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西乡某一村庄有一姓李的村民,一直未婚,他以小车推货物、送旅客为生,常年都在外面奔走忙碌,很少回家。
有一次他送客人到峄山,回途时,早早就起程了,途经村头的尼姑庵后面,见到一个浑身是血的婴儿在啼哭,他走近一看是个男婴。但是想到自己家中没老婆,不能养育他;如用小车载着他走,就难以谋生,于是只好将他放回地上,准备离去。这时,忽然来了一只狗,扯开包裹着婴儿的衣被,婴儿哭得更厉害了,李某担心狗会伤害到婴儿的生命,急回头赶走了狗。但当李某离开后,狗又跑回来了。这时李某起了恻隐之心,把婴儿抱着放在车上。天气有些微寒,李某用旧衣服裹着婴儿,继续往前走。
走到了一个大村庄,见到村民后,借口说妻子生产后突然去世,留下这个孩子,自己打工到处行走,孩子不能养,想送与他人,逢人就这么说。后来遇到一位老人,老人对他说:“我已经有子孙,但我同情你左右为难,愿意为你代养。”于是问了李某的姓名、家族和住处,李某详细说了。老人说:“我姓李,和你同姓。这孩子长大后,我一定会让他回去认祖归宗,希望你给他起个名字,留下一个表记,以便日后好相认。”李某就以孝字作为儿子的名,并将裹着儿子的小衣服撕开半幅留下,作为日后相认的凭证。
李孝逐渐长大,到十七八岁时,身躯高大雄伟,李翁令他练习武功,并得以进入县学学习。后来李翁年纪大了又多病,恐怕死后自己的子孙会刻薄李孝,就表面上分很少的财产给他,而暗地里却厚赠他,让他回去寻找自己的父亲。于是,李孝就带着妻子、儿子而去。
这时,李某也年纪大了,不能再出外推车谋生,回到乡里,在一些聚赌的场所打零工糊口,冬天就住在地窖里。有一天,村中忽然来了个年轻人,衣冠整齐,后面跟着几辆车,载着行李和少妇、幼子,问李某的名字。
村里的人问他:“你问李某干什么?”年轻人回答说:“他是我的父亲啊!”村里的人感到很奇怪,私下议论说:“李某没有妻子,为什么会有儿子呢?”一个人说:“村里又没有与李某同名同姓的人,怎么知道这不是他儿子呢?”于是急忙跑去地窖中找到李某,说:“你儿子来了。”李某问:“在哪里?”村民说:“在村头问人。”李某大喜,急忙翻箱倒柜地找出半幅小衣服走出来。村民问他:“你拿这个干什么?”李某说:“如果没有这个,那么父亲就不是他的父亲,儿子就不是我的儿子了。”
李某在村头见到年轻人,就问:“你是李孝啊?”年轻人回答说:“我就是。”李某就将半幅小衣服交给他,年轻人看了,也将自己的半幅小衣服拿出来,两者合起来,正好是一件婴儿的小衫。李孝当时立即跪下来拜见父亲,也令少妇下来拜见公公,小儿子请祖父安。李某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惟有连连点头而已。
李某是个穷极的人,如果不是见到血娃而动了恻隐之心,怎么能享受这晚年的厚福呢?事后村里的人私下问他,李某说:“某年在某个地方自己曾建立家庭,但一年多妻子就去世了。”李某长年累月在外奔走,极少回家,乡里人也不知道他在外面的情况,也就相信了他的话了。李孝问母亲的墓地在什么地方?李某说葬在某处乱坟堆中,后来被山水淹没,已无踪迹可寻,他的儿子也就相信了。
下面再讲一个因战乱而父子失散后再团聚的故事:
清朝时,有一木工陶某,是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人。当他四岁时,粤贼攻陷城池,他父亲被贼抓走,只有他们母子相依,幸而平安无事。大乱平定后,他们仍然在城里开店。
至同治甲戌年,陶某二十五岁了。有一天,忽然有个老人带着一个盲妇来到店门口乞讨,陶某给了老人钱,但他还不走,还仔细看着陶某很久,说:“你是不是姓陶,乳名叫某某吗?”陶问他怎么知道?老头说:“你是我的儿子啊。”陶某就进去叫母亲出去看看。
陶某母亲出来一看,果然是陶某的父亲,于是扶他们入屋,并询问他们从何而来?陶某的父亲说,被贼抓走后,开始往北行,后来又辗转到四川、陕西,现在从陕西回家了。他解开缠在腰部的布袋,拿出几锭银子,都是多年来买卖商品所得,但恐怕在路途遇上盗贼,便假扮成贫穷人,那盲妇是续娶的妻子。大家听到了,都皆大欢慰,亲朋戚友都来庆贺。自从战乱以来,父子、夫妻离散的人多得是了,这家人能得以团聚,想必是积有阴德吧?@*#
资料来源:《益智录》、《右台仙馆笔记》
大纪元 / 原文网址:https://www.epochtimes.com/gb/23/11/21/n141208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