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旅游业恢复 中国远远落后
去年12月开始,中共当局单方面对德、法、意大利、荷兰、西班牙等十几个欧洲国家实行的免签政策,今年7月1日起,又扩大到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国。
此前,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现已覆盖37个口岸,适用于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等54个国家的公民。
当局还简化了签证申请流程,自1月1日起,来自美国的游客申请旅游签证不再需要提交往返机票、酒店预订、行程或邀请函证明,让美国游客更加容易前往中国。
今年3月,当局还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帮助外国人解决在华使用现金及移动支付的问题。
但这些措施效果有限,中国入境外国游客远未恢复2019年水平。
根据国家移民管理局的最新数据,今年1月至7月,中国接待了超过1,725万名外国游客,比2023年增长了130%。但与2019年相比仍相去甚远,2019年,中国接待了9,770万外国游客。
Skift Research在最新的旅游状况报告中指出,中国已经跌出2023年国际入境游客数量前10名的国家之列。
与中国相反,自3月份以来,日本每月都有超过300万国际游客到访,今年1–6月, 共有1,778万国际游客访问日本,超过了中国,远高于2019年的水平。
韩国观光公社发布的半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韩国共接待外国游客770万人次,基本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
欧洲旅游委员会(ETC)最新度报告显示,2024年第二季度,欧洲旅游业继续复苏,外国人入境人数(+6%)和过夜人数(+7%)超过了2019年的数字,同比增长分别12%和10%。
今年迄今为止,欧洲入境消费增幅最大的国家是西班牙(25%)、希腊(25%)、意大利(20%)和法国(16%)。
专家:与中国经济下行 风险增加有关
辅仁大学餐旅管理学系系主任李青松对大纪元表示,放宽免签证只是手段之一,后续还有很多配套需要同时进行,否则就很难,包括人民币汇率、飞机班次等等。与意识形态或政治理念也有关系,“像我认识的美国教授,跟他们聊起这个问题时,的确有一些就不愿意去中国。”
美国经济学者黄大卫(DAVY J.Wong)对大纪元表示,全球大部分的旅游市场基本上恢复到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但中国入境游客人数远远低于2019年。
美国经济学者黄大卫(DAVY J.Wong)(黄大卫授权)
他认为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是北京在疫情期间严格的清零政策,导致了很多相关的航班、航线、旅游配套在三年里面基本上断裂,目前很多都没有恢复过来,过去像三藩市每天有十几个航班飞中国,现在可能减少了一半以上。
第二是中国与西方紧张的关系,欧美游客肯定减少很多,目前美国对中国维持橙色的“三级旅游警示”。
第三个是跟中国最近经济下行有关。过去中国经济两位数的增长的时候,很多外商外资都会进入中国考察,在华工作机会也会增加,包括一些来中国教英语的。现在教培行业也没有了,而且风险不断增加,商务考察、旅游、观光和留学方面就减少了。
西方对中国的观感已变
尽管严格的疫情预防措施及航班数量的下降,导致入境外国游客减少,但仅凭这一点,还不足以解释当前的状况。
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商学院和法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黄松山撰文认为,部分原因可能要归于“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
他指出,皮尤研究中心在2023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西方国家大多数人对中国持负面看法。中共政府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可能会给在中国的外国游客带来不适。
最近几年,中共当局连续颁布了一系列与国家安全相关的法律,并用漫画、视频、动画片、纪录片等多媒体形式,丑化外国人尤其是美国人的形象。
今年6月份,连续发生两起袭击美国教师和居华日本侨民的事件,这被广泛认为与中共的仇外宣传有关。
中共实施的反间谍法,像一张无形的网笼罩着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与数据、信息行业相关的外国人,一到中国就会感到自己好像被列入了监视名单之中,给外国公司、商务旅行者、学者、记者和研究人员带来了新的风险。
一些西方政府发布的官方旅行建议也反映了这种情绪。
美国警告可能旅行者“由于当地法律的任意执行,包括有关出境禁令,以及被错误拘留的风险,应重新考虑前往中国大陆的旅行”。
加拿大政府在6月份更新的旅游建议中,提醒该国民众在中国保持高度谨慎,也提到在通讯时可能随时受到监控,中国当局可能会审查电子设备上储存或查阅的内容。
澳洲政府也在7月1日更新旅游提醒,建议澳洲人民在中国保持高度谨慎,因为可能会在中国面临任意拘留或遭严厉执行当地法律的风险。
英国政府提醒本国公民,中共一党专制,应注意政治和文化敏感性。当中国出现排外情绪或态度时,可能会成为攻击目标。
爱尔兰政府还在5月16日提醒该国民众,中国当局可能会对个人实施出境禁令,以阻止他们离开该国。
当局一方面招徕外国游客,但另一方面驱赶他们,这无疑也加剧了外国游客的疑虑。
今年6月中共出台所谓惩治“台独”分子的意见,台湾陆委会随即调升对中港澳的旅游警示,建议台湾民众避免非必要旅行。
7月1日中共国安新规正式生效,授权海关人员在入境口岸检查个人电子设备,这引发了外籍人士和外国商人对可能出现的任意执法的担忧。
韩国提醒公民留意相关风险;一些日本公司已告知员工在前往中国出差时,不要从日本携带智能手机。
在东京生活多年的梁先生告诉大纪元,之前中国对日本公民免签,疫情暂时取消了,因为政治原因也没有恢复,大家都觉得太麻烦了,很多人就把行程给取消了,现在又推出入境检查手机。日本人对隐私是超级超级敏感,如果有可能会被抽到的风险,他们就会非常不愿意去。
经济与国际形象的负面效应
在中国经济一片萧条的情况下,入境旅游已成为北京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局1998年已明确旅游业为经济新的增长点,而不再是一项“外交事业”,吸引国际游客来中国消费意味着服务净出口。
与普通商品出口相比,入境旅游因其乘数效应产生连锁反应,刺激创造就业机会和进一步的支出。比如2017年旅游业对GDP的直接贡献只有3.3%,但总贡献则达到11%。
根据statista的统计数据,2014年至2022年旅游业对中国GDP的总贡献分别是:9.4%、7.9%、9%、11%、11%、11.6%、4.5%、4.6%、3.3%。
黄大卫表示,全球旅游业占GDP的平均比例是3%左右,但中国旅游业对GDP贡献高于全球平均值,2019年占到11.6%,2022年即使因为疫情下跌,也占GDP的3.7%。
“旅游业、观光业对GDP的影响是非常高的,外国游客不来中国,会对中国经济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黄大卫表示,目前来中国旅游的外国人,亚非拉国家及俄罗斯在不断增加,但欧美来中国的明显减少。欧美来华的旅游消费是属于中高端消费,对GDP贡献度估计不会小于3%左右。
他说,越来越少的欧美人来中国的话,对中国经济肯定是负面的,也意味着对国际市场的吸引力、国际旅游观光产业的发展潜力、国际形象推广方面,都是比较负面的。不仅是北京政府孤立,应该说对于整体华人来说,跟世界之间的距离会产生一定的疏远感觉。
“旅游发达的一些地方如日本、法国,在世界影响力相对来说会大很多,尤其像日本对东南亚文化的输出有非常大的影响。中国在过去曾经旅游业繁荣的时候,在全世界都会有比较多的粉丝,那现在这种情况就已经是难以存在。”
(大纪元:https://www.epochtimes.com/gb/24/8/29/n14320458.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