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新古典主义”的开山鼻祖,西方美术界的一代宗师:雅克‧路易‧大卫。他在西方美术的江湖上,就是“少林派”的开山鼻祖!
他摇摆的政治立场颇受后人诟病!但他在艺术上的成就极为辉煌。
咱们今天重点来看看他的两幅名作:《贺拉斯兄弟之誓》和《苏格拉底之死》。
原本计划这一期讲伦勃朗的。但是,这个周三,1月20日,让很多朋友非常痛心失望,我也一样!所以,我决定换一个人讲。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充满勇气、充满信念、充满对真理的坚持!所以,有请一代宗师:雅克‧路易‧大卫。
下载点选后右键单击 "另存新檔"
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开山鼻祖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生活在波涛汹涌、风云变幻的十八世纪后期。为什么说波涛汹涌呢?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路易十六上了断头台,雅各宾派血腥专政,一代战神拿破仑登场!是不是够精彩!这样精彩的时代,也把这位大师推到了艺术的巅峰!
大卫在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在练习击剑的时候,不慎伤到了左边脸部,之后又因为伤口囊肿恶化持续了很多年,导致他左脸逐渐变形。并且,使得脸部神经受损。所以,他的脸看起来不但歪,而且不能像我们一般人一样正常的咧嘴大笑,笑起来呢也是右边的脸抽动几下!所以大师总是以一副酷酷的样子示人!这一点有点像好莱坞老牌动作明星史泰龙。史泰龙在出生的时候被助产护士不小心用助产钳弄伤了脸部神经,导致他到四十多岁以后才会笑。所以,大家看他的电影都觉得他总是酷酷的。其实不是酷,是没办法不酷!
新古典主义的开山鼻祖
关于大卫呢,大家需要记住这么几点。
第一点,他是新古典主义的开山鼻祖!是西方美术界的一代宗师!
西方艺术史被艺术史家们分成了几个主要的大阶段,其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新古典主义!而且,由于他和他的弟子们都太杰出了,所以直接开启了一代之风气,奠定了法国学院派的基础,以至于法国学院派一直到今天都是正统美术的江湖名门。打个比方,如果把西方艺术界比喻成一个江湖的话,各个门派林立,而法国学院派的地位就如同少林武当在江湖上的地位!
所以,这么说起来,大卫就如同少林派的鼻祖达摩祖师!这样一比喻,大家就明白了。
第二点,大卫在艺术上的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待会带你看画就知道了。但是,他最遭人诟病的就是他的政治立场太过摇摆!而最令后世引以为耻的就是在法国大革命期间,他倒向了雅各宾派。并且在处死路易十六的判决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大名。这也直接导致后来路易十八复辟之后,他就成了参与处死国王的罪犯了。于是,大卫只好流亡比利时,并且最终身死异乡。
第三点,他生命最华彩的篇章就是和战神拿破仑的相遇。他也是拿破仑最欣赏的画家,直接成了皇帝的御用画师。这部分的故事我会放到下一集细讲。
好,那么接下来,我就来用他的几幅代表作,来把他精彩的人生故事讲给大家。
法国诞生了路易十四之后,整个西方的艺术中心就无可置疑的搬到了巴黎!太阳王去世之后,路易十五著名的情人,被后世称为洛可可教母的蓬巴杜夫人登场,从而为整个欧洲带来了一股浓浓的甜腻的充满享乐主义的洛可可艺术风格。当时整个欧洲都沉浸在这股骄奢淫逸,纵情声色、甜得腻人的风气中!
物极必反啊,其实纵观整个艺术史的不同阶段,有一个有趣的规律就是,当艺术风格太过偏左了,就会有人出来往右边拽一拽;太过偏右了,又会有人来往左边拽一拽。
当洛可可太浓情蜜意的时候,人们就开始觉得甜得受不了了。于是,就该有人站出来一扫艺术界这种安逸萎靡的享乐之风,重振古典时代的那种充满阳刚的,神圣的,庄严的风气了!于是,大卫登场了!
