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月初开始,中共官媒都发文力捧民营经济,为习近平再拉拢民营企业家造舆论。在这些舆论造势中都提到了一个新的政府机构——民营经济发展局的重要性。 但分析认为,中共在经济严重下行的情况下强调民营经济已于事无补。
近来,中共党媒新华网和央视等都以广东省2月初成立了民营经济发展局(简称民营局)为引子,发文大肆宣称民营经济的重要性。这些文章把民营局称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专门机构。
广东是中国大陆的经济大省,根据中共官方数据,截至2024年底广东登记在册的民营经济主体总量达1,837.87万户,占经营主体总量的96.48%。其中,民营企业774.49万户、个体工商户1,063.38万户。
资料显示,中共发改委于2023年下旬设立了民营局,先后在山西、青海、浙江等地挂牌。
独立撰稿人诸葛明阳认为,中国大陆的民营企业做得再好,在中国经济这条沉船上都只能是昙花一现。
他对大纪元说,“在各种招数都无法挽救中国经济的情况下,习近平又向被打了一闷棍的民营企业家递了根胡萝卜,给他们开会,诱迫他们救市。但当局不管是放下身段拉拢这些企业家也好,还是设立民营局也好,在‘党’指挥一切的中国,人和企业都掐在‘党’的手里,它用一根风筝线牵着你,想松就松,想紧就紧。”
2月17日,中共党魁习近平在京召开与民营企业家的座谈会,任正非、马云、马化腾、雷军、曾毓群等一众民企大佬现身。对此,外界给出各种解读。时政评论员唐靖远认为,这是习近平在迫不得已走投无路的背景之下,想要捞的这么一根救命稻草。
他对大纪元说,“中共之前采用各种各样的所谓刺激经济的政策,但都没有让经济起死回生,习不得不最后给民营企业家抬高一些位置,再给他们放宽一些限制,但是中国经济下滑背后的根本因素是中共的价值观,是中共的政体,它和整个自由世界格格不入,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这个根本因素不改变,做什么都是杯水车薪。”
“习近平不可能放弃他的国进民退的政治路线和经济路线。他只不过是换了一件马甲,指望这种模式让经济起死回生是不可能的。”他说。
时政评论员王赫则认为,习近平开这个会有向美国示威的因素,他不认为中国的民营企业敢跟中共叫板。
他说:“这不是民企买不买账的问题,而是中共让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被请去开会的民营企业家都是有成就、能够附和中共的。”
中共成立民营局被指是象征性举措
对于民营局的实际作用,美国经济学者黄大卫持怀疑态度。他告诉大纪元,设立民营局表面上看是为了支持民营经济,但能否真正推动经济回暖,需要看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
他分析说,“近年来,中国经济面临结构性问题,包括需求不足、企业负债高企、国际环境不确定性等。在这种背景下,成立民营局可能更多是一个象征性举措,用以表明政府对民营经济的‘重视’,以安抚市场信心。然而,如果政策的执行层面缺乏配套支持,如税收减免、融资便利、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等,民营局就不会有什么作用。(中共)说是支持民营企业,但其政策一直都是国进民退,口是心非。”
他还表示,中国经济的疲弱不仅仅是因为缺乏政策机构,而是由于更深层次的问题,例如政府管理过多,甚至是外行指挥内行;社会税负过高、福利过低、职能部门管理水平太低而且还朝令夕改;市场信心不足:民众、消费者、民营企业对执政党与政府政策的稳定性、可信度存疑,投资意愿下降。而如果提出意见要求改善,往往得到不是倾听而是铁拳;历年对外疯狂援助,对内人矿企业矿一样的压榨,税负与社会保障完全不对等,导致内需不足,居民收入增长放缓,消费能力不足,直接影响企业生产和销售。
