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黑皮书》第二部分 革命、内战和恐怖(2)
作者:史蒂芬‧库托伊斯(Stéphane Courtois)、让-路易斯‧潘尼(Jean-Louis Panné)
共产国际和内战
就在贝拉.库恩及其同伴试图把匈牙利变成第二个苏维埃国家之际,列宁决定成立一个国际组织,其宗旨是将革命传播到世界各地。共产国际(the Communist International,缩写为Comintern),也称为第三国际(the Third International),于1919年3月在莫斯科成立,并立即开始与社会主义工人国际(the International of Socialist Workers,即第二国际,于1889年成立)展开激烈竞争。1919年的共产国际代表大会并无真正的组织能力,实际上只是满足共产主义宣传的迫切需要,以吸引当时正震撼欧洲的自发革命运动的注意。共产国际的真正基础,反而应当追溯到1920年夏季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当时制定了21项加入的条件。凡有意加入该组织的社会主义者,均须符合这些条件。其后,作为“世界革命的总部”,该组织极为集权,完全由布尔什维克党所控制。该党在财政、军事和外交层面上赋予共产国际以知名度、经验和真正的政治权力。
从一开始,列宁就把共产国际视为国际颠覆的几个工具之一(其它工具包括红军、外交和间谍活动);它的政治议程密切遵循布尔什维克的核心观点,即停止对话、进行武装斗争的时间到了。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得意地宣称:“共产国际是暴动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际参与方。”因此,这21项条件中的第3条明确称:“欧美几乎所有国家的阶级斗争正进入内战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人不能再相信资产阶级法律,有责任在各处创立与合法组织并行的一场地下运动。该运动能够在关键时刻采取果断行动,为革命服务。”这些委婉说法的意思显而易见:“关键时刻”是指革命暴动的时刻,“果断行动”则是指参与内战。该项政策被应用于所有国家,不论其政治制度如何,包括民主国家、共和国和君主立宪制国家。
第12项条件概述了由内战筹备所带来的组织上的必要性:“在内战正酣的当下,共产党只有在如下情况下,才能完成自己的角色:以完全集权化的方式进行组织;实行和军队一样严格的铁的纪律;其中央机构拥有广泛的权力,获准行使无可争议的权威,并享有成员的一致信任。”第13项条件还规定了在激进分子中存有异议的情况下要采取的行动:“各共产党……必须继续对其组织进行周期性清洗,消灭所有属于小资产阶级或别有用心的成员。”
1921年6月莫斯科举行的第三次代表大会,有许多新成立的共产党参与,方向阐述得更明确了。《论战略》(Thesis on Tactics)指出,“共产党要用言行教育大部分的无产阶级,并反复灌输这样的理念:在环境有利的情况下,任何经济或政治斗争都可以转变为内战;在此过程中,无产阶级有责任夺取政权。”此外,《共产党的结构、方法和行动论文集》(Theses on the Structure,Methods,and Action of Communist Parties)还长篇大论地鼓吹“公开的革命起义”和“战斗的组织”,要求每个共产党都要对此加以煽动。这些论文清楚表明,只要“暂时不可能组建正规红军”,准备工作就是绝对必要的。
从理论到实践的那一步是1921年3月在德国迈出的。在那里,共产国际策划了一场由贝拉.库恩领导的大规模革命行动。在此期间,他已获选为共产国际主席团成员。萨克森州(Saxony)的“三月行动”(March Action)在布尔什维克镇压喀琅施塔得起义之际发起,成为一场真正的暴动尝试。尽管涉及暴力手段,包括企图炸毁从哈雷(Halle)到莱比锡(Leipzig)的特快列车,但这场暴动却遭遇失败。这次失败立即导致对共产国际内部队伍的首场清洗。
