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美之间渐行渐远的局面,源自贸易争端,而贸易争端则与中国的“世界工厂”密切相关。这个“世界工厂”的衰退并非暂时现象,而是它的宿命,它衰退的原因恰恰就隐伏在它的崛起之中。
10月4日美国副总统彭斯发表演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国际社会和中国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应。有中国的官媒表示,这篇演说反映出,美国的“太阳”已经落山,白宫的领导层因为惶恐不安和无力感,把中国当作“替罪羊”来转移视线。美国的“太阳”是否落山,从目前美国经济全球一枝独秀来看,似乎言之过早,本文不准备讨论,但中国的“世界工厂”的确因外企撤退而开始出现衰退迹象。目前中美之间这种渐行渐远的局面,源自贸易争端,而贸易争端则与中国的“世界工厂”密切相关。这个“世界工厂”的衰退并非暂时现象,而是它的宿命,因为,“世界工厂”衰退的原因恰恰就隐伏在它的崛起之中。
一、“世界工厂”:世界和中国的不可承受之重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曾经成功地迎来了辉煌岁月,从2003年到2007年,中国的出口连续每年以高于25%的速度增长,一些年份的增长率甚至高达35%。1990年中国的制造业只占全球的3%,而现在占全球市场的一半;1990年中国的出口只占全球的2%,2017年跳升到14%,在全球的出口份额增长了6倍。然而,这种全球独一无二的快速崛起使得中国失去了对全球贸易格局的理性思维。经济全球化能够让中国永远成为全球的唯一赢家吗?正是在这个关键问题上,多年来北京当局一直有一种战略误判,因为它不了解全球贸易格局的基本原理和演变趋势。
按照国际贸易格局的常识来判断,人口规模小的国家,出口数额小,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微乎其微,或可保持长期贸易顺差;但是,对中国这样的人口超级大国来说,全球市场却显得太小。可以这样设想一下,假如中国能够让出口再保持20年的25%年增长率,那么,中国的制造业将很快从目前占全球的一半变成占全世界的六成、七成,乃至八成;那时候,经济全球化就演变成为中国经济的“全球化”,中国一国独好,其它国家则生存困难,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制造业工厂将被迫关门,许多国家的经济将濒临崩盘,中国的出口早晚一天会寻不到足够的买主。中国的劳动力占全球就业人口的26% ,即便全世界所有工业化国家都停止出口、把市场全都让给中国,中国出口的辉煌岁月也不可能无限期延续下去。从国际经济平衡的角度来看,这是不现实的,因为贸易必须互利,才能维持久远;若中国一国赚尽了全球的钱,长期多卖少买,积累起巨额外汇储备,以后谁还有能力持续从中国进口呢?
因此,中国的“世界工厂”,作为一个比喻,是对现实的描述,但如果它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快速膨胀过程,那就会变成世界的不可承受之重;而由于这个“世界工厂”主要依赖出口,它一旦变成世界的不可承受之重,也就同时成为中国的不可承受之重。本文开始提到的美国的“太阳”已经落山那个说法,如果仅仅用来认识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也许不无道理;确实,在中国的有财政出口补贴的低价产品的多年压力下,美国也难以承受就业长期低迷的困境。但这并非中美贸易战的唯一原因。
二、“世界工厂”的技术升级:产生中美贸易战的根源
众所周知,中美贸易战的另一个原因是知识产权问题。中国官媒称,双方已转入长期对抗、互相对骂的状态,美国指责中国是“作弊选手”,而中国则指责美国是“贸易霸凌”。所谓“作弊选手”,主要指的是中国“用市场换技术”的长期政策。
