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神来之笔
曹操外定武功,内修文学,统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横槊赋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曹操诗篇亦多散佚,仅存乐府诗十八篇,共二十六首。
清刘熙载说:“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
方东树云:“大约武帝诗沉郁直朴,气直而逐层顿断,不一顺平放,时时提笔换气换势;寻其意绪,无不明白;玩其笔势文法,凝重屈蟠,读之令人意满。”(《昭昧詹言》卷二)
曹操之诗文,其中很多已成千古名句:“天地间,人为贵”,“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等。
在五言诗时代,曹操写四言诗并使其诗词成为绝唱,始成建安文风开创者,其诗风影响于当代及后世。后人称之“建安风骨”(南宋严羽),“蓬莱文章建安骨”(李白),“汉魏风骨”(唐代陈子昂)。曹操五言诗,多深沉雄壮、慷慨古直悲凉之句,如《蒿里》、《薤露》等被称为“第一高手”、“老气无敌”,展示建安诗歌最为感人一面,引领乐府歌辞走上新路。曹操被誉为五言诗“第一高人”,“千古诗人第一之祖”,“格调古朴,开唐五言之端”。
曹操利用诗词记叙其修炼体悟及修炼所见开一代新风,创作出很多曹植及六朝以后世人所称之游仙诗,使其成为中华神传文化中一朵奇葩。此类诗大都为歌咏仙人、修炼提升之诗,大多为修道者所写。曹操、李白之游仙诗是其中最佼佼者。现存二十余首曹操之诗词中有七篇游仙诗:《气出唱》三首、《精列》一首、《陌上桑》一首、《秋胡行》二首,记述诗人登仙境、与神仙共游及修道养生等。
游仙诗启迪世人敬神信佛,向道成仙,返本归真。但很多现代人受无神论影响,认为游仙诗是诗人幻化想像所营造之空灵缥缈境界,甚或是作诗之一种浪漫主义手法,不能真正理解游仙诗。
曹操瑞应黄星,应运而生,真人下世,修道、养身。其游仙诗清楚记录其修炼、体会并所成,将仙家风范留给后人。曹操游仙诗气势恢宏,语言朴实、流畅,内涵丰厚,读来音节铿锵,朗朗上口。
《气出唱》其一:
驾六龙,乘风而行。
行四海,路下之八邦。
历登高山临溪谷,乘云而行。
行四海外,东到泰山。
仙人玉女,下来翱游。
骖驾六龙饮玉浆。
河水尽,不东流。
解愁腹,饮玉浆。
奉持行,东到蓬莱山,上至天之门。
玉阙下,引见得入,
赤松相对,四面顾望,视正焜煌。
开玉心正兴,其气百道至。
传告无穷闭其口,但当爱气寿万年。
东到海,与天连。
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当专之。
心恬澹,无所愒欲。
欲闭门坐自守,天与期气。
愿得神之人,乘驾云车,
骖驾白鹿,上到天之门,来赐神之药。
跪受之,敬神齐。
当如此,道自来。
《气出唱》其二:
华阴山,自以为大。
高百丈,浮云为之盖。
仙人欲来,出随风,列之雨。
吹我洞箫,鼓瑟琴,何訚阎訚!
酒与歌戏,今日相乐诚为乐。
玉女起,起舞移数时。
鼓吹一何嘈嘈。
从西北来时,仙道多驾烟,
乘云驾龙,郁何蓩蓩。
遨游八极,乃到昆仑之山,
西王母侧,神仙金止玉亭。
来者为谁?赤松王乔,乃德旋之门。
乐共饮食到黄昏。
多驾合坐,万岁长,宜子孙。
《气出唱》其三:
游君山,甚为真。
崔嵬砟硌,尔自为神。
乃到王母台,金阶玉为堂,芝草生殿旁。
东西厢,客满堂。
主人当行觞,坐者长寿遽何央。
长乐甫始宜孙子。
常愿主人增年,与天相守。
《气出唱》其一中记述曹操驾六龙,乘云而行,东到泰山。泰山为中国五岳之首,属人神交汇之界。仙人、玉女下来相会。继续向东到蓬莱山,蓬莱山上与天通,上至天之门。玉阙下,引见得入,赤松相对,四面顾望,谈神仙之道,“开玉心正兴,其气百道至”。“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当专之。心恬淡,无所愒欲。闭门坐自守,天与期气。”曹操潜心修炼。
在《气出唱》其二中,诗人记下一次大会仙人场景,先到华阴山,吹洞箫,鼓瑟琴,饮酒高歌,后遨游八极,到昆仑之山,会西王母,见到赤松子、王子乔,“乐共饮食到黄昏”。赤松子又名赤诵子,号左圣南极南岳真人左仙太虚真人。为神农时雨师。王乔又称王子乔,东周周灵王之太子晋。曾为柏人令,于东北宣务山得道。汉桓帝时柏人城内尚有柏人县民为县令王乔所立碑铭,上刻“山有巏旄(宣务),王乔所仙”。印证王乔在宣务山骑鹤升天。
《气出唱》其三记下曹操与神仙们另一次相会在君山。君山在洞庭湖中,是舜之二妃所居之地。君山有王母台,那里“金阶玉为堂,芝草生殿旁”。“东西厢,客满堂”,诗人最后祝愿“主人增年,与天相守”。
《秋胡行》其一:
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牛顿不起,车堕谷间。坐盘石之上,弹五弦之琴。作为清角韵,意中迷烦。歌以言志,晨上散关山。
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有何三老公,卒来在我傍。负揜被裘,似非恒人。谓卿云何困苦以自怨,惶惶所欲,来到此间?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
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道深有可得。名山历观,邀游八极,枕石漱流饮泉。沉吟不决,遂上升天。歌以言志,我居昆仑山。
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去去不可追,长恨相牵攀。夜夜安得寐,惆怅以自怜。正而不谲,乃赋依因。经传所过,西来所传。歌以言志,去去不可追。
《秋胡行》其二: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经历昆仑山,到蓬莱。飘飘八极,与神人俱。思得神药,万岁为期。歌以言志,愿登泰华山。
