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首都和最大城市布拉格市,拟调整部分带有极权时期背景的街道与地铁站名称,给公共空间再度“去共化”,此举引发广泛关注。主管该市交通的副市长兹德涅克‧赫日布(Zdeněk Hřib)表示,公共空间的命名反映城市希望呈现的价值与方向。
捷克通讯社(ČTK)近日报导,赫日布提议将布拉格4区正在建设的D线地铁站Olbrachtova,更名为雷尚卡站(Ryšánka),更名后的名称捷克语为“附近的一条街道”,赫日布认为这个名称更贴近地理位置,也避免延续共产时期人物象征。
D线地铁站原名Olbrachtova,取自捷克斯洛伐克共产时期作家伊万‧奥尔布拉赫特(Ivan Olbracht)。
公开资料显示,伊万‧奥尔布拉赫特是一位支持共产主义的作家,他本人也是一名共产主义者,他的代表作是《无产阶级的安娜》。这部1928年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女孩成长为一名具有革命性工人的故事。
赫日布认为:“公共交通车站的名称不应带有极权主义或极端主义政权的色彩。这关乎我们通过城市讲述的故事。从地理与道德角度看,Ryšánka更合理。”
捷克极权政权研究所所长拉迪斯拉夫‧库德尔纳认为,“如果我们仍然以这位共产主义煽动者的名字来命名这条新线路,就会向年轻一代传递错误的资讯”,他认为,“与其以《无产阶级的安娜》的作者命名,不如以英国空军飞行员约瑟夫‧布里克斯或天主教神父约瑟夫‧图法尔的名字来命名这座车站”。
根据布拉格法规,公共空间命名须经过城区市政厅讨论、地形委员会审核,再由市议会表决。随着俄乌战争改变区域安全格局,布拉格近年来加速检视遗留的共产时代地名,以体现其在欧洲政治环境中的立场。
布拉格近年来加速检视遗留的共产时代地名
布拉格公共空间的更名并非首次受到关注。近年来,多项涉及共产时代人物或象征的地名已被调整。
长期以苏联名将科涅夫(Ivan Koněv)命名的科涅沃瓦街(Koněvova Street),于10月更名为哈蒂戈瓦街(Hartigova Street),以纪念日什科夫区首任市长卡尔‧哈蒂格(Karl Hartig)。
2022年,俄罗斯大使馆附近街道和桥梁更名为乌克兰英雄街及维塔利‧斯卡昆桥,显示布拉格在乌克兰战争中的立场。2022年2月24日,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伊始,斯卡昆所在部队被部署负责守卫聂伯河上的海尼切斯克大桥,身为战斗工兵的斯卡昆自告奋勇在桥下安装并手动引爆地雷,以牺牲生命为代价换取减缓俄罗斯军队的前进速度。
赫日布表示:“布拉格的命名之争不仅关乎地理位置,而是一个价值观问题,关于我们选择记住谁,以及希望在街道上反映怎样的未来。”
根除共产危害 东欧多国持续推进对其象征的清理
在东欧国家中,检视并移除极权时代象征是持续进行的政策趋势。
2016年,波兰议会修改《禁止共产主义宣传法》,要求地方当局在一年内撤除公共空间中与共产主义相关的命名及象征,包括涉及相关人物、组织与日期等标识。
乌克兰议会则于2015年通过了《禁止宣扬共产主义和国家社会主义(纳粹)极权政权符号法》——通常被称为“去共化法”。该法律禁止公开使用或宣传共产主义与纳粹标志,对组织或媒体反复违反者,最高可判处10年监禁。法律同时要求移除以列宁、斯大林等苏共领导人命名的街道和定居点名称。
随着法律实施,乌克兰超过150个城镇和居民点被重新命名。中部以斯大林的格鲁吉亚同乡好友、共产党领袖奥尔忠尼启则命名的奥尔忠尼启则市,现在恢复原名波克罗夫市。东部的以共产党秘密警察捷尔任斯基命名的捷尔任斯克市,去年恢复原名为托列茨克市。
自那时起,乌克兰全国同时掀起推倒列宁像浪潮,数以百计的列宁雕像被当局和民众捣毁。许多以共产党人的名字命名的乡村、居民点,街道、区、城市,甚至州也重新被命名。
学者:去极权象征是一项长期过程
旅德著名学者仲维光曾向大纪元表示,共产统治不是一般意义的专制,它是控制人灵魂的邪教。共产党是不折不扣的邪教集团,它浸透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共产主义非常强调意识形态,强调唯物主义,强调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因此“东欧多国仍在持续推进去极权象征化的进程”。
(大纪元:https://www.epochtimes.com/gb/25/11/17/n14637753.ht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