1784年,随着所谓启蒙运动的兴起,欧洲的王权出现了松动的迹象。人们已经受够了洛可可的萎靡之风,这时候法王路易十六就希望有一副作品可以表现出古典时代的理性、庄严,以及王权的神圣感!经人介绍,他认识了大卫,于是他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大卫。
《贺拉斯兄弟之誓》大卫一战成名
此时的大卫已经36岁了,经过多年历练、潜心钻研,他的技法以臻圆熟,人生阅历和历史知识的积累也达到了一定程度。在接到国王的委托之后,一股厚积薄发的磅礴力量从心底奔涌而出。在经过一番构思之后,大卫拿出了这幅令他一战成名,并正式确立他一代宗师地位的成名作:《贺拉斯兄弟之誓》(Oath of the Horatii)。先来看画。
这幅画取材于一个古罗马时代的真实故事。当时,罗马城邦和另一个城邦国家一言不合剑拔弩张,但为了避免战争涂炭生灵,于是双方决定各自派出三名勇士展开决斗,以他们的生死来了却两国的恩怨!
罗马这边就选中了贺拉斯一家的这三个兄弟!这幅画所表达的就是在接到要求三位勇士奔赴沙场的命令之后的情形。
先来看画中的主要人物。画右的父亲拿着三把利刃,正在准备递给画左的三位手足情深的兄弟。画中这四位主要人物造型冷峻,肌肉紧绷,神情肃穆,态度庄严;画面构图严谨,线条明快,充满阳刚之气!一股浓浓的英雄主义情怀奔涌而出!而英雄主义,恰恰是大卫最拿手的,尤其是在他遇见了拿破仑之后,这是后话。
再来看背景处的三个拱门,使画面整体非常均衡;相对简单干净的用色表达了神圣庄严的气氛;人物的肌肤血管、肌肉线条极为逼真,身上不同材质衣服的褶皱、头盔和兵器的寒光四射,都彰显了画家高超的技法。
再来留意画右的几位女眷和孩子,这几位女眷应该就是他们的妻子和孩子。得知丈夫就要奔赴生死决斗的战场,眼前无疑就是一场生离死别!但在家国大义的面前,女人们也只能暗自垂泪,隐忍悲伤!
但这个故事真正令人悲痛的是,贺拉斯家这三兄弟的妻子们,正是来自要跟他们进行决斗的那个家族。而且,那个家族的兄弟也和贺拉斯家的姑娘们订了亲!所以,无论决斗的结果如何,都将是一场极为悲痛的人间惨剧!
油画《贺拉斯兄弟之誓》(Le Serment des Horaces),作者:大卫(Jacques-Louis David),作于1784年。(公有领域)
无论作品背后的故事,还是作品所传递出的精神气质,这幅画都完美诠释了新古典主义的要义:神圣,庄严,均衡,理性!在王权日渐式微的十八世纪末,《贺拉斯兄弟之誓》一扫此前萎靡不振的社会风气,为欧洲的艺术圈子带来了一股阳刚、冷峻,充满力量感和英雄气质的清新风气!获得了巨大的好评,雅克‧路易‧大卫,一战成名!
《苏格拉底之死》大卫名留青史
三年后,大卫又拿出了一幅令他名留青史的作品:《苏格拉底之死》。
那就先要来说说这位古希腊最伟大的圣人、哲学家苏格拉底Socrates。他还有一个很出名的弟子叫做柏拉图,柏拉图也有一个有名的弟子叫做亚里士多德。做一个不是很恰当类比的话,这师徒三人很像中国的老子、孔子和孟子。苏格拉底呢就相当于是老子,柏拉图就是孔子,亚里士多德就是孟子。而且,这三人生活的时代也是完全一致的。
苏格拉底总说自己一无所知
关于苏格拉底我只想说这么几件事。第一件事,苏格拉底总说自己一无所知。
当时在古希腊有一个很有名的地方叫做德尔菲,德尔菲为什么有名呢?因为那里有一座太阳神阿波罗的神庙,而出自这座神庙的神谕非常灵验。所以,来德尔菲求神谕的人络绎不绝。就有点像咱们中国某些香火旺盛的庙,去那里求签问卜的善男信女就特别多!
