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教授于鸿君就大学生就业问题撰文建议中共当局启动“新时期上山下乡工程”,遭到舆论抨击。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发起的“上山下乡”运动被指是变相劳改。
大陆媒体7月3日刊登了于鸿君的文章《建议国家启动“新时期上山下乡工程”》,文章称,当前,受金融危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
文章建议,选招200万大学生到农村任教师、医护人员、农业技术员、公共服务人员和“村官”,每批期限2年,期满可以返回重新参加毕业分配。
作者给出的理由是,大学毕业生缺乏了解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
资料显示,于鸿君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现任北大党委常务副书记,兼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负责意识形态。
于鸿君被指是“文革余孽”
北大教授建议中共重启“上山下乡”的报导,引发舆论广泛抨击。
大陆传媒人朱达志发表文章说,在某个刊发于鸿君教授文章的公众号留言里,网民的批评可谓相当犀利。很多人纳闷,于鸿君为什么要写这篇吃力不讨好的文章呢?文章说,“文革”早已被彻底否定,与之“配套”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当然也早已成为执政党的“不良资产”,他作为院长,对此应该是心知肚明啊。
天涯社区网民“走势之时空概率”评论道:“闭门造车,想当然,脱离实际的所谓学者确实可笑。他们不知道现在偏远的农村走出的一般院校大学生都很难找到工作?”
网民“泉水泉泉”发帖说:“这教授有毛病,大学生大多没有社会经验,怎么帮人脱贫?”另有网民写道:“我想那个‘叫兽’应该还不至于愚蠢到发表这样愚蠢的观点,可能是奉旨发表,用来测试民间反应。”
还有网民表示:“北大这一天天都出的啥幺蛾子啊?这两年,北大的三观,直落粪坑不忍直视,可惜了学生。”“文革余孽一直在台上怀念从前,不忘初心呀。”“这厮知道,他和他的家人是不会上山下乡的。”
“上山下乡”被指是变相劳改
“上山下乡”运动,是指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共组织城市知识青年(简称“知青”)到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1955年,中共前党魁毛泽东要求组织中学生和高小毕业生到农村去参加“农业合作化”运动。
中共官方指定“知识青年”劳动居住的地方,通常是边远地区或经济落后、条件较差的县。但同时,一些干部子女通过参军等方式避免了去“上山下乡”,或者到诸如北京郊区这样的地方落户。
据估计,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前后经历25年,知青总数达2,000万人左右。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
到70年代后期,还曾出现了大规模的的抗争,知青们通过请愿、罢工、卧轨甚至绝食等方式的抗争强烈要求回城。1979年后,绝大部分知青陆续返回了城市,也有部分人在农村结婚“落户”,永远地留在了农村。
有观点认为,这场运动是对人民的愚弄和变相迫害。林彪之子林立果等起草的反对毛泽东的纲领性文件《五七一工程纪要》认为,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变相劳改。
(大纪元:http://www.epochtimes.com/gb/18/7/3/n105347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