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点选后右键单击 "另存新檔"
昨天,美国参议院民主党领袖舒默(Chuck Schumer)表示下周国会复会,通过《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Hong Kong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Act)》将是民主党议员推进的首要任务之一。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USCC)官员前天表示,希望港府解决港人提出的五大诉求。
撤回修例,尽管与香港民众五大诉求还有很大距离,但就目前来说,已经是港府和北京的双重失败了。那么促成北京“突破底线”让步、使中共和港府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北京不得不“突破底线”
相对于之前中共官媒“止暴治乱”连篇累牍地评论,中共媒体在“撤修例”这个重大决定上都噤声了。
有港澳问题学者表示,北京对撤回修例避而不谈,可能是因为这个做法是当局“相当难”的政治决定。一旦撤回修例,那么此前所做的一切,包括推动修例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就被否定了,而且未来还可能面临着对始作俑者的问责。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决定可能“突破了底线”。
至于为什么选择现在成为风波的转折点,学者认为北京可能有两点考量。
一个是香港的局势可能远远超出了预估。“撤回修例”的正当性,北京当局未必认可。但事已至此,巨大的民意就是政治,哪怕是被认为“不合理”的诉求,北京当局也必须要有所回应。
另一个就是十一快到了,中共要在这个篡政70周年的日子,举行各种活动。而香港民众的抗争,已经进入了长期化,用港人的话说,就是“不撤不散”。眼见中共无法摆平香港事态,而中共文宣系统已经进入了维稳阶段。在还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如果还不能缓解香港的激烈对立局势,必定会冲淡中共的各种安排。所以北京必须迅速做出回应以平息事态。
美中暗中互动
这是一种分析,但不是唯一的。外界注意到,就在9月初,美中之间曾有一个不太让人注意的互动,之后北京和港府就出现了一些变化。
9月2日,也就是林郑宣布撤回修例的前一天,美国农业州的两名美国共和党参议员斯提夫‧戴恩斯(Steve Daines)和大卫‧珀杜(David Perdue)去了北京访问。到中国后,负责接待他们的是中共人大委员长栗战书、副委员长王晨和中共副总理刘鹤。
两位议员回国后表示,他们这次中国行的目的,就是支持川普为美国寻求公平竞争的环境,此外双方还谈了安全问题。
川普在3日告诉记者,应中方的要求,他批准了这次会面。
如果双方真的是只为谈贸易,作为中共最高的经贸官员,刘鹤接待是理所当然,或者再加上一些其他的经贸官员,根本用不着栗战书出面。
也就是说,这个安全问题,可能需要栗战书来谈。那么安全问题,有没有可能包括香港问题呢?戴恩斯曾在5月23日联合签署国会及行政当局中国委员会(CECC)给林郑的信函中,要求林郑撤回《逃犯条例》。
8月21~24日,他又和多位国会议员在他自己的家乡蒙大拿州召开圆桌会议,听取香港两派议员对《香港人权和民主法案》的意见。
这不难让人联想到,这次北京会谈,《香港人权和民主法案》很可能成了北京忌惮的杀手锏!
大家知道,中方这三个官员,都是习近平的亲信,完全可以替习近平谈一些有深度的话题。
这两位议员在北京会晤后,北京那边的确有了两个明显变化。一个是改变了之前对贸易战的强硬语态,表示愿意与美方谈判,这证实双方确实谈到了美中贸易问题。另一个变化,就是林郑宣布“撤回修例”。林郑的这个动作是很突然的,之前没有什么迹象。
是巧合吗?那也未免太巧了。不过没有更多的消息,我们也只是做一些分析。究竟与这两位议员到访北京有多大关系,还需要继续观察。
美国官员施压
这两位议员在北京会晤后,川普在林郑宣布撤回修例后的几个小时,发了一条“莫名其妙”的推文。“对中共就是要强硬,像我现在正在做的一样”。川普没有说对中共强硬,究竟是美中贸易战还是香港反送中。但是就这个时机来看,很可能是两者都有。
表现更强硬的,应该说是美国国会的议员们。
昨天(5日),美国国会参议院民主党领袖查克·舒默说,民主党会优先处理香港问题的同时,也向共和党领袖麦康奈尔(Mitch McConnell)提出要求,希望他“尽快将《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纳入议程”。
其实在林郑宣布撤回修例的当天,麦康奈尔已经发推文,向中共发出了严厉警告。他说对中共镇压香港人和平维权,美国必将做出重大回应,“中国(中共)政府正在玩火”。
另外,众议院议长佩洛西(Nancy Pelosi)已经表示,会继续推动《香港人权及民主法案》。她在4日声明表示,国会必须做更多工作,推进这项法案,以震慑中共未来可能的镇压举动。从而充分实现香港人民对“一国两制”原则所保障的真正自治的愿望。
还有国会资深参议员卢比奥(Macro Rubio),他也在不断发声。对港府撤回恶法做出回应之后,又在《华盛顿邮报》撰文,表明美国可以灵活应对中共的选择,也呼吁国会尽快通过两党提出的《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
前天,参议院有三个不同主题的听证会,但关注焦点都是香港危机。参加听证的学者认为,香港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港人已经走投无路。学者们呼吁,美国国会要尽快就香港危机立法。
