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日前连续表示支持台湾,阻止中共侵台。但北京若真的武力犯台,美国如何应对?专家分析认为,美国会采取“综合威慑”战略,即加强联盟及军事优势,同时提升台湾防御能力,因为台湾问题关系美国及盟友的战略地位。
美公布国防授权法案 两个目的
美国参众两院军委会昨天(7日)公布2022财政年度国防授权法案,建议国防部邀请台湾参加2022年环太平洋军演,同时也呼吁国防部制定计划协助台湾促进不对称防卫能力。
国会指出,美国政策是维持美军阻止中共武力犯台、造成既成事实的能力,要求美国国防部长递交台湾防卫能力评估报告,协助台湾发展不对称防卫能力,并加强美国国民警卫队(National Guard)与台湾合作。
对此,台湾军事专家李正修认为美国最主要两个目的,一是防止中共以武力吞并台湾;二是防止中共单方面改变整个印太区域的稳定现状。
李正修说,在这样的思维下,美国通常是以出售武器,加强台美之间军事交流,强化台湾的防卫能力,协助台湾国防安全为考量。这是最新国防授权法案的愿望。
对于邀请台湾参加2022年环太平洋军演,李正修认为,“可能性基本没有,不过台美之间个别军事交流不会间断”,他说,这是议员们一贯立场,希望强化台美关系,但是碍于整个国际形势,包括美国必须要考量到北京的强烈反弹。
他解释说,对美国目前来讲,不管共和党或执政的民主党,对于围堵中共或是遏制中共军事崛起都有共识,美国支持台湾的政策不会改变。议员们要求战略清晰,也就是说直接向中共表明,不能以武力来解决台海问题这样一个立场。
美国国务院等行政部门是和北京打交道的第一线。李正修认为,行政部门会去考量中共的反弹。一旦邀请台湾参加军演,中共或强烈地推出反制措施。因此,美国国务院会谨慎、非常谨慎。
专家:中共若武力犯台 美国如何应对
近年来,中共军机频频骚扰台湾,过去两个月扰台达到高峰,10月近200架军机扰台,引起外界对北京武力犯台的担忧。
昨天(7日),白宫国安顾问沙利文表示,美国会采取一切可能的威吓与外交行动,确保中共不会武力犯台。
沙利文在白宫媒体简报拜登与普京的视讯会议时说,过去8个月美国在印太地区所做的全部努力,也是为了避免北京选择(攻台)的任一情况发生。
美国正在加紧提升台湾的防御能力,最近的一次军售包括M109A6帕拉丁型(Paladin)自走炮等装备。
李正修说,毕竟整个台湾是整个美国印太战略能否持续、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
对中共宣称美国没有履行《八一七公报》逐步减少对台售武的承诺,李正修表示,就对台湾的承诺,美国从来没有说,无论任何状况,美国必然出兵协防台湾。
美国在台协会(AIT)去年8月公布解密当年电报也显示,美国认为,那是在中共承诺和平解决两岸分歧的条件下,但“若中国采取敌对侵略的态度,美国将增加对台军售”。
李正修质疑,美国如何协助台湾?对台湾能协助到什么程度?藉由日本协助直接介入中共对台战争?还只是口头说说?或经济制裁来反制中共?倘若北京不怕呢?
他说,目前这一系列的问题没有答案,但他认为美国不会放弃台湾,“台湾位于连接东北亚跟东南亚南海这样一个枢纽位置。美国一再强调台湾不能失守,一旦失守,等于美国的整个印太战略破口了。”
台湾关联美国和日本的战略地位
日本此前多位政要表示日本将与美国协防台湾。日本前首相安倍曾表态,台湾有事等同日本有事、美日同盟有事。周二(7日),安倍还透露,包括日、台、美三方之间民间的安保对话都在进行,再回馈资讯给政府。
李正修认为,如果台湾被攻破,日本的南方也失守了。而美国兵力部署可能就要退到太平洋中线。美国希望,第一就是积极发展和维持美国军力优势,第二就是强化台湾的不对称作战能力,让北京不敢蠢蠢欲动。
“北京如果发动对台战争,一定希望在最短时间把台湾拿下,让美国没有时间反应。如果持久就等于变成跟美国的战争,就有可能会输。”他分析道。
他说,美国也在用外交方式让北京打消武力解决台海问题的野心,美国表示支持台湾,但不支持台独,避免踩北京红线,发生战争。
专家分析美威慑战略的两大关键要素
美国国防部长劳埃德‧奥斯汀(Lloyd Austin)上周在里根国防论坛上发表讲话,透露美国的“综合威慑”战略,以及两大关键要素——伙伴关系和创新,阐述美国如何应对中共的种种挑战。
所谓伙伴关系,李正修分析,拜登上任后,一再强调同盟关系,修补美国跟传统国家的友谊,联合志同道合的民主国家来共同应对中共的军事挑战。
李正修认为,美国是希望打造一个和平繁荣的印太地区,希望北京接受自由繁荣的普世价值,达到区域稳定,但是如果北京执意要去挑战这个稳定的现状,那必然受到以美国为首的民主国家的抵制。
所谓创新,李正修认为,北京在某些军力发展方面,确实有迎头赶上美国的趋势。奥斯汀提到高超音速导弹,还有中共核武能力增强。李说,美国必须在高科技和尖端技术上保持先进的军事优势,才能保持优势地位,以武力吓阻中共挑战。
(大紀元:https://www.epochtimes.com/gb/21/12/8/n134248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