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转世为人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四月的一天,客居湖南的麻成忠正在休息,忽然从外寺来了一位长老寿普登门拜访。
麻成忠与僧人谈了很久,后来因为他要去书房取一本经书,暂时离开了座位。这时一只关在鸟笼里的鹦鹉,忽然出声对寿普说:“禅师,希望您发发慈悲,救救我。”
寿普问:“你有什么事啊?”鹦鹉说:“我被关在鸟笼里三年了,一直没有机会解脱啊!”
僧人寿普说:“小畜生,谁教你能说人话呢!”听寿普这么一说,鹦鹉一下明白了,从此以后再也不发声说话了,好像喉咙被东西卡住了一样。
几个月之后,麻成忠嫌鹦鹉不说话,于是就把它放了,任它自由活动。
鹦鹉飞出鸟笼后,飞到僧人寿普身边,发出啁啾的声音,向他致谢。寿普跟它说:“以后,你最好飞高点儿,飞到深林里,以免再堕入罗网,被人抓住。”鹦鹉又求寿普指教,寿普令它念佛号,不一会儿,鹦鹉就飞走了。
时光飞逝,一转眼八年多过去了。至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十一月,寿普云游到桃源(今湖南常德),暂时居住在王家。一天,寿普做一梦,梦中看到一个小孩儿特来感谢他。寿普问他:“你是谁呀?”
小孩儿说:“我是麻成忠家的那只鹦鹉啊!感谢您的指点,使我能转生为人。如今我在西巷萧二家,投生作了一个男儿。”
寿普问他:“我以什么为凭,好去看望你啊!”小孩说:“弟子的左肋下还存有一些鸟毛呢!”次日,寿普拜访西巷萧二家,发现他家的男孩左肋下果真有鸟毛的痕迹,和梦中的小儿所说的一致呢!
宋朝民间,留下鹦鹉转世为人的记载。在古印度也有类似的记载,一只猕猴转生为人,故事延展的空间更是广阔,也有更深的意义。
猕猴奉蜜的故事
古印度时期,舍卫城有一个富豪名叫师质。师质虽然拥有很多财富,但是一直苦于没有子嗣,为此整日忧闷不乐。在他人的建议下,他们去问佛陀。
佛陀肯定地说,将来他们会拥有一个兼具福德的孩子,而且长大后,会要求出家修行。师质听到后心里非常高兴,对佛祖说:“只要今世有儿,出家学道有什么不好呢?”于是邀请佛陀隔日到家中接受供养。佛陀应允,如约而至,带着僧团来到他的家中。
师质夫妻二人尽心竭力,虔诚地供奉斋饭。供奉结束后,一行人返回途中,路过一个明净的湖泊,喷出的泉水非常清美,便暂时在此地稍作休息。
众僧都去洗钵,阿难拿着钵来到湖边,这时出现一只猕猴向他索要这只钵。阿难担心它会弄坏,不想给它。佛陀说:“将钵给它,不用烦恼。”
猕猴。(Muhammad Mahdi Karim/Wikimedia Commons)
猕猴拿到钵后,立即跳到树上,用钵从蜂巢中取出蜂蜜,献给佛陀。佛陀先命它去除蜜中不净的东西,再用泉水搅拌一下。猕猴都照着做了。
就这样,佛陀和僧众都喝到了蜂蜜水,猕猴高兴地跳来跳去,但是一不小心,失足跌入一个大坑里,当场毙命。后来猕猴的元神就投生到师质家,成为他的儿子。
这个婴儿降生的时候,师质家中的器皿自然充满了蜂蜜。在占卜师的预测下,为这个孩子取名为“蜜胜”。这个孩子,果如佛陀所言,福德俱全。
蜜胜长大后恳请出家修行,尽管师质不舍,他还是遵守诺言答应了儿子的恳请。蜜胜愉快地跑到佛陀的住所,顶礼后出家。奇特的是,蜜胜听闻佛法后,不多时即证得罗汉果。
有时,蜜胜与众僧外出化缘,每当众人口渴时,蜜胜将钵往空中一丢,再接住时钵里常常充满蜂蜜,供大家解渴。
后来,阿难问佛陀,是什么因缘使蜜胜出家不久,就能想要蜂蜜,就立即变出来?
在佛陀的开示下,众人方知,蜜胜的前世就是那只猕猴,而猕猴的前世则是一位年轻的僧人。很久以前,这位年轻的僧人见另一个僧人跳跃水渠,讥笑他跳跃的样子就像一只猕猴。被讥笑的僧人已经证得了果位,心意清净无为,早已远离了世情,所以并没有丝毫怪罪他的意思,但年轻的僧人却因对得道者造了口业,下一世转生成猕猴。
一句戏言,让僧人失去人身,累世因缘中,从人转生为非人类,又从非人类转生为人。漫长的生死轮回并不是目的,提升自己的修为,寻找生命的真谛,才是降世为人的心愿吧。
(据《夷坚志补》 卷四、《贤愚经》卷十二)@*
大纪元 / 原文网址:http://www.epochtimes.com/gb/19/8/2/n114269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