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在试验中,观察19名志愿参与者对针刺皮肤视频的大脑反应,一个视频演示皮下针刺,另一个是棉签碰到皮肤,观察这些人的大脑核磁共振影像。
核磁共振影像显示,相同区域神经元(镜像神经元)出现相似活动的人更能体现对遭针刺者的同情心。
接着,科学家向志愿参与者提出道德两难的问题,发现先前镜像神经元活动相似的人也能在道德两难时愿意选择避免直接伤害的决定。
因此科学家认为,两个人的镜像神经元活动越相似,越能有相同的心理感受,也就是越能做到“感同身受”。
科学家表示,该实验证实个人的心理感受决定了在道德两难处境中的最后行为。
拉克博尼博士认为,该实验可能有助于深入研究精神分裂症的原因。
但是,科学家也发现,对于道德两难的决定和心理活动还受其他因素影响,比如认知能力等。
以前也有研究认为,人的道德核心价值观有物质基础。美国南加州大学(USC)2016年1月说,每个人都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价值观,如“我从来不伤害儿童”、“我要帮助别人”等等。
这些核心价值观与大脑的“预设模式网络”(default-mode network)有关。而且这个神经网络根植于大脑深层,而不随着人所处的内外环境变化而发生改变,但是会在需要价值观作出判断时而活跃起来。
但科学家表示,不清楚“预设模式网络”的运作机制等相关问题。
南加州大学的心理学家卡普兰(Jonas Kaplan)说:“大脑为这些默认模式网络提供大量能量,我们不清楚其原因。”
*大纪元 / 原文网址:http://www.epochtimes.com/gb/18/1/13/n100553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