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习会后,美中关税战休兵一年,中共的宣传机器趁机大肆渲染其所谓的制度优势,而海外一些媒体也出现类似的宣传,认为北京似乎赢得了贸易战等等。但这和现实中,中国经济下行、失业率高升形成悖论。西方媒体的误区在哪里?来看学者破解迷思。
长达一个多月的双十一购物节落幕,许多电商反映,今年是史上最长也是最惨淡的双十一,消费不振显示人们对经济和个人前景仍持悲观和谨慎的态度。同时,10月份中国出口意外萎缩,房价环比加速下跌,经济增长势头放缓。
但如果翻开党媒报导,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在川习会后,美中关税战休兵一年,党媒大肆渲染所谓的制度优势,十五五规划等等。类似的论点也出现在一些西方媒体上,认为北京似乎赢得了贸易战,有望在芯片战和人工智能战中也取得胜利,同时鼓吹中共对经济的长远产业规划等等。
悉尼科技大学副教授冯崇义表示,抓住个别产品、个别事件来讲中共赢了贸易战,是以偏概全。
悉尼科技大学副教授冯崇义:“如果是不打贸易战,中国那才是赢麻了。继续扫荡西方的制造业,让西方永远依赖中国,挣脱不出来。现在西方渐渐觉醒,开始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但是因为以前陷得太深,一下子脱钩脱不了,所以他们讲是去风险而不是脱钩。但大方向就是,如果中国不按照游戏规则的话,他们就要脱钩,所以中国当然是输家。”
冯崇义表示,西方一些媒体为中共唱赞歌,有利益上、认知上、政治上众多而复杂的原因,其中有一批是全球主义者,提倡“无条件的全球化”。
冯崇义:“他们认为中国做出榜样来了,就继续抄中国的话术,就中国已经弯道超车,在关键领域,像稀土的生产,电动汽车的生产已经超越了西方。所以他们就是在这方面拼命的夸大中国的成就,来去贬低西方,来维持目前这种全球化的整个趋势,用这种方式来反对以美国为首的,要跟中国去风险。”
过去几十年来全球化和跨国供应链布局,基本都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考量,不过近年来,无条件全球化导致供应链依赖中国的风险已经越来越凸显。
例如,美国商务部的调查显示96.6%的抗生素来自中国,而且美国似乎已经失去了生产抗生素的能力;曾是头号炼钢强国的英国,也几乎失去了生产钢铁的能力;近期荷兰接管了安世半导体,由于担心中方高管转移机密和欧洲生产线,但立即遭到中共“卡脖子”,禁止安世在中国封装的成品出口。
冯崇义:“这个自由贸易论和全球化理论之所以错,就是因为他们忽视了公平竞争、共同游戏规则这样的一个前提,去赞美破坏规则、通过不正当竞争取胜的中国,去辱骂否定遵守规则、要求竞争公平的自由自主资本主义国家,所以他们就错在这些地方。只会带来恶果,就是掏空这些发达国家的工业,让他们的产业空壳化。”
台湾南华大学国际事务与企业学系专任教授孙国祥指出,西方“替中共唱赞歌”有一个最大错误。
台湾南华大学国际事务与企业学系专任教授孙国祥:“最大错误在于他们把‘威权效率的表象’误认为‘制度优越’,把‘暂时的经济韧性’误认为‘结构性胜利’,把‘宣传话术’误认为‘事实证据’。这种误判,既是资讯不对称的产物,也是意识形态迷惑的结果。实际上,那是一种以控制换取稳定、以服从掩盖风险的假繁荣。”
疫情后中国经济复苏乏力,再加上地缘政治局势日益紧张,使跨国供应链的布局发生了极大改变,目前“国家安全”、“去风险”已经成为欧美政府和企业考量的重点,某些关键产业、先进制程正与中国“脱钩”。
(新唐人:https://www.ntdtv.com/gb/2025/11/19/a10403987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