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梦”(又称清明梦)的概念最早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将其运用到实践的是古罗马名医盖伦(Galen of Pergamon)。1911年,荷兰精神病学家范·伊登(Frederick van Eeden)首次使用“清醒梦”(lucid dreaming)来形容在梦境中扮演积极角色的感觉。
斯坦福大学神经心理学教授史蒂芬·赖博格(Stephen LaBerge)是该校“梦中清醒学会”(Lucidity Institute)的创办人,也是当代研究清醒梦的领军人物。
他通过仪器检测发现,受过训练的“清醒梦”者一旦意识到自己在做梦,可以执行预定的眼球运动,证明人在身体睡觉时也能具有控制力和认知力。这和英国心理学家基斯·赫恩(Keith Hearne)1975年的研究成果不谋而合。
这些研究表明,“清醒梦”有别于一般梦境,个体的大脑前额区域处于活跃状态,严格地说,人是清醒的。
“清醒梦”vs. 噩梦
如果你反复做同样的噩梦,“清醒梦”是一种相当有效的心理疗法。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约瑟夫·格林(Joseph Green)应用“清醒梦”已有几十年。一位年轻的女患者自诉,她经常梦到被恶犬追,那是在她被狗咬伤之后。于是格林鼓励她在梦中能清醒的时候试着掌握主动。
清醒梦中,女孩勇敢地走出藏身之地,直面它们。示意图。(Pixabay)
又一次梦到被群狗追逐时,女孩勇敢地走出藏身之地,直面它们,并且说:“我想让你变成热狗。”结果狗瞬间真的成了热狗……女孩把它们一一吃掉了。这之后,她再也没做过同样的梦。
2015年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用“清醒梦”作为辅助疗法,来测试其减少噩梦的效果。参与实验的32个人每周都至少做两次噩梦。结果发现,“清醒梦”与其它疗法并用的人,比起那些只采用其它疗法的患者,做噩梦的次数迅速减少,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清醒梦”可以治疗创伤后遗症(PTSD),这一点也得到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梦境和噩梦研究者托尔·尼尔森(Tore Nielsen)的认同。
“清醒梦”的益处与风险
在《探索清醒梦的世界》(Exploring the World of Lucid Dreaming)一着中,赖博格提出,清醒梦具有多方面的身心助益:除了能帮助克服噩梦、减轻压力,也能带来灵性经验,提升专注力、创造力、决策力,乃至体育运动的表现。他写道:“一旦你意识到自己的潜力远大于自己所了解的,你就可以想像自己能实现这样的梦想。”
有些人会在“清醒梦”状态中获得灵魂出窍的经验,如遨游天际、见到故人或超凡的景观。很多人体察到灵魂出入身体的路线,有的则在过后才醒觉。赖博格认为,超越物质世界的“清醒梦”,可以增强内在的存在感。
有些人会在“清醒梦”状态中获得灵魂出窍的经验,如遨游天际。(Pixabay)
就启发灵感而言,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是在“清醒梦”中想出了原子结构的模型;美国发明家和未来学家雷·库茨魏尔(Ray Kurzweil)常在入睡前设想自己在梦中得到解决方案,而他的“清醒梦”常常真的带来意外的收获。
在《破解创造力》(Hacking Creativity)一文中,史蒂文·科特勒(Steven Kotler)总结说,如果我们能在专注一个问题时放松身心,就可以给深层的灵感让出空间。
伯尔尼大学神经生物学家埃拉赫尔(Daniel Erlacher)博士的研究则证实,在“清醒梦”中做练习可以提高运动技能。他让一组受试者被诱导在“清醒梦”中练习向2米外的杯子投掷硬币,醒来后,受试者的投掷准确率较之前增加8%。
不过,另有一些研究者则担心诱导“清醒梦”的危险性。
贾里德·齐泽尔(Jared Zeizel)就认为,采用这种新型的催眠方法必须有专业援助,因为它“会让你重新站到过去的创伤面前”。格林也承认,在警醒的梦境中,人体会产生和现实中同样的心理压力和生理反应。
对于“清醒梦”与现实的共存,一般人都不会感到不安;但对有些人来说,对“清醒梦”的沉迷可能让他们产生认知混乱,受到困扰、感觉身心疲劳。医学界也不主张服用药物(如加兰他敏和胆碱补充剂,以及褪黑激素等)来刺激做梦,以免形成瘾好。
这样说来,“清醒梦”像一把双刃剑,对心理健全的人而言,这样的体验可能成为他们向内观察、心灵提升的契机;但对易受干扰、身心脆弱的人来说,诱导“清醒梦”则有产生不良后果的风险。
也许,就像《清醒梦:通向内在自我的门径》(Lucid Dreaming: Gateway to the Inner Self)一书作者罗伯特·瓦格纳(Robert Wagoner)所说,“正如水手不能控制大海,做梦者也不能控制梦境。”
附:造梦训练
美国新创企业iWinks于2014年推出一款名为“极光”(Aurora)的智能头带,据称可透过特殊设计的声光刺激促进清醒梦。
2016年,荷兰“神经调节技术公司”(Neuromodulation Technologies B.V.)又开发出一种叫“清醒做梦者”(Lucid Dreamer)的装置。该公司表示,这种装置能侦测人们睡眠时的快速动眼期(REM)——生动完整的梦境多发生在这一睡眠阶段,并发出低电流脉冲刺激脑部,使人恢复意识、探索梦境。
在这些科技装置之外,有研究者认为,经过类似静修的自我训练,人更能保持专注和对环境的高度敏感,进入“清醒梦”状态。
冥想 入静
被认为比较有效的技巧包括:
1. 现实测试
试着在梦中进行测试,如拉长手指,如果其结果跟在清醒状态测试到的现实不一致,就可意识到自己在做梦;同时,也留意梦中异于现实空间的征象。
2. 意图诱导
要入睡时,放松身心,将想要做梦的意图形象化,想像自己在想达成的某个清醒梦境中。
3. 分解睡眠
睡眠五小时后醒来,再次入睡之前进行上述诱导;或者,在五小时睡眠后醒觉一小时,之后再度入睡。这是因为,容易做梦的“快速眼动期”集中在后一段睡眠。
4. 做梦清单
利用起床后的片刻追记梦境,或者罗列自己常梦到的事物,起床时进行勾选,如有新的内容再加进清单。研究者认为,这有助于主体意识跨越“屏障”、知觉梦境。
你会练习做“清醒梦”,让它成为虚拟现实的舞台吗?@*
大纪元 / 原文网址:https://www.epochtimes.com/gb/19/1/3/n109499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