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形声
《说文解字》:“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 )、河( )是也。”
【解释】:
形声是指根据事物的属性将事物划分成不同的属类,用表示这一属类的文(或字)标明意义范围(形部,或称意符),然后再找一个能够晓喻读音的文字,作为标声部分(声部,或称声符)与其结合而构成新字,如江、河,从水,读若工、可。
形声字的特点:
1.结构简单,由表意的形符与表音的声符两部分构成;
2.功能拓展,既表意,又表音。
根据声符的功能不同,形声字又可分为三类:
1.纯形声字。表示同一属类中的不同个体。如:河、芝、松、帷、铜、鲤。
2.形声兼会意字。声符与字义有一定的关联。涉及声符的设计与选择。如:江、沐、浴、淋、浇。
3.会意兼形声字。声符的音、意,是构成的新字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如:纹、字、化、体(ㄅㄣˋbèn)、笨(竹根)、理、仁、义、新。
由于形声字兼有表音功能,因而大大提高了汉字对语言及习字要求的适应能力,所以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形声字的比重越来越大以至取得绝对主体的地位。甲骨文因为解读出的数量有限,不宜统计,但在小篆中已达到87%,至宋代楷书,则达到90%以上(宋代以后基本无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语音的演变,至今声部的表音作用多数己丧失,“秀才认字读半边”如果说在造字时是正确的,后代就不灵了,会造成很多误读。据统计,目前形声字与其声部读音完全相同的只占四分之一,一半以上已完全不合,其余则是在声、韵、调三项中只有一项或两项相合了。
还有些形声字因古今字体的演变和省声的结果,已看不出声部了,如:春,本从艸、日、屯,屯亦声;布,本从巾,父声,父亦表衣物之主之意;贼(用强力破坏法则),从戈,从则(划分、设定等级、法则),则亦声。
还有些声部,因后来不再单用,故一般人无从推断字音,如“托、掇、捐、榻、揾、摘”的偏旁“乇(ㄓㄜˊ zhé,托地而生的幼芽)、叕(ㄓㄨㄛˊ zhuó,依次结连,连缀)、肙(ㄩㄢ yuān,孑孓一类幼虫)、 (ㄊㄚˋ tà,鸟欲飞而展翅低伏)、昷(ㄨㄣ wēn,与囚食饮,表宽厚和顺以待)、啇(ㄉㄧˋ、dì,“啻”作部首时的省文,表示高声鸣叫)”等。
就形部看,由于历代形讹的积累以及省形,有些已不能从形体显示出其代表的属性了,如:爵、华(华)、笑、童、重、量、癸等;再比如现在的“月”旁,实际分别代表了“月”、“肉”、“舟”三个字。
五、假借
《说文解字》:“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解释】:
假借是对语言中还没有文字记录的词,不另造新字,而是根据发音,从已有文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用以寄托所要表达的意义,如:令、长。
令: ,甲骨文是今(覆口形,即“吟”,发出有意义的长声)在卪(ㄐㄧㄝˊ jié,跪坐的人形;后或简作“卩”)上形,表示对属从发出须遵循、执行的旨意、指示的意思。假借为发号之人,如县令。
长(ㄓㄤˇ zhǎng), ,甲骨文象长发束起的老人拄杖形,表示年高岁久的意思,即年长。假借为距离大、时间久(音ㄔㄤˊ、cháng)。
实际上,许慎所例举的“令”、“长”并不是典型的假借字。比较典型的假借如“乞”(本借“气”表示)、“夕”(本借“月”表示)、“长韦(环围,包围)”(借用作表示熟皮革),以及“长西”、“长其”(此二字详见后文)等。
因为有些词(主要是虚词)或意义(特别抽象),无法或没有必要以形象的方式(字形)恰当地表示,所以就变通地借用已有文字中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引申其义)来表示,这就是“假借”的实质。
假借是纯表音的造字法,它本身不产生新字形,所借字的形体与所要表达的意义不必有联系。
不产生新字形不意味着不是“造字之本”。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所谓“造字”,无非是给语言中的词制定一个记录符号,一个词原来没有记录符号,现在有了,只不过是“克隆”的而已。
六、转注
《说文解字》:“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 )、老( )是也。”
【解释】:
对于转注的理解,历来意见不一,争论很大。原因是许慎的理解有误,结果造成后人都在许慎设下的窠臼中打转转,终不得其解。
其实,“转注”的正确表述应该是:
转注者,形隐义迁,附丽性名,西→栖(栖)、其→箕是也。
意思为:一个字(主要是象形字)的形体发生讹变,已不能因形示义,或主要借用作表示它义(一般是抽象的副词义),其本义遂又另加形符或声符构成一个新字表示。
而许慎所例举的“考”、“老”,根本就不是转注字,在甲骨文中,“考(敬称已故的父亲)”是“老(年长,高夀)”的假借字。
再比如,后人所例举的转注字:颠-顶、走-趋、逆-迎、追-逐、讽-诵等,从造字的角度讲,没有任何意义。
下面,看看“西→栖(栖)”、“其→箕”是如何“转注”的。
栖(栖):本字为“西”,甲骨文 象草木编筑的巢穴形,表示上古筑巢而居时代先民在树上筑成的巢居。
后字形讹变 (篆文),表意不明。
为了表意清楚,乃改为从木,妻声,妻也兼表居于家中的意思,即“栖( )”
而“西”则主要用以表示其太阳落下的方向即“西方”之类的引申义。
“巢居”义后也写作“栖”,但多用“栖”。
今台湾用“栖”,大陆用“栖”。
箕( ):本字为“其”,甲骨文 象扬糠撮土的簸箕形(音ㄐㄧ jī)。为了表音清楚,后又另加声符丌(ㄐㄧ jī,基座),丌也兼表平时多置于丌上的意思。
后因“其”主要借用作表示“第三人称”等义(音ㄑㄧˊ qí),故其本义又另加意符“竹”表示,即“箕”,以突出其为竹制。@*
大纪元 / 原文网址:https://www.epochtimes.com/gb/14/2/18/n40859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