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篇》)大意是君子就怕死后没有好的名声被人称颂。
我们的先人非常重视后世对自己的评价,所谓“谥号”就是帝王或士大夫死后后人根据他的行为对他做出的评价。在位时以德施政、造福于民的君主或士大夫死后会得到“文”、“桓”等谥号,如周文王、春秋时的晋文公、明代的王文成、清代的曾文正;在位时荒淫无道、残民以逞的则会得到“厉”、“幽”、“灵”等谥号,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周厉王、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
《春秋左传》记载,鲁文公元年,楚成王想废掉太子商臣,商臣率领东宫守卫包围了成王宫殿。成王上吊自杀。楚国人给成王加谥号“灵”,成王虽死也不瞑目;把谥号改为“成”,他才合上了眼睛。
《论语・公冶长篇》记载,子贡问孔子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孔子回答说:“他聪明好学,不耻下问,因此称他为‘文’。”古代谥法称“文”是很难的,根据谥法解的记载,称“文”的有几种情况:经天纬地、道德博闻、勤学好问、慈惠受民、愍民惠礼、赐民爵位等六种。
孔子给后人留下的是做人的道理。做为人,名声与道德是直接关联的。一个人道德高尚,自然声名远扬,万古流芳。反之,则会留下千古的骂名。人如果不在乎自己的名声,更容易逆天叛道,为所欲为。
《史记》中记载,秦始皇平定六国后,下达制书说:“朕听说上古的时候,有号而没有谥;中古时有号,死后又按照他的行为给他立谥。这样一来,就是儿子评论父亲,臣子评论君子了,朕不同意这种做法。从今以后,废除谥号。朕称始皇帝,后世按数字排列,从二世、三世直到万世,让它传递无尽。”秦始皇取消谥号,不让后人评价自己,即不在乎上天的惩戒,也不在意后人的评价。他暴虐无道,不讲仁慈、恩惠与道义,结果二世而亡。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在世时道德败坏、做恶太多或者不能顺天意而行者,自然得不到后人好的评价。其实这样的生命也不会有好的归宿,因为生命是轮回不止的。
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人的一念决定着自己未来生命的走向。作为恶党的党魁,能够象戈尔巴乔夫那样顺应天意与民心,解体共产邪灵,将名传千古,为后世景仰。如果为了一己私利逆天意而行,甚于为了维护邪恶的统治对民众施暴,粉饰太平,将象秦始皇那样受到后人永远的唾弃。
在今天汹涌澎湃的“三退”大潮中,在道义上摈弃邪党,退出邪党各种组织的人,他们不仅为自己选择了光明的未来,也会留得美名在人间。后人会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因为他们为解体中共、为中华民族的重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那些为蝇头小利一意孤行追随恶党,丧尽天良的人,不仅仅将做恶党的陪葬,也会象迫害忠良的秦桧那样留下千古的骂名。
明代的于谦为了“留得清白在人间”,不惜粉身碎骨,舍生取义。今天,只要你选择了正义与良知,轻松的“三退”,就可留得美名在人间,何乐而不为呢?
(正見網:https://www.zhengjian.org/node/4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