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共试图摆脱国际孤立的状态,但中共号称的“大国外交”基本都成了败笔。 中美关系继续恶化,中共押注俄罗斯却变成负资产,与欧洲和北约更加不睦。中日正走向反目,中共没能拉住周边的韩国、东盟国家,又想把手伸向南太平洋和中东,但中共在国际上的角色越发另类,中共领导人的国际形象变得更差了。
一、中美“激烈竞争”主旋律加紧奏响
中美关系无疑是中共最关注的对外关系,经历了2021年的惨败后,2022年伊始,中共领导人不得不降调。1月17日,习近平在达沃斯经济论坛发表视频讲话,对美国喊话称,“国家之间难免存在矛盾和分歧”,“要坚持对话而不对抗”。
1月19日,拜登在记者会上称,俄罗斯“正在中国(中共)和西方之间寻找位置和角色”。这等于把中共放在了与美国和西方对立的另一极端上,成为拜登对中美之间“竞争”关系的新注解。
2月11日,白宫公布了《美国印太战略》,针对中共的印太策略形成了正式文件。
2月24日,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3月18日,拜登与习近平通话,直接警告中共若援助俄罗斯将面临的“后果”。
4月16日,新华社刊登中共驻美大使秦刚的文章,《中美应通过对话打破两国关系僵冷局面》。文章承认了中美关系“僵冷局面”的现实。
5月23日,拜登和12国首脑在日本共同参加印太经济繁荣框架峰会,称该框架将重新书写印太规则。中共曾试图阻止,中共外事办主任杨洁篪赶紧与白宫安全顾问沙利文通话;中共外长王毅与日本外相林芳正视频对话;但为时已晚。
7月28日,拜登和习近平再次通话,在台湾问题上又针锋相对。
8月,随着美国众议院议长访问台湾,中美在台湾问题上开始摊牌。中共在台海举行军演、试射导弹,还宣布针对美国的“反制”措施。8月9日,拜登签署《芯片与科学法案》,明确限制美国企业在中国“发展精密芯片的制造”。8月12日,美国宣布对华四项技术出口管制。8月15日,美国商务部宣布禁止3奈米以下的半导体EDA软件出口;8月23日又宣布将7个中国相关实体添加到出口管制黑名单中。
9月19日,拜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和俄乌战不同,在中共入侵台湾的情况下,美军会保卫台湾。
10月7日,美国再祭出强烈制裁,禁止向中国出口14纳米以下的逻辑芯片等,并将31个新实体添加到“未经核实名单”。10月12日,白宫赶在中共二十大前发布了2022《国家安全战略》,将中共视为“最紧迫的战略挑战”。
11月14日,拜登和习近平终于会面,习近平当面称“无意挑战和取代美国”。中共党媒试图宣传中美关系缓和;但随后美国的更多制裁又接踵而至,包括对中共迫害人权的制裁。
12月24日,拜登签署了国会通过的“2023财年国防授权法案”,正式确认了5年内对台湾军援100亿美元。中共只能“强烈反对”。
中美都不承认对抗或“新冷战”,但双方关系从2022年初到年底持续恶化,中共无力化解这一最重要的对外关系,也是中共“大国外交”的最大败笔。
二、中俄伙伴关系成负资产
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当日,习近平与普京会谈。普京拿到了大笔订单后,没有参加欢迎宴会,匆匆返回莫斯科准备开战。
2月24日,俄军全面入侵乌克兰,中共党媒兴奋地报导俄军“得胜”的消息,并连续引用俄罗斯的说辞,唱衰、贬低乌克兰。当天,中共外长王毅和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通话,王毅称“理解俄方在安全问题上的合理关切”。中共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当天称,美国“一直在不断推高紧张、煽动战争危险”。有记者询问,中方是否应该早些倾听美方警告并请本国公民自乌克兰撤离?华春莹坚称“中方做法是负责任的”。
各国纷纷谴责俄罗斯的入侵,中共却始终没有谴责。3月1日,乌克兰外长库列巴通与中共外长王毅通话,称“期待中方为实现停火开展斡旋”;然而,王毅却称,“一国安全不能以损害他国安全为代价”。
3月8日,习近平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朔尔茨视频会晤。新华社的声明称,“各国合理安全关切都应该得到重视”。中共声明回避了法国提出的共同制裁,但3月9日新华社报导,《中方坚决反对没有国际法依据的单边制裁》,称中俄将继续开展“包括油气在内的正常贸易合作”。中共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仍然称,“乌克兰问题演变到今天”,“正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所作所为……”
中共当时并未意识到可能引火烧身。3月18日习近平与拜登通话,新华社的声明称乌克兰问题“一个巴掌拍不响”。3月20日,中共驻美大使秦刚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称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是“天真”。3月30日,中共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称,“关于‘谴责’问题”,“再纠缠于这个问题就是落后于形势了”。
