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铭能出生在台湾云林,从小向往中国文化,大学到硕士念的都是中文系。他称自己是“大中国理想主义者”,非常向往北京大学,因为历史上那里出了许多大学者,所以想去感受北大的氛围。于是去北大念了古文献研究所博士。毕业后虽然有机会在台湾任教,但他想在更大的教育环境施展身手。后来在四川大学任教,当到历史系副教授兼中国西南文献研究中心副主任。
但2013年4月一场在南京的研讨会,让他从这场“中国梦”中清醒过来。
长时间被监视 最后崩溃
那场研讨会的主题是胡适的“自由主义”,吴铭能觉得讨论胡适的自由主义,就不得不讨论到“国计民生”,于是他在报告时大批了时政:“你们不关心‘国计民生’,四川的排骨一斤8块,两个月后变16块,蔬菜水果也涨,就工资没涨,通货膨胀快造成民不聊生……我们作为有良知的学者,是不是该提出来?胡适不是关在象牙塔里谈自由主义,他是走出去的。”
吴铭能在中国教书时的照片。(吴铭能提供)
吴铭能批评完后,台下一阵静默。研讨会结束后,他就被中共安全人员盯上。在飞回成都的飞机上,身边各坐了一位看起来精悍的人。他们主动跟吴铭能聊天,话中透露出对吴铭能的背景了若指掌,谈话最后发出警告:“如果你以后再这样讲话,就走着瞧吧。”回到成都校园,他身边突然增加了许多人,走到哪里都跟着,连他的住宅对面都有人监视。接着课堂上也装了监视器录下教学情况。吴铭能向系里书记反应,书记表示,国安系统和教育系统是不同体系,位阶高一级,他也无可奈何。
就这样在极大的精神压力下,一年后吴铭能崩溃了,他与跟踪他的安全人员当众大吵,抗议干扰书法教学。吴铭能当即脱光上衣,并在身上涂了墨汁在大庭广众下游走,并以咬舌自尽威胁,盼逼退跟监人员。校方还找了他的妻子进行劝阻。最后,校方答应了包括“不秋后算账”的条件,裸体抗议事件才宣告落幕。
四川大学未遵守承诺 将其开除
但“不秋后算账”的承诺没有兑现,吴铭能很快被四川大学开除,他担心自己会被捕,于是赶紧回台湾,留下妻子与年幼的女儿在四川。
由于在中国的遭遇,他得了躁郁症。回到台湾安全的环境后,情况还是没改善,只好住院治疗。前后治疗了四年才出院,只能靠打零工以及家人救济才勉强维持生活。
回想起来,那场转变命运的南京研讨会上,他谈的是“国计民生”与物价,似乎不是直指中共统治的主题。但先前吴铭能就有不少“踩线”情况,例如学院里的党书记就曾多次打电话给他警告:“你讲的蒋介石日记的问题,不能使用‘大陆沦陷,拱手给共产党统治’这样的词汇……”
曾有中共人士三次试图拉拢他担任政协委员,都被他严词拒绝。官方或许认为他不能信任,早想找机会整肃他。种种事件累积起来,直到南京的研讨会成了打压的导火线。
但这也说明了,就算他在中国待了那么多年,很熟悉中共的“潜规则”,但终究还是不为中共所容忍。
吴铭能想提醒,很多台湾人就是这样被中共用官衔、金钱拉拢,最后进入体制后无法脱身越陷越深,落得悲惨下场。
吴铭能在中国教书时的照片。(吴铭能提供)
他从1994年到北大求学,到2014年被迫离开中国,刚好20年。他拿着一本未出版的文集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这本文集的标题就叫“廿年一觉中国梦”,他想告诉大家,这20年最大的教训就是:“绝对不要相信共产党。”
中国的权威期刊 论文品质低落
在中国教育界那么多年,吴铭能目睹了当中的乱象。以中国权威期刊目录CSSCI(南京大学设立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又称南大核心”)为例,吴铭能提到,CSSCI的论文没有品质保证。更有甚者,很多时候可以花钱买文章,形成一种职称与商业挂钩的买卖。结果是论文越写越差,篇数(骗术)越多,职称评定越高,只要肯花钱,CSSCI文章可以连续长发。代写论文产业的广告,在大学校园铺天盖地的张贴,校长也可无动于衷。
吴铭能自己就遇过这样的情况,在CSSCI 2006年第二期的《图书馆工作与研究》中,有提到中国近代史对于梁启超的研究,其中一本著作就是吴铭能的《梁启超文献学研究——目录学、辨伪学为例》(台北出版社2002年)一书。
但问题是,吴铭能并没有这本著作。他的著作其实是《梁启超研究丛稿》,是2001年由台湾学生书局出版,书名跟出版社都对不上。这种无中生有、不知从何而来的著作竟然可以被CSSCI引用。
吴铭能感叹:“作者乱编一气,编者没有核实,当然审稿人也没有认真细读文章(如果真有审稿的话),于是就发生了这起乌龙事。一叶知秋,为什么会有这种事呢?”他认为,中国高教在中共造假风气下腐败已根深蒂固。
另外,从中国大学图书馆的情况也可见微知著,吴铭能曾写文章指出,中国大学的图书馆借阅书籍大多要收费,费用还不低,复印一页纸张也要好几块钱,研究人员不一定付得起,“港台与欧美先进大学的善本书借阅,从来没有如(中国)国内图书馆如此不讲理……”“图书馆管理不好,科研的水准也就可想而知了。”
中、美大学系主任 架子天差地远
而中共教育界里的官僚习气,吴铭能也见证不少。他曾写到,中国大学里的系主任、院长基本上就是当官做,可以摆官架子。他曾约了院长见面,打了八九次电话,两个月还见不到人。对方一直以很忙为借口,直到他破口大骂,在电话上争吵后才肯见面。
吴铭能曾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过史丹佛的胡佛研究所做研究,对比美国的情况,他充满感慨。美国的系主任跟他不认识,但只要发个电子邮件或打个电话,说明有学术发现需要讨论,系主任马上说“快来”。相见后畅谈甚欢,还相约下次一起喝咖啡、聊议题。吴铭能感叹:“你说,诺贝尔奖上美国人要独领风骚,不是没有道理啊。”
(大紀元:https://www.epochtimes.com/gb/22/7/24/n137880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