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世言伯阳,殊不知老。赤松王乔,亦云得道。得之未闻,庶以寿考。歌以言志,天地何长久。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二仪合圣化,贵者独人不?万国率土,莫非王臣。仁义为名,礼乐为荣。歌以言志,明明日月光。
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大人先天而天弗违,不戚年往,忧世不治。存亡有命,虑之为蚩。歌以言志,四时更逝去。
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壮盛智慧,殊不再来。爱时进趣,将以惠谁?泛泛放逸,亦同何为!歌以言志,戚戚欲何念。
《秋胡行》作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西征张鲁,夏四月,自陈仓,出散关山。于一清晨上散关山,其道险阻,“牛顿不起,车堕谷间”。诗人“坐磐石之上,弹五弦之琴。作为清角韵,意中迷烦”。《礼记‧乐记》,“舜作五弦琴,以歌《南风》”。“清角”,相传为黄帝所作,非大德之士不得奏听。是时昆仑三位仙翁到诗人身旁,“谓卿云何困苦以自怨,徨徨所欲,来到此间?”经交谈,诗人记起自己之曾经:“我居昆仑山,所谓者真人。道深有可得。名山历观,遨游八极,枕石漱流饮泉。”最后,曹操说明此赋所依之由,记录传示所经,且强调是真正而无欺诈。“正而不谲,辞赋依因。经传所过,西来所传。”
《秋胡行》之二,曹操发愿登泰华山,与神人共远游。其后“经历昆仑山,到蓬莱。飘遥八极,与神人俱”。回到人间,诗人感慨:“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世间所传伯阳、赤松子、王子乔,皆得道者,曹操“得之未闻,庶以寿考”。诗人均见到他们但未问及其寿考。人间明明日月,何所不昭,“万国率土,莫非王臣。仁义为名,礼乐为荣”。曹操实施自己转生人间之使命,并告谕当世与后世人,“大人先天而天弗违,不戚年往,忧世不治。存亡有命,虑之为蚩”。换言之,即:顺天命行事则天使事成,存亡有命,不必为之担忧过虑。
《陌上桑》:
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
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
交赤松,及羡门,受要秘道爱精神。
食芝英,饮醴泉,柱杖桂枝佩秋兰。
绝人事,游浑元,若疾风游欻飘翩。
景未移,行数千,寿如南山不忘愆。
在《陌上桑》里,曹操又至昆仑,谒见西王母与东君,结交赤松子、羡门(又作羡门高,仙人,秦始皇至碣石曾派人寻访)等,得授“秘道”,食芝英,饮醴泉,众仙同游穹宇。
《精列》:
厥初生,造划之陶物,莫不有终期。
莫不有终期。
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
愿螭龙之驾,思想昆仑居。
思想昆仑居。
见期于迂怪,志意在蓬莱。
志意在蓬莱。
周礼圣徂落,会稽以坟丘。
会稽以坟丘。
陶陶谁能度?君子以弗忧。
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
曹操以诗言志,“思想昆仑居”,“志意在蓬莱”。作为人在世间,无论圣凡,皆入坟丘,不必忧终期。
李白对建安文学、尤其对曹操诗作可谓充分明了,以“蓬莱文章建安骨”来评价之。所谓“蓬莱文章”指其富含仙道内涵,是为建安文学风骨。
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均为中国文学史上著名诗人,史称“三曹”。“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他汇聚了许多文人学士,其中以建安七子更为突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曹丕《典论‧论文》)曹植受曹操直接影响,从疑神至后来信神,亦创造很多游仙诗赋。
曹植所作《宝刀赋》叙述曹操造宝刀告祠于太乙。汉时,太乙为天之最尊神,汉武帝崇太乙为天帝。曹操祈祷太乙尊神,在梦中通灵,制成宝刀。
《宝刀赋》(并序)
建安中,家父魏王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三年乃就,以龙、虎、熊、鸟、雀为识。太子得一,余及余弟饶阳侯各得一焉。其余二枚,家王自杖之。
赋曰:有皇汉之明后,思明达而玄通。飞文藻以博致,扬武备以御凶。乃炽火炎炉,融铁挺英。乌获奋椎,欧冶是营。扇景风以激气,飞光鉴于天庭。爰告祠于太乙,乃感梦而通灵。然后砺以五方之石,鉴以中黄之壤。规圆景以定环,摅神思而造像。垂华纷之葳蕤,流翠采之滉瀁。故其利陆断犀革,水断龙角。轻击浮截,刃不纤流。逾南越之巨阙,超西楚之泰阿。实真人之攸御,永天禄而是荷。
其大意为:大汉圣明魏王,思虑明达开通。发文招天下贤才,修武备除暴惩凶。燃炉中火,化铁炼精。似乌获挥槌,像欧冶营铸。煽旺炉火以增气,火光上冲亮天庭。对太乙祈祷,在梦中通灵。然后以五方之石磨刀,用中黄土壤拭刃。量圆度以制刀环,发神想以造图案。花纹灿烂无比,刀刃闪烁辉光。故宝刀锋利陆上可斩犀牛之皮,水中可断蛟龙之角;轻击浮断,刃无损伤。胜越王勾践之巨阙,超楚王之太阿。确值父王佩用,王位永久巩固。
五千年辉煌神传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研究组
大纪元 / 原文网址:http://www.epochtimes.com/gb/16/4/28/n77833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