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点选后右键单击 "另存新檔"
在清零政策结束后,中国经济并没有像外界预期的出现强劲反弹。中国3月的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下降2.5%,是近三年以来的最大降幅。此外,3月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加0.7%,也低于2月1%的增幅。中国一些经济学家已经发出了通缩的警告,但官方并不承认出现通缩。
斯坦福大学中国经济与制度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许成钢教授:“目前中国碰到的现象,不是通常经济学里讲的通缩的典型现象,但是它的确里面有非常重要的通货紧缩的方面。那么这里其实远为更重要的不是争论这个概念本身,这里远为更重要的实际上是要弄明白中国经济发生的是什么。”
目前中国经济发生了一个反常情况。为了刺激经济,当局在之前的15个月中已经进行了高强度的货币信用的投放,广义货币M2迅速增加,但没能阻止通缩迹象的出现。从生产者一边来看,PPI已经连续6个月衰退。
许成钢教授:“在正常情况下,当货币供给量非常大的时候,带来的问题通常是通货膨胀。那么在现在的中国,我们看到一个反常情况。中国现在发生的就是很大的货币供给量,但是它不但没有带来通货膨胀,它甚至带来的是很多人把它叫做通货紧缩。它的生产者指数(PPI)是负的,那么这个就是通缩,这是典型的通缩。那么这个问题当然就是很严重,就是为什么一方面大规模的有货币供给的增加,另一方面又带来了从生产者的角度看会有通缩。这什么意思?那么它的意思就是说东西卖不出去。东西卖不出去没有人买,所以厂商被迫降价。那么你仅仅从出厂制造者的消费指数上看有通缩,实际上它的背后告诉你的就是厂子里面大量的囤积的货物,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掉。”
而在消费者这边,CPI同比增加0.7%,称不上通胀,似乎也不能算通常意义的通缩。微博上也有网友表示:“除了房子、车子等大件商品在降价,大多数的商品都在涨价”,“买不起的东西降价了,买得起的东西吧它涨价”。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
许成钢教授:“消费的这个指数虽然它表现的是略微高于零,但实际上它的计算方法是把很多东西合在一起算的。就是它把通常的日用的东西和房租,和你买大件合在一起算的。如果我们把它分解开,其实我们基本上可以知道,在中国最最基本的日用品,实际上是在涨价。所以对于很贫困的人来说,其实他面对的更主要的是通货膨胀。但是为什么它合在一起的消费指数几乎是零呢?原因就是因为,通常人们叫做大件的那些东西在降价,那么还有一方面就是房租在降价。那么这些东西在降价是什么意思呢?降价的意思就是很多人离开了城市,很多人可能失业了。然后人们不敢买大件,比如说汽车,比如说比较昂贵的消费品等等。那么这些放在一起看,你就可以看到简单的使用货币政策,或者是财政政策,实际上是很难面对中国现在经济碰到的这些基本困难,这些基本困难是它基本面带来的。”
许成钢教授是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曾在哈佛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任职,也担任过世界银行和IMF的顾问。他发表的论文见诸国际顶级经济学学术期刊,国际公认的关于计划经济及转轨经济学方面的权威。他在2016年获得首届中国经济学奖,2013年获得孙冶方经济学论文奖。
(新唐人:https://www.ntdtv.com/gb/2023/04/25/a103698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