有好事者就跑去德尔菲问了一个问题,谁是这世上最有智慧的人?德尔菲的神谕回答说: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知道后却觉得很困惑:嗯,怎么会是我呢?我觉得自己一无所知啊!苏格拉底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比其他人强一点的地方就是,我知道自己无知。
苏格拉底的老婆凶悍 但夫妇感情很好
这是第一件事。第二件事,苏格拉底的老婆虽然很凶悍,但是他们夫妇感情却是很好的!我们在看关于苏格拉底的介绍的时候,一定会有这么一段话:苏格拉底相貌不咋样,但却娶了一个非常漂亮但很凶悍的老婆。其实呢,他老婆脾气的确是大了点,但却是个心底善良且美丽的女人。大家不要一看到悍妻两个字就以为是个又凶又丑的女人!悍妻也可以是一个又凶又美的女人。
那么,他的老婆到底有多悍呢?有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和弟子们讨论哲学问题的时候,他美丽的妻子气冲冲地跑了进来,指着苏格拉底一顿臭骂,然后还不过瘾,又跑出去拎着一桶水进来,哗,全泼在了苏格拉底身上。够悍的啊!当着这么多学生,多不给面子啊!大家都以为苏格拉底肯定会发怒的。谁知道苏格拉底抖了抖湿透了的衣服,笑了笑说:我就知道,一般打雷以后,肯定会下大雨的。
他的好朋友也不理解,就问他:你干嘛娶这么一个凶悍的女人啊?他说: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来骑,骑惯了烈马,再骑其它的马就不在话下了。如果这样暴脾气的女人我都能忍受得了的话,恐怕天下就再也没有难相处的人了。
我还看到一段记载特好玩,苏格拉底有个很年轻的弟子叫做色诺芬,色诺芬因为是个年轻人嘛,就总想着找个漂亮姑娘做老婆。苏格拉底看在眼里有一天就跟他说:色诺芬啊,我告诉你,当你看到一个美人儿的时候,你应该赶快拚命跑开,而不是盯着不放。
色诺芬脸一红就问:那为什么呢?
苏格拉底就说:青春美貌的姑娘,比毒蜘蛛还可怕得多啊!
这个是不是就好像佛家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呢?
苏格拉底出身贫寒,作为一个哲学家那时候除了教教学生,也没有别的生财之道的。妻子为了供养他和孩子们,就非常辛勤地工作赚钱养家。虽然有时候也会发发牢骚、骂几句什么的,但是从来没有逼着他去求个一官半职,而是一直支持他对於哲学的研究。
据后世弟子的记载,苏格拉底临死前很感人。他的妻子来到监狱跟他见最后一面。走进监牢的时候,这个美丽的女人挺直了腰板,乌黑发亮的头发在脑后卷成了一个大发髻。虽然悲痛难耐,但却依然保持着庄严和体面。因为她知道苏格拉底喜欢她这样。
她走到圣人的面前,抚摸着他乱蓬蓬的胡须,泪水止不住地奔涌而出。她转过头来,看着来送苏格拉底最后一程的他的朋友和弟子们,说道:我丈夫是一个伟大而智慧的人。
然后她看着苏格拉底智慧的眼睛说:亲爱的,过不了多久我就会来找你的。
苏格拉底温柔的看着眼前这个深爱着他的女人,在他眼中,他的妻子是一匹可爱又执拗的烈马,勇敢大胆,桀骜不驯。他温柔的替妻子擦拭着泪水,轻轻的吻了吻她的手。然后对尚未成年的儿子说:你对妈妈要和气,不要惹她生气。
临别的时间到了,他最后一次轻轻抚摸着妻子披散下来的一缕头发,平静的说:你知道,我喜欢听你唠叨,你唠叨的时候,我心里就好受些。等着吧,我们会在极乐世界见面的,在那里我将报答你付出的一切。
他最后看了一眼心爱的妻子说:去吧,带着孩子回去吧。最后的路,我自己走就好了!