中共试图浑水摸鱼,甚至等着美国和西方的求助,但没有料到西方国家前所未有地一致对俄罗斯进行制裁,并援助乌克兰,俄军迅速攻占基辅的计划落空,不得不收缩战线,转向乌克兰东部。
4月26日,美国与40国官员在德国举行军事会议,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称,“我们希望看到俄罗斯被削弱到这样一个程度——无法再入侵乌克兰”。中共闻言后受惊了。
4月30日,新华社忽然刊登了对乌克兰外长库列巴的专访,库列巴说,“欧洲当前出现的最大不稳定正是俄罗斯入侵乌克兰造成的”。5月3日,新华社又报导,《乌方称将为收复全部领土而战》。
中共被迫变调,试图改变西方各国对中共的看法。5月9日,习近平与德国总理朔尔茨视频通话,新华社的声明称,习近平强调,“乌克兰危机将欧洲安全再次推到关键十字路口,要全力避免冲突激化、扩大化,导致不可收拾的局面”;“欧方要拿出历史担当和政治智慧”,“寻求以负责任方式推动解决问题”。但德国总理冷淡回应。
中共的变调实际在试图帮俄罗斯解围,却没能阻止俄军的失利。9月份,乌克兰在东北部成功反击、收复大片失地。习近平在随后的上合组织峰会上低调会见了普京,新华社的声明回避了乌克兰问题。
中共对俄乌战争的立场,是2022年中共“大国外交”的第二大败笔,中俄关系成了中共的负资产,最直接的后果是得罪了北约和欧洲国家。
三、中欧关系急转直下
中共对俄乌战争的态度,碰触了欧洲安全问题的神经,中欧关系再次突现障碍。
3月8日,习近平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朔尔茨视频会晤。中共无意参加乌克兰问题的斡旋,还“反对制裁”,称继续与俄罗斯进行“正常贸易合作”。中共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再次把乌克兰问题的责任推给美国、北约。
4月1日,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相继与李克强、习近平视频会晤,双方激烈交锋。冯德莱恩说,“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不仅是欧洲的决定性时刻,也是我们与世界其它地区关系的决定性时刻。必须尊重国际法,以及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有特殊的责任。”
米歇尔说:“我们也将对任何在财政或军事上援助俄罗斯的企图保持警惕。”
欧盟的声明说,“对俄罗斯实施国际制裁的唯一目的是阻止俄罗斯的侵略”,“制止这场毫无道理的战争,并解决由此引发的严重人道主义危机”;“任何规避制裁或以其它方式援助俄罗斯的企图都必须停止”。
新华社的声明也透出了火气,仍然称“乌克兰危机的根源在于欧洲长期积累的地区安全矛盾”,“不能再用冷战思维来构建世界和地区安全框架”;“不能轻易冲击现有世界经济体系,更不能把世界经济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
中共领导人期待的中欧峰会,本该是尽量缓和关系、阻止中欧关系下跌的难得机遇,然而中共仍然挺俄罗斯,选择与欧盟闹僵。新华社还出了篇报导《赵立坚说北约应反思在乌克兰危机中扮演的角色》。
欧中关系的分水岭浮现。4月28日,德国总理朔尔茨首次出访亚洲,没有顺道访问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却直接去了日本。
6月29日,北约峰会正式通过了新战略文件,首次明确指出,中共的野心和强制政策正在“挑战我们的利益、安全和价值观”。
7月4日至5日,世界上约40个国家的代表汇聚瑞士卢加诺,商讨乌克兰战后重建,三阶段重建计划所需资金高达7500亿美元,被各国冻结或没收的俄罗斯资产将成为其中关键的部分。与会各国开始划分需要重建的乌克兰不同区域,中共被排除在外。
11月3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启程访华,德国政府发出声明《我们不想与中国脱钩,但不能过度依赖》。习近平与朔尔茨会晤后,新华社的声明仅称“求同存异”。朔尔茨公开提出了俄乌战争、人权、中国市场壁垒和知识产权等问题。同日,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访问日本。随后,德国总理朔尔茨率团访问东盟。
12月1日,欧盟与东盟共37个国家的外长举行视频会议,两个地区组织之间升级为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强调了共同价值观和共同利益。欧盟紧随美国推动印太战略。
12月21日,欧洲议会国贸委员会副主席阿西马柯波萝率团访问台湾,并在记者会上表示,欧盟发现过于依赖与中国的贸易,加上俄乌战争后地缘政治及战略等考量,欧盟与中国的贸易讨论处于冻结状况,要深化台湾与欧盟的贸易关系。
欧盟称不会与中共脱钩,中共或许会安心了一点,但欧洲国家正在与中共显着拉开距离,俄乌战争让欧洲更紧密地靠近美国,中共试图分化美欧越来越无望。这是2022年中共“大国外交”的第三大败笔。(未完待续)
(大纪元: https://www.epochtimes.com/gb/22/12/25/n138914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