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刚上小学时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给在宣威工作的母亲写信。但那时我认识的字太少﹐于是我就请邻居一位上高中的大姐姐帮助。每写好一封信﹐心情既高兴又激动﹐迫不及待的向邮局奔去﹐因为母亲早就盼望我会写信了。
我的母亲李学勤是云南解放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当时﹐国家重视知识份子﹐所以她1950年云南大学毕业就留校工作。1958年提出了三门干部要参加劳动锻练的口号﹐在一片锣鼓声中母亲被欢送到了师宗农场劳动锻练。当时﹐正是农场最困难的时期。一年后﹐由于缺乏教师﹐母亲又被调到宣威一中﹐开始了她漫长的教书生涯。
宣威一中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山区农村﹐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但是﹐这些学生很勤奋﹐学习刻苦﹐对知识的追求有一种城里人无法比拟的精神。数九寒冬﹐北风凛冽﹐有的学生却没有棉衣﹐用双层麻袋做成衣服穿﹔脚上穿着草鞋﹐后跟开裂﹐流出的血已凝固。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每年她回昆明探亲﹐或是父亲到宣威去﹐都要带上一些厚衣裤﹑鞋子﹐送给她惦记着的贫困学生们。
有一年开学后母亲发现有两个学生未到学校来﹐心里很牵挂。于是她到了这两个学生家中进行家访﹐这两个学生家庭很贫困﹐没有钱交学费﹐家长和孩子都准备辍学。母亲再三把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告诉他们﹐动员家长送孩子到学校来﹐然后母亲拿出自己的工资为他们交了学费﹐这两个学生终于回到学校继续读书。
每当我看到母亲宿舍墙上挂着的那件蓑衣﹐我的心中就激荡起无限感慨﹐眼前浮现出母亲冒着风雨走在泥泞的小路上去学生家进行家访。那几年母亲在宣威教书时﹐与学生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学习上她严格要求学生﹐生活上她细致关心学生﹐她实际上是用一个教师和母亲的情感来对待这些孩子的。这些学生中很多人后来走向社会都成为了有用的人才。
1963年母亲调回昆明第二十中学教书。她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精神和与生俱有的社会责任感﹐依然如故。每次母亲接手的班级﹐大多是学校认为难管理的差乱班。但是母亲从不畏难﹐从头抓起﹐对班级和学生状况进行认真分析﹐以一种慈母般的爱心对待学生﹐同时进行严格管理﹐认真教学﹐对差生进行鼓励和帮助﹐班级面貌焕然一新。学生转变了﹐家长笑了﹐母亲的心也放下了。
由于外语教学需要反复领读﹐年积月累﹐母亲的声带长出了息肉﹐这也是教师的职业病。割了息肉后母亲又拔了满口的牙齿﹐此时﹐母亲才四十多岁。在这种情况下母亲已暂时无法发音﹐但她是一个意志极为坚强的人﹐仍坚持坐在课堂里用板书给学生上课。
每天母亲回家后都已很晚﹐夜深人静之际﹐她仍伏案批改作业或是在备课。灯影下她显得那样清瘦﹐那样弱不禁风﹐让人看后非常担忧。我忍不住对母亲说﹕“妈﹐您要注意自己的身体﹗您已经对得起这份工作了﹐不能像蜡烛一样﹐照亮别人毁灭了自己。”母亲听后淡淡一笑﹕“每个人都有离开这个世界的一天﹐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一些有用之才﹔再说许多学生都像我一样﹐选择做了教师﹐所以我感到很欣慰。”
每当学生们来看望母亲时﹐母亲那种难以言表的幸福感让我感慨﹐此时此刻﹐我才真正理解了母亲几十年来对她教师职业的无怨无悔以及对学生发自内心的深沉挚爱﹗
1986年母亲早已超过退休年龄﹐她年年带的都是毕业班﹐学校希望她再带两届毕业班。但是岁月不饶人﹐这一年作为中学高级教师的母亲终于退休了。从此她离开了自己深情眷念的学校﹔离开了自己一生深情热爱的教师职业﹔离开了自己几十年教过的一批又一批深情牵挂的学生们。那一年她已六十岁。
母亲是一位人品高洁的人。对工作一丝不苟﹐严格要求自己。她教导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她不但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1966年﹐有一天母亲下班后经过长春路时﹐发现路边有一个大手帕包着一团鼓鼓的东西。她下单车后捡起来打开一看是一大包钱﹐母亲马上想到这个失主此时一定心急如焚﹐于是她就在那里立着等待失主。
果然过了一会﹐只见一个男子面色苍白﹑神情紧张的在遍地搜寻着什么﹐母亲见状问他找什么﹖此人已急得话都讲不清楚了。只知道他是一个门市的财会人员﹐准备把当天收款的现金存进银行﹐用手帕包着钱系在单车上谁知失落了。
母亲问清情况后叫上这个男子一同到附近公安派出所﹐民警核查的数额与该男子所说的一致后﹐民警把钱交给此人并告诉他﹕“你今天真是碰上好人了﹗这些钱是你一年半的工资﹐写封感谢信给人家单位去谢谢。”母亲却说﹕“不用写﹗我是一个人民教师﹐这是我应该做的﹐我只是怕这事弄出人命来。”
退休后﹐母亲又挑起了家庭的担子。为了减轻子女们的负担﹐让我们安心工作﹐母亲承担了外孙们的养育和教育。每当我下班后看到母亲肩上背着外孙﹐手上还忙于做饭菜时﹐心中总感到惶恐和内疚。母亲其实早就应该休息了﹗
每当看着母亲在为外孙们进行启蒙教育﹑进行外语基础教育时﹐此时童年和少年时母亲对我们三姐弟的学习和教育又浮现在眼前﹕每当听到有好的老师﹐母亲就利用休息天或是晚上带上我们登门求教。在完成了当天的作业后﹐母亲还要为我们点评﹐再讲授新课程的粳概使我们对学习加深印象。
在生活上母亲对孙辈的关怀更是令人难忘。我的女儿幼时体质差常生病﹐母亲总是陪伴着孩子﹐多次住院也是她老人家悉心照料﹐甚至通宵达旦﹔平时去医院看病﹑输液都是母亲照料﹐当时我工作很忙﹐经常是下班后才能去轮换母亲休息。
在外婆离开人世前的那些年里﹐母亲还要和我一起伺奉外婆﹐母亲自幼与外婆相依为命﹐她对外婆的感情非常深。在她身上秉承了外婆刚正不阿﹑简朴﹑善良的种种美德﹐而且她希望能一代一代传下去。
母亲八十年的人生旅程﹐其实都是在为学生﹑为子女而奔走。她从未想过自己要享受什么﹑要求什么﹖每当想到这里﹐我总觉得愧对她老人家﹐欠她老人家很多﹑很多。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每当读到孟郊的这首《游子吟》时﹐心情便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对生我养我并与我相依为命的母亲深沉眷念之情久久萦绕在心头。民族的繁衍﹐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兴旺﹐凝聚著千百万母亲的心血与汗水。
是的﹐无论我的风雨人生中遇到过多少艰难和不幸﹐无论我曾经历过多少苦难与忧伤﹐但只要一想起这深沉的母爱﹐我就觉得自己拥有着那炽热而又多彩的人生﹗
*大纪元 / 原文网址:http://www.epochtimes.com/gb/7/12/21/n19497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