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低迷,青年失业率不断攀升之际,中共党媒近日发文,号召年轻人能吃苦、到农村“发光发热”,不料却点燃了舆论怒火。与此同时,被迫躺平的“四不青年”人群,有日益增长的趋势。学者认为,中国青年失业难题预计会不断加剧并持续,处理不当将引发更大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7月10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特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在一大堆党八股陈词滥调中,文章提出了“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能吃苦、肯奋斗”等关键语,要求年轻人在乡村振兴、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中,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
文章举例,“三支一扶”计划下,大学生“新农人”把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带到农村,既助力端牢中国饭碗,又拓展了自身职业赛道。
末尾还呼吁,年轻人要“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挥光和热,在基层磨砺中获得精神财富。”
文章发表后,立即引爆了网络舆论怒火。在一则相关视频报导下,更有近10万网友留言吐槽和斥责。
有人反问,“烟草,电网,海关,石油这些工作岗位很苦,国家也很需要,能让我去吗?”
有网友建议“谁倡议谁先去”。
还有人讽刺,年轻人再不“负重前行”,他们就没法“岁月静好”了。
旅澳历史学者李元华表示,党媒这篇特稿是文革语言的翻版。
旅澳历史学者李元华:“这个词语如果说在文革的时候还真有,这个热血青年被它骗了。后来这个社会,现在这种社会没有人去相信它的骗术,那它也是还愿意年年去重复这些旧调,其实这等于就是欺骗。就是说它没有积极的去改变这种社会现实,给年轻人营造一个真正的一个可以就业的一个机会。”
数据显示,5月份中国年轻人的失业率已经攀升至20.8%,再创新高。不管是大学毕业生,还是有经验的职场人士,都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李元华认为,除了经济困境带来的就业难,中共当年“高校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的恶果也在显现。
李元华:“之前它搞教育产业化,盲目发展高等教育。所以其实应该早期职业培训分流的,它也没有去分工,所以这个年轻人全给轰到那个大学里边,有的时候那个高等教育其实也是不完善的,等于也没有学到真才实学。所以这个就业来讲,就大环境又这么难,所以这些人真的是不知道怎么办好。”
中国经济学家、宏观经济论坛联合创始人刘元春指出,青年失业难题可能会持续10年,短期内还会不断加剧。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引发其它社会问题,甚至成为政治问题的导火索。
事实上,因为房价高企、就业困难等原因,今年3月起,网络上就开始流行“四不青年”这个新词,也就是“不谈恋爱、不结婚、不买楼和不生孩子”。
而这个“四不青年”人群有日益增长的趋势。
近日网络流传一份共青团广州市委,对当地青年发展状况的调查文件,显示15,501份有效问卷中,符合“四不”特征的大学生、在职青年有1215份,占比近8%。
文件呼吁通过多方努力把青年人的“四不”现象转化为“四要”,但网络上很多人嘲讽,与其喊“四要”口号,不如弄清楚青年躺平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前大陆媒体调查记者赵兰健认为,中国的年轻人并非不想找对象、买房、结婚、生子,在权贵和官员世袭化下,他们根本无法靠自身努力改变人生。
前大陆媒体调查记者赵兰健:“青年躺平不只是趋势,而且是一种深不可测的趋势,而且才刚刚开始。在各种残酷打压治理之下,躺平是思想懵懂的觉醒,是生物本能条件反射式的抗争。”
官方数据显示,中国近年结婚人数呈现明显下滑趋势。2022年的结婚人数骤降至683.3万对,比2021年减少80万,也打破了自公布统计以来37年的新低。
(新唐人:https://www.ntdtv.com/gb/2023/07/12/a10374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