德国共产党主席和创始人之一的保罗.列维(Paul Levi),因批评他所称的“冒险主义”而被边缘化。从制度角度来看,各共产党只不过是共产国际在各国的分部。由于先前就受到布尔什维克模式的影响,各共产党迅速变得越来越居于从属地位,之后完全臣服于共产国际。这种从属关系既是政治上的,也是组织上的,因为共产国际逐渐为这些政党作出了所有重大决定,并最终决定了所有的政策问题。“造反倾向”(insurrectionist tendency)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格里戈里.季诺维也夫,但遭到列宁本人的批评。尽管列宁基本上与保罗.列维看法一致,但他还是把德国共产党的控制权交给了列维的反对者,以加强他本人对共产国际的控制。
1923年1月,法国和比利时军队占领了鲁尔(Ruhr),依《凡尔赛条约》(Treaty of Versailles)的规定,向德国索取赔款。此举使民族主义者与共产主义者因共同反对“法国帝国主义”而出现和解。具体而言,这场军事占领促使民众发起消极抵抗运动。该运动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已经不稳定的经济形势迅速恶化,货币价值暴跌,到8月1美元价值1,300万马克。罢工、示威和骚乱十分普遍,革命一触即发;8月13日,威廉.库诺(Wilhelm Cuno)政府倒台。
在莫斯科,共产国际领导人认为,发动一场新的十月革命依然是可能的。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与斯大林之间关于谁领导新革命的分歧一得到解决,共产国际就着手准备武装暴动的严肃事宜。在亚历山大.斯克沃多夫斯基(Aleksander Sklobewski)(别名戈列夫﹝Gorev﹞)将军等内战专家的陪同下,特使们(奥古斯特.古拉尔斯基﹝August Guralsky﹞和马加什.拉科西﹝Matyas Rakosi﹞)被派往德国。该计划要靠一个由左翼社会民主党人和共产党人组成的工人政府来实现,要利用它来为群众获得武器。在萨克森州,拉科西计划炸毁一座连接该州与捷克斯洛伐克的铁路桥,以刺激该国卷入,从而造成更大的混乱。
这些行动计划在布尔什维克革命(the Bolshevik Revolution,译者注:即十月革命)周年纪念日发起。莫斯科兴奋情绪升高。在那里,人们相信胜利是确定无疑的。红军在西部边境被动员起来,准备协助这场暴动。10月中旬,共产党领导人加入了萨克森州和图林根(Thuringia)州政府,奉命增援数百名无产阶级民兵。这些民兵由25%的社会民主党工人和50%的共产党人所组成。但在10月13日,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Gustav Stresemann)政府宣布萨克森州进入紧急状态,直接控制了该州,国家防卫军(Reichswehr)准备进行干预。尽管形势出现这种变化,但莫斯科仍号召工人战斗;刚从莫斯科返回的海因里希.布兰德勒(Heinrich Brandler),则于10月21日开姆尼茨(Chemnitz)召开的工人大会上,呼吁举行总罢工。由于社会民主党拒绝听从共产党的领导,这一行动归于失败。共产党人随后取消了罢工,但由于通讯故障,这个信息从未传达到汉堡(Hamburg)。10月23日早晨,200至300人的共产党战斗队在那里袭击了各警察局。尽管行动出其不意,他们却未能达到自己的目标。警方与国家防卫军共同反击。经过31小时的战斗,汉堡共产党人陷入完全孤立,并被迫投降。所期望的“第二个十月”未能实现。尽管如此,“M-Apparat”(军事机构)仍是德国共产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到上世纪30年代,并被其领导人之一扬.瓦尔坦(Jan Valtin)(其真名是理查德.克雷布斯﹝Richard Krebs﹞)详细介绍过。
(编者按:《共产主义黑皮书》依据原始档案资料,系统地详述了共产主义在世界各地制造的“罪行、恐怖和镇压”。本书1997年在法国首度出版后,震撼欧美,被誉为是对“一个世纪以来共产主义专制的真正里程碑式的总结”。大纪元和博大出版社获得本书原著出版方签约授权,翻译和发行中文全译本。大纪元网站率先连载,以飨读者。文章标题为编者所加。)
译者:春漾、言纯均,责任编辑:张宪义
(大纪元:https://www.epochtimes.com/gb/18/9/10/n107032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