其中美中经济和安全审查委员会副主席克利夫兰(Robin Cleveland)表示,希望港府解决抗议人士提出的五项诉求。她认为,美国政府应该公开支持香港民众的抗争,“采取非常公开的态度”,因为这对民主“至关重要”。
中共反应强烈
美国官员和国会议员的施压,对中共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中共外交部在今天(6日)记者会上表示,美国人“对香港事务说三道四”,是“粗暴地干涉中国(中共)内政”,对美方推动涉港议案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
作为代表中共的对外机构,外交部声称“中方不怕任何威胁和恫吓”,要求美方政客“立即停止”以任何形式干涉香港事务。《环球时报》也发出评论,说美国如果通过这个法案,中方必定会对美方全面报复。
《香港政策法》很关键
中共像被踩住了脖子,反应得比较激烈。它为什么表现强烈呢?因为这项法案可能会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大家知道,《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是在2014年雨伞运动后期,由美国共和、民主两党议员联合提出的。这个法案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赋予美国总统权力,将侵害香港人权与民主自治的人列入到黑名单,冻结其在美国的资产,并禁止他入境。
单看这一点,似乎这个法案只针对香港部分侵犯人权的官员,与香港人的日常生活好像没有什么直接联系。
其实不然,这个法案中有不少条文,它是可以延伸的。里面有这么一条,如果香港政府根据基本法第23条实施新的国家安全法例,美方可以重新审视《香港政策法》(Hong Kong Policy Act),包括终止《香港政策法》。
也就是说,如果美国通过了《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那么国会议员很可能会以它为基础,推动修改《香港政策法》,这是最关键的。
《香港政策法》是1992年通过的法律,美国在香港主权移交前,依据这部法律,承认香港具有独立关税的特殊地位。香港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完全得益于美国赋予它的地位。
那么一旦国会议员开始推动甚至通过修改《香港政策法》,毫无疑问,对香港的影响非常大,香港将失去它的特殊地位。失去特殊地位,香港和中国大陆的其它城市也就没什么区别了,东方之珠的光泽就将彻底失去。
不仅如此,还有很多事情可能要随之发生。比如持有香港特区护照的人,将来想到美国,也不会被独立看待;香港不可能再继续购买美国对大陆出口管制的敏感技术;原来比中国高的信贷评级也随之受到影响等等。
香港被下调信贷评级
其实,国际评级机构惠誉(Fitch Ratings)今天已经下调了香港的评级,从AA+降到了AA。
惠誉今天发布报告指出,几个月来的冲突,正在测试一国两制框架的韧性。虽然预计这个框架不会改变,但香港在经济、金融、社会政治方面与中国的联系逐渐密切,表示香港越来越被整合进入到中共的国家统治体系当中,给监管带来了挑战。
也就是说,香港与中国大陆之间的评级差距越来越小了。这个结果,将使香港所有企业贷款成本都要上升。
经济地位无可取代
另外,仅就香港对中国经济的贡献,香港的地位也是无可替代的。中共一直在利用香港的股汇市吸引外资,大部分中国企业都是在香港上市。Refinitiv数据显示,去年中资企业通过新股上市(IPO)在全球筹集了642亿美元的资金。其中只有197亿来自上海和深圳,而来自香港的却高达350亿美元。
另外,中国的银行及贸易方面也都在依赖着香港,去年中国的银行在香港持有1.1万亿美元资产,比其它地区的银行还要多,金额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9%。
香港的港口也在处理大批出入中国的贸易,中共商务部的数字显示,去年香港已经成了内地第一大服务贸易合作伙伴,市场占有率超过20%,超过美国的17%。
这些数据显示,中国有多个方面都在靠着香港发展,上海和深圳想取代香港,根本不可能。一旦香港没有了稳定,中国自然就失去了一个大型的融资市场,很可能会危及到已经放缓的中国经济。也让中共想让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梦想,变得更加不可能。
而外资也是把香港当作进入中国的一个跳板,如果香港和大陆城市一样,只会对中国经济有损害,而没有任何帮助。
香港人的抗争
除了美国的压力和香港的经济地位之外,香港人的努力抗争,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大家知道,香港抗争民众当中在流传着李小龙的名言“Be Water”,这已经成了香港反送中运动的抗争精神和战略。其实是香港了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而展现出的智慧,随形而形,随意变化。
换句话说,香港的抗争者没有组织者,没有牵头人,完全自愿自发地参与各种形式的抗争。中共和港府想杀一儆百,却找不到下手的对象,只能泄私愤一样地抓一些抗争民众。而这恰好延续了香港抗争的持久性,使普通民众的抗争遍地开花。
中国历来有一种说法“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香港人像水一样反抗暴政,或许不久也会被大陆民众效仿。如果14亿民众都能像水一样,中共的红墙也许很快就被冲垮。我们期待着这一天。
好的,感谢您关注新闻看点,再会。
大纪元《新闻看点》制作组:https://www.epochtimes.com/gb/19/9/6/n115044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