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字到底起始于何时,已经不可考了。南北朝《颜氏家训》有提到“破字经”这样的名词。在《隋书》收录的经籍中有《破字要决》一卷。徐珂《清稗类钞》说拆字:“拆则有分析之意,测则有推测之意,为占法之一种。”拆字的妙在于“任举一字,触机附会”,藉由分析字形构造与当下的机微,以测知吉凶祸福。 什么是拆字的触机附会的“机微”呢?本文也举些例子,反映机微的奥妙。
拆穿吴三桂造反的机微
明朝叛将吴三桂投清之后,成了清朝的三藩之一的平西王,功业大势力大。三十年后又叛清,被苏州拆字的名家看出了预兆,结果可谓神验,他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话说清初康熙年间,苏州有座上津桥,那地方有一户朱姓的贫困人家。朱某因为家中贫困难挨,想到山里寻短自尽,有幸遇到仙人,教授他拆字测字,并送给他一本专门的书。朱某学得很好,测字很神准,就在家中挂牌执业了。他每日仅测一字,收一两银子,来求测的人必须预定。他在门首悬挂公告牌,预告某日测某人的字。
康熙九年,慕天颜(字拱极,甘肃静宁,顺治十二年进士),被擢升为江苏布政使,不久就遇到一件很棘手的事情,就是平西王吴三桂要向苏州布政司所管辖的钱库借饷钱。慕对吴的借款一事踌躇莫决,烦恼不已,延请了朱某到府中帮他测字。
慕布政使请朱某入厅堂,开门见山告诉他这回想要测字的缘故。
朱某听后说:“请大人指命一字。”
这时,慕布政使看到小几上有一封残柬,正面朝下。他就把柬翻转过来,指着其中的“正”字说,就用这个字。
朱某立即说:“不可借。”
慕布政使请他说说道理。
朱某说:“正像似王字,但是王心横、竖已乱。而且本来柬的正面朝下合在小几上, ‘正 ’反了,这也是反的征兆。”
慕布政使听了朱某这一番话,就拒绝了吴三桂的要求。结果,康熙十二年,吴三桂真造反了,朱某的拆字神测再次应验了。三藩之乱历经了八年才总算平息。
一“武”字 怎看出后代无人?
朱某的儿子小朱也克绍箕裘学了测字,青出于蓝更胜于蓝,而且每日给测的也不限于一人。一次有人来求测,拈出“武”字问是否有子嗣。小朱说:“绝后矣!”
来人很紧张,结结巴巴地问何以见得?
小朱说出自己的慧眼所见:“一代无人,自此而止。”
就看“一代”去掉人边(即“一代无人”),加上“止”(自此而止)就是武字的构成了。
一字三运 机微大不同
(大纪元制图)
乾隆丁卯年,福建举行乡试之后,有个应试的读书人叫谢廷光很想早点知道结果,就想找人问问看自己能不能上榜。他听说洪山桥有善拆字的先生,就偕同友人去拜访。
谢廷光到了那里,拈出“因”字,询问这次乡试能否上榜。
测字先生说:“国内(口)一人(大),君将中今科榜首——解元。”
一旁,同来的友人也跃跃欲试,说:“本人也就用这个因字问同样的事。”
测字先生说:“恐怕君在此科中是无缘上榜了,之后的恩科,可望得志。”
友人问:“为何同一字测得不同结果?”
测字先生说:“他的 ‘因’,出于无心;君之因,出于有心。”这一来,“因”得一心,即是“恩”,所以测字先生说他应试恩科时可望得志。志也是心的表现也。
这时,厅中还有一年轻人,听得津津有味,就握着手中折扇一指那个“因”字说:“在下也就这个字,来一问前程。”
岂知测字先生听他这一问,蹙着眉头说道:“君手中的那把折扇刚好加到因字之中,就成了“困”象了。君的前程,将以青衿之身告终吧?”(青衿指旧时学生士人的服饰)
后来,三人的前程果然都被这个测字先生拆测中了。
“四”的真书草书 测得结果大不同
清朝末年光绪、宣统之间,有个测字的驻在常州城隍庙,设摊营业,名噪一时。他有个别号叫“大不同”。
一天,在某店工作的一个伙计的纱帐被人偷了,他到了天将晚时才发现,就赶来“大不同”处,想测字问是否可找回失物。当时“大不同”已经收摊了,字签也收起来了,于是就让那人自己举一个字来拆测。
店伙计写了个“四”字。
大不同说:“无妨,君丢失的是纱帐,现在已有人悬挂在他处。你看看这‘四’字的字形,就是悬挂之象。快去寻觅有可能找回来。”
店伙计说:“不,不。你所拆的是真体的‘四’字,而我所举的是草体‘四’字,这不就错了吗?”
大不同说:“若君所言那样,则赃物已经难找了。只能去购买一圈防蚊香来抵御蚊子了。”
因为蚊烟一圈,也像草体“四”字的字形。
四的真书和草书体字形的一个字例。(大纪元制图)
拆字之能够成为一种占法,就在于拆字测字先生掌握了“机微”之妙转吧!
资料来源:《清稗类钞》
大纪元 / 原文网址:https://www.epochtimes.com/gb/22/2/5/n135569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