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是明代抗倭名将,字元敬,号南塘,山东人。他出身贵族,历代祖先皆为明朝将领。戚继光年纪轻轻就继承父祖遗志,17岁任登州卫指挥佥事,25岁升为署都指挥佥事。虽然年少得志,但他并非单靠父祖余荫,而是在军事方面有真才实学,从他的诗句中我们也可看出他的抱负不同一般:“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回顾戚继光的一生,的确就是在扫除倭寇、“但愿海波平”的理想中奋斗。
原来明朝是派大将俞大猷去抵挡倭寇入侵,但俞大猷后来因受严嵩诬陷入狱,倭寇趁机再度入侵沿海,情势甚急。这时,朝廷开始起用戚继光,将他调往浙江沿海抵御倭寇,戚继光果然不负众望,以严明的纪律、灵活的用兵方式及机智的判断,终于打败倭寇,凯旋而归。
戚继光与“戚家军”
戚继光之所以能够所向披靡,号称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常胜将军”,靠的就是他亲手带出来的“戚家军”。戚继光招募偏僻地区的农、矿共3000人,以“营”、“官”、“哨”、“队”四级编制法,将这些乌合之众重新编整成队。分别按年龄、体格给予不同的兵器,打仗时,所有成员都能攻守兼备,各发挥所长。因为戚继光的军队具有“进退灵活”、“能分能合”的特性,所以人尊称为“戚家军”。正是这支“戚家军”,跟随戚继光平定东南沿海倭寇,声名远播,甚至还曾有过歼敌千人而我方却无人阵亡的光荣纪录。
允文允武的戚继光
戚继光的“常胜”,除了归功于他父祖家庭背景之外,还应与他本人特质有关。他足智多谋、智勇兼备,允文允武。为了要了解东南沿海一带的台风,他下苦功去钻研,写成一首通俗易懂的《风涛歌》,据说由于对气候准确度相当高,因此当时在军民中广为流传。今摘录几句如下:
关于风和雨的描述:
“日晕则雨,月晕则风。何方有阙,何方有风。日没脂红,无雨风骤。反照没前,胭脂没后。星光闪烁,必定风作。海沙云起,谓之风潮,名曰飓风。大雨相交,单起单止,双起双消。早晚风和,明日更多。暴风日暮,夜起必毒。风急云起,愈急必雨。雨最难晴,应防暴生。”
关于云的描述和分析:
“云多车形,大主风声。云下四野,如雾如烟,名曰风花,主有风天。云若鳞次,不雨风颠。雨陈西北,风如泼墨。起作眉梁,风雨先 。雨急易霁,天晴无妨,水生靛青,主有风行。海燕成群,风雨便临。”
关于各月份的记载和分析:
“正月忌七、八,北风必定发。二月忌初二,三月忌清明,五月忌夏至。正月落雪起,算至百廿日,期内必难止。欲知彭祖忌,六月十二日,前后三四宵必不爽,此朝七、八三日内,必有北风还。九九当前,后三、四日内难消。十月忌初五,三、四日前后,冬至风不爽。”
由上可知,戚继光不但骁勇且有智慧,为历史上少见的允文允武的人才。此外,他还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两部兵书,皆为后世所推崇。
戚继光驰骋战场四十多年,他曾给自己下一句形容:“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为了捍卫疆土,他绝少过平静的家居生活,一生为国奔驰,堪称一代爱国名将。现在在福建的于山,留有一座“戚公祠”,就是为了纪念戚继光,缅怀他一生兵马倥偬、为国为民奉献的精神。@*
大纪元 / 原文网址:https://www.epochtimes.com/gb/6/1/6/n11741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