大卫的名画《苏格拉底之死》,捕捉的就是妻子和家人离开之后的场景。画,我待会说。
苏格拉底的哲学智慧
第三件事,就是苏格拉底的哲学智慧。关于这位智者的智慧,我来讲几个小故事。
一天,苏格拉底正走在街上,忽然有一个人莫名其妙的冲过来,打了苏格拉底一棍子,然后转身就跑了。苏格拉底的朋友立刻要去追那家伙算账。苏格拉底赶忙拉住他,不让他去追那个人。
朋友就问他,人家打了你,你都不还手吗?
苏格拉底笑了笑说:朋友,别生气。难道一头驴踢了你一脚,你也要还它一脚吗?
还有一次,苏格拉底在市场上转了一圈之后,回到家里哈哈大笑。别人就问他这么开心是为啥?他就说:我看到有那么多东西是我不需要的,所以就很开心!
关于他和他的弟子柏拉图的事情也值得说一说。
有一天,苏格拉底拿着一个苹果走进课堂。那只苹果的色泽是如此饱满红润,看上去非常诱人。苏格拉底就问学生们说,你们有没有闻到苹果的清香?
学生们使劲闻了闻,有的说好像闻到了,有的说没有。
苏格拉底就让大家努力的、认真的、全神贯注的留意空气中苹果的香味。然后他问道:现在,有哪位同学闻到苹果的香味了?
有几个学生立刻举手站起来说:我们闻到了,是苹果的香味儿!
苏格拉底又问:还有谁闻到了?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苏格拉底再次举起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走过,边走边大声说道:请大家务必集中精神,仔细留意空气中的气味。转了一圈回到讲台之后,他问道:现在,大家闻到苹果的气味了吗?
这次,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举起手表示闻到了。面对个别有些犹豫的学生,苏格拉底严肃的再次要求他们认真的、仔细的辨别一下空气中的苹果香味。然后他再次问道,怎么样,闻到了吗?这一次,除了一个学生之外,教室里所有的孩子们全部都举起了手,大声表示闻到了!
苏格拉底走到唯一那个没有举手的孩子面前,问他,你真的啥也没有闻到么?孩子看着老师,再次使劲嗅了嗅鼻子,然后茫然的摇了摇头说,我真的没有闻到任何气味啊。大伙一阵哄堂大笑,大家开始嘲笑起这个孩子,孩子的脸一下子就红了。
苏格拉底看着羞红了脸的孩子最后一次问他,你现在还坚持说你什么也没有闻到吗?孩子犹豫了一下,坚定的点了点头说,是的老师,我真的什么也没有闻到。教室里的笑声更大了!
这时候,苏格拉底轻轻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然后举起手中的苹果严肃的看着大家说:只有他说了真话!这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根本没有任何气味。
孩子们都愣住了,然后一个个的低下了头。而这个坚持说真话孩子的名字就叫:柏拉图。
这幅画如何表现苏格拉底
好,下面来看画:《苏格拉底之死》The Death of Socrates。
只要几个重点就好。
第一个,画面中总共出现了13个人物,正好是西方人认为很不吉利的数字。
第二,画面正中的圣人左手指天,代表对神明的尊崇。临死前,圣人依然在和弟子们探讨人的神性和对信仰的坚贞。而同时,看都不看就伸出右手去拿那碗将夺走他性命的毒棘酒。表现了圣人对生死的淡漠。因为,苏格拉底经常说,肉身才是灵魂的枷锁。要想让灵魂真正的升华,就不能贪恋肉身的享乐!而且,根据柏拉图《裴多篇》的记载,临死前,圣人告诫弟子,死亡一点都不可怕,只要看破生死,方能明白生命的意义。这一点和佛家的教导很像。
如果把画面放大,人物的肌肉线条,腿部的血管青筋,极为鲜明生动准确,完美呈现了画家高超的技法!插一句,这个《裴多篇》的中文译本也叫做《裴多对话录》,是由钱钟书夫人杨绛女士翻译的。译文优美流畅,完美展现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篇幅也不长,非常深邃充满智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一读!
