字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是光速(约186,000英里/秒)的平方根。实际上,光速的平方根约为431.6,但数值确实相当接近。
另如,太阳的直径约为864,000英里(43.2万英里的两倍),月球的直径大约是2,160英里(4,320英里除以2)。
一个更复杂的例证是作曲家柯林斯给出的。他写道,“巨石阵与‘分点岁差周期’的25,920年及数字432之间的关联是显而易见的。”(注:分点岁差周期通称大年、柏拉图年或岁差年,即太阳在整个十二黄道宫运行一次的周期。)
柯林斯将360度角用每一圈石头的数量除开,然后将25,920用这个结果来除。此过程中,很多圈的运算结果都与432无关,仅仅是有60块石头的那一圈与432相关:“当你用第二圈石头数目的60去除360度时,你得出6。25,920年除以6等于4,320。……如果让第二圈的60块石头与25,920年对等,则在一个岁差周期25,920年的运行中,每块石头对应432年。”
柯林斯的解释还更为复杂,且432这个数字也见于天文学相关的其它庞大运算;简要地说,从各种运算数据来看,432是个具有伟大意义的数字。它可能确实有一定意义,但并不那么昭然若揭——似乎人们想要发现它必须要寻找它。
也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古希腊、古埃及以至更遥远文明的音乐家们,都将自己的乐器调谐为432赫兹,从西藏古老的颂钵、非洲的宫廷乐器科拉琴(Kora)、希腊古七弦竖琴,到荷兰木笛,莫不如是。
我们所知的是,在近代史上,在音准定为440赫兹之前,音乐家们采用过许多不同标准。古典音乐大师如莫扎特、贝多芬、威尔第、巴赫等都是以432赫兹来进行创作的。
莫扎特《行板》以A=432Hz和A=440Hz演奏的对比
到19世纪末期,意大利政府为了让音乐在剧院里听起来更响亮,将音阶的频率标准提高至435赫兹。威尔第因而提出抗议,他认为歌剧演唱家在 432赫兹的标准音高才能更自然地诠释他的作品,他写道:“既然政府要定一个标准,那我们应该要遵从传统歌谣的音律来定 A=432Hz,只比 A=435Hz 低 3Hz,听入耳内的旋律却是更自然和谐,悦耳无比!”然而,他的提议请愿未果。
喜好问题
无论是数字432具有宇宙的意义,还是432赫兹对人体的水分有益,可能都不及你是否喜欢432赫兹这个问题来得重要。音乐让我们感觉如何,这可能是一件更加主观的事情。
受教于保加利亚国家音乐学院的作曲家伊万‧亚纳奇耶夫(Ivan Yanakiev)曾经邀请一位大提琴家以“A=432Hz”的音准来演奏巴赫的《G大调第一无伴奏大提琴组曲》(Cello Suite No. 1 in G major)。他去年在接受《Vice》杂志科技文化频道(Motherboard)采访时这样形容道:“很新鲜,很辉煌;它与纯粹的光和爱相连通,声音的振动穿透整个屋子。”
以“A=432Hz”的音准来演奏巴赫的《G大调第一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亚纳奇耶夫2013年参与创办了 432乐团(432 Chamber Orchestra) ,致力于将432赫兹的音乐传播到世界各地。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戴安娜‧德意志(Diana Deutsch)博士是一位知觉和认知心理学家,有音乐心理学方面的著述。她告诉《Vice》杂志,她很有兴趣做类似于雷诺德的测试,以观察人们的喜好。
眼下,440赫兹和432赫兹的音高都有着自己的舞台。标准或许还会变,如果没变的话,有着不同喜好的人们仍然会继续享受他们各自的音乐。**
*大纪元 / 原文网址:http://www.epochtimes.com/gb/15/8/10/n45001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