据中国的百度百科介绍,1984年3月22日中国国务院在批转国家经委《关于做好技贸结合和旧设备选购工作的报告》的批语中说,“把对外商品贸易与引进技术结合起来,实行技贸结合,用我们的一部分市场换取国外的先进技术,这是加速我国技术进步的一项重大方针。”1998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就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提出若干意见,其中有两处明确地提到,要实行“以市场换技术”。2000年中国准备加入世贸组织,而世贸组织明确禁止强制外资转让技术,中国修改了相关法规,字面上不再提这个口号。加入世贸后的18年,“以市场换技术”从明的变成了暗的,由地方政府出面,继续要求外企交出技术和图纸。而最近以“中国制造2025”计划为代表的向高端制造业进军的计划,提出了短短几年内实现“世界工厂”技术升级的目标,为了达成目标,“获取”外国技术的种种活动日益活跃,因此也把侵犯和保卫知识产权变成了中美之间的争执关键点。
中国决心向高端制造业进军,是因为“世界工厂”正在失去综合竞争力。早在中美贸易战爆发之前,中国的“世界工厂”就出现了局部衰退迹象,其标志是服装和床上用品制作业大规模迁往东南亚和南亚,因为中国的劳动成本、能源价格、税收(包括社保收费)迅速上升,而汇率则居高不下。据波士顿咨询公司2014年的调查,当时中国的制造业平均成本比美国只低5%左右。几年前,劳动密集型的服装和床上用品产业首先撤离中国。为了因应这种趋势,广东省首先提出,通过对外企的“腾笼换鸟”产业政策,实现“世界工厂”的技术升级。
如果“世界工厂”的技术升级主要依靠自主研发,谁也不能说三道四。但是,中国制造业向高端进军所需要的大量民用技术,不可能全靠政府资助的自主研发,那种技术开发成本过高,耗时过长,所形成的产品和技术只适用于军用领域,在民用品领域里不具备商业竞争价值。于是,从国外设法“获取”技术,就成了“世界工厂”技术升级的重要手段和捷径。关于这一点,我在《中国高科技领域“弯道超车”的三个迷思》一文中有具体分析,在此不叙。
三、“世界工厂”的宿命
研发成本高昂的先进技术并非路边野花随便采,技术被“拿走”后的外国企业,将来要面临的不仅是同类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夺阵掠地”,而且,其知识产权的价值构成了中国企业的额外利润和这些外国企业的长期损失。所以,美国把侵犯知识产权视为中美贸易战的关键问题。而“世界工厂”的技术升级又离不开“拿来”的技术,于是,中美双方的贸易谈判就以互怼终场。美国提高了中国出口产品的关税,其效果真的如中国官媒所说,“射出的子弹最终会打痛美国消费者”?这可能在短期内对美国市场有一些影响,但美国的进口商将逐步调整其供应链,在东南亚和南亚各国另建工厂,甚至将供应链改设美国国内。台商郭台铭在美国新建苹果手机装配厂,就是一个例子。供应链的转移,可能需要几年时间,中国的外企因此会两分化,以中国国内或欧洲、中东市场为重心的外企会坚守在中国的“世界工厂”,而依靠美国订单的外企则会逐渐撤离。在此期间,中国的“世界工厂”将迈过顶峰,逐渐走向衰退。
我所说的中国“世界工厂”的“宿命”,有三层意思:第一,中国的“世界工厂”因低成本而崛起,最后因垄断能源的国企高价格、地方政府不断增加的税负、以及人民币的高汇率,最后这个“世界工厂”的成本持续上升而逐渐失去了国际竞争优势;第二,“世界工厂”如果没有技术升级,就没有出路,而短期内要快速实现技术升级,就指望不上政府资助的自主研发,中美贸易战即源自“世界工厂”的“拿来主义”技术升级手法,而贸易战的结果则是“世界工厂”的衰落;第三,中国的经济,成也“世界工厂”,衰也“世界工厂”,没有它,中国不会有过去二十多年的经济荣景,而为了维持这个“世界工厂”的活力,中国付出了贸易冲突的代价,失去了部分美国市场,却仍然无法挽救即将逝去的经济繁荣。
如果中国不是一个集权国家,政府不害怕全面开放市场,不因为担心外资撤离而顽强守护人民币汇率,也没有和假想敌美国“一较高下”的决心,那么,中国的“世界工厂”就还有一条出路,那就是让外企在中国自由地独立经营而不必强行合资,不给外企设定外销比例,政府也不必为了获取外汇而用出口退税变相大量补贴中国的出口企业。可是,这条路在中国走不通。归根结底,中国“世界工厂”的宿命,其实是现行制度的宿命。
(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gb/18/10/7/n107671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