第三点,坐在画面最左边低头沉吟的老者就是柏拉图。但是这里画家做了一个艺术假设,因为根据真实历史,圣人赴死的当天,柏拉图因为生病,所以并没有前来送别。而且,当时的柏拉图也没有这么老迈。但作为艺术创作,画家让一个老迈的柏拉特图来见证圣人的离别,更有一种历史的沉重感!
第四点,注意坐在他身前一手扶住圣人膝盖处的那个人,他叫克里同,是圣人的弟子。据史料记载,他一直在劝说老师改变主意。并且,他之前已经买通了狱卒,在牢房的地上挖了一个通道。大家注意克里同脚下的那块石板,有两处凹槽。这块石板是可以掀开的,石板下面就是事先挖好的通道。克里同希望带着老师逃出雅典。
而且,据说碍于苏格拉底的声名赫赫,雅典当局非常不愿意处死他。所以,挖通道这件事当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就是他们也希望苏格拉底悄悄跑掉是最好的!但是,圣人断然拒绝了这个请求。
雅克‧路易‧大卫《苏格拉底之死》,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公有领域)
这就要说说为啥雅典当局非要跟苏格拉底过不去了。因为当时的希腊社会风气已经严重堕落了,人们也不再信仰真正的神,而是信了一些不好的东西,并且形成了强大而邪恶的宗教势力。苏格拉底的出现正好触动了这些恶势力。
70岁的苏格拉底慨然赴死
苏格拉底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个真正为真理和信仰献身的人,他的遭遇与四百年后的耶稣非常相似。苏格拉底倡导有道德的生活,鼓励人们正直勇敢地活着,教导人们通过省思来觉醒内在的神性,从而让生命走上真正光明的道路。
最终,他的学说为雅典当局所不容。当局就以:误导青年以及对希腊神祇不尊敬等莫须有的罪名对他进行了审判。当时给了他两个选项,一个是离开雅典,终身不准再回来。另一个就是饮鸩而死。圣人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
他说:我为什么要逃走?我做错过任何事情吗?我所坚持的是真理,为真理而死,有什么值得遗憾的呢? !这番话,一百多年后的孟子也做过类似的阐述: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公元前399年,70岁的圣人苏格拉底,慨然赴死。
历史上,由于圣者的出现,触动了旧有的邪恶势力,而遭到迫害的事情屡有发生。古希腊是苏格拉底;古代印度是释迦摩尼;古代中国的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古罗马的耶稣,被钉在了十字架上。这些事情史不绝书!
今天的中国,法轮大法的传出触动了共产党邪恶势力,而遭受了长达20年的残酷迫害。今天的美国,川普的出现触动了华盛顿沼泽里那些黑暗势力,而遭到冲击。历史啊,永远在重复上演!但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明白此中真意,能真正体会神的良苦用心呢!人类能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会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
圣人在赴死之前,依然从容不迫地和门徒友人们镇定自若地讨论灵魂不朽的话题。他还提到了地球周围不同空间有不同的生命居住等等,这些更像是一个先知探讨的话题,而不是哲学家的话题。他以伟大的人格,为人类留下了关于生死最生动的一课,圆满回答了这个令无数人困惑的问题。
英国著名出版家约翰‧博伊德尔(John Boydell)曾盛赞大卫的这幅杰作,是展现人类神性最伟大的作品。
这幅画的原作就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都会是我几乎每两周都会光顾的地方,这幅画我也看了不下百次!哈哈,每次都会被作品展现的神性、从容,和圣洁所打动!
您如果将来有机会来到纽约大都会,一定不要错过他!
好了,感谢您的收看!记得订阅分享!咱们下次见!
《大话西油》制作组
大纪元 / 原文网址:https://www.epochtimes.com/gb/21/2/7/n127380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