他强调,单靠成立民营局并不能触及这些核心问题,甚至可能被市场解读为“危机之下的安抚之举”,而不是实际行动。
打压与扶持:中共的自相矛盾
最近几年,在网络上会经常看到“远洋捕捞”这一词,指的是中共警方跨越省界,对企业进行突击搜查、榨取资金。
例如,2023年4月,广东省南部一个城市的警方北上900多公里来到武汉,拘留了一家社交媒体公司的25名员工,并胁迫其财务人员将3亿元人民币转入与警方关联的账户。
今年2月13日,中共最高检察院经济犯罪检察厅厅长杜学毅在一访谈节目中透露,去年1月至11月,最高检对收集到的1,500余条“远洋捕捞”执法司法线索逐条分析研判,将核查筛选出的31件重点案件分四批交相关省级检察院办理。截至去年12月底,已办结21件,另有2个案件取得重要实质性进展。上述数字可以看出,中国“远洋捕捞”现象之严重,令多少民营企业老板家破人亡。
中共一边利用其特权通过各种手段打压民营企业,一边宣称扶持民企发展。对此自相矛盾的做法,黄大卫分析认为,中共政府一方面需要依赖民营经济来拉动增长,另一方面又担心民营资本的独立性可能威胁到其对经济的全面控制。这种“两面性”导致了一系列矛盾政策:既要民营企业“挑大梁”,又要控制其发展方向。而隐含的另一个矛盾是既怕民营企业做不好影响统治阶级的压榨收入,又怕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要求政治权力。
他说,更为讽刺的是,中共用政府干预市场经济,就是以计划经济的方法去调控市场经济,“简直是汽油车硬加柴油,还觉得柴油动力好。”
他进一步分析说,中共打压与扶持的背后,其实是一场对资源分配和经济话语权的争夺。当局试图通过直接干预,将更多资源向国企和特定领域倾斜,而非完全依赖民营经济的市场力量。从长远看,这种做法会进一步削弱民营企业的活力。而打压与扶持并存的矛盾现象,反映了当局在经济发展和政治控制之间的摇摆,而这种“两面性”只会加剧市场的不确定性。
广东经济增长失速 企业现倒闭潮
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广东的经济状况反映着全国经济状况。目前广东的经济增长失速加剧,2024年全年增长率为3.2%,连续第二年未能实现5%的增长目标。
中国房地产业的爆雷、中美贸易战、进出口贸易消减以及外资撤资等,使中国经济持续下行,各行各业出现倒闭潮,失业率激增,广东亦是如此。
2025年中国新年已结束,打工族纷纷南下打工。江西的吴明(化名)2月13日回到广东东莞华清光学科技有限公司,他在这里已经工作了4年,但令他没有想到是,上班的第一天迎来的是禁止进入公司——公司破产了。
吴明告诉大纪元记者,公司从去年开始已经裁员两批,千人大厂现在只剩三百余人,被辞退员工的赔偿要走法律仲裁,这意味着他们的赔偿不可能马上兑现,而且公司没有任何赔偿方案。
吴明没有想到新年后的第一天面临的是失业,公司声称他们还可以住在公司宿舍两个月,之后宿舍断水、断电禁止他们居住。
他只想与大家一起维权争取尽快拿到赔偿,之后或许带着妻子离开广东,回江西老家。他表示现在在广东的生活成本很高,但是工资与江西那边差不多,在广东生存已经很艰难了。
“现在广东不怎么样了,好多工厂倒闭,我刚来广东时工作非常繁忙,人流拥挤,但是从2022年开始全都变了,走在街上明显感觉人少了一半,有时候晚上甚至看不到人。附近的店铺好多都倒闭了。”他说。
中共在企业倒闭潮下成立所谓的民营局,黄大卫认为,企业倒闭和市场冷清,反映的是国内外需求萎缩、企业成本上升、竞争环境恶化的问题。成立民营局难以改变这些结构性挑战,反而可能让市场更加关注当局政策与现实的脱节。
(大纪元: https://www.epochtimes.com/gb/25/2/20/n144413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