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认为“知识/读书改变命运”,自中共夺政后实施严苛户籍政策后,上大学成为贫困家庭学生改变命运的主要出路。然而中共自1999年开始实施的大学扩招政策,或许让怀抱改变命运梦想的贫困学生面对凄惨的现实。
大陆网络平台“土逗公社”日前一篇题为“考上了大学,离改变命运还有多远?”的文章指出,2016年有近200万中国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不过,对农村家长和考生来说,他们仍然相信,上大学能换来一个美好的未来,而把这个“希望”送到农村考生面前的,是教育市场化背景下的大学扩招政策。
中共国务院于1999年6月宣布了高校扩招政策,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各类民办专科、三本大学应运而生,中国高等教育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扩招被寄予了增加教育机会、促进社会流动的厚望,然而,大学看似近在咫尺,流动的可能性却远在天边。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指出,扩招之前,考上本科就是优胜,扩招之后要考进一本,乃至考进“211”行列,才和扩招之前等值。另一方面,较多的人上了大学意味着实质的竞争被推迟到下一轮,大学学历的含金量已经不足,要竞争研究生学历了。
原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李元华:“大搞扩招,堆积下来,到现在都百分之几十,多一半的人都在上大学了。它在发展高等教育的时候,并不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去想,没有一个宏观的把控。”
长安大学毕业生张先生:“本来大学生就不好找工作,现在还扩招,这就更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而且,上大学都是一种很大的负担,农村里的孩子上大学,对他们家庭是非常大的负担。”
文章说,教育市场化带来的军备竞赛,显然更有利于家境殷实的中上层学子。学者杨东平的研究显示,以湖北省为例,2002年到2007年5年间,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例从39%提高到62%。而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则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
来自北京二中的熊轩昂是2017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被问到高分秘诀时坦率表示,他来自中产阶级家庭,衣食无忧,而且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者农村的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
原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李元华:“其实底层的百姓真是没有出路,你不上,肯定是没有出路,你上了,有可能有出路,赌的那个有可能万一万一万一呢,但实际上真是一万里面可能有一个人。”
文章指出,占有经济资源与文化资源的中上层家庭,不断复制著“龙生龙,凤生凤”的故事,而穷孩子们的春天却迟迟不来。
张先生:“读书不一定能改变命运,像山里面那些个孩子,他出来之后,如果说考到了一个一本或者更好的学校,还是可以改变他们原来的生活环境,考上个二本、三本,可以说没有办法改变命运,我认识的,考上的是二本学校,处于给人打工的状态,上学出来之后给人家打工,一个月几千块钱。”
李元华:“你要想考好大学,你就要上好中学,好中学不在农村,它在县城里面,就县城里的好中学,他其实已经是上不起了。但因为扩招嘛,普通中学能考上也是一个三流的大学,那些学校毕业更没有出路。它那个学费并不低,上完以后钱也花了。尤其是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那些家庭的孩子基本是一点希望都没有。”
文章最后指出,大学扩招打着平等的幌子缓和各阶层间的社会冲突,但并未改变不平等的现实;看起来在弥合不平等,事实上却以这种方式将不平等合理化了。
(大纪元:http://www.epochtimes.com/gb/18/7/4/n105371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