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布斯在位期间,只回过一次罗马,一直在帝国东奔西走抵御外敌及平息叛乱。公元277年,日耳曼人再次大举入侵高卢,普罗布斯领军打败入侵的蛮族。
作为罗马帝王,普罗布斯认为自己不仅有责任保护国民的人身安全,也有责任振兴经济。他在位期间,试图恢复被荒芜土地的耕种,关心水利设施的重建。在进攻波斯的准备期间,他令士兵们耕种土地、开垦灌溉。繁重的农务引起士兵的不满。公元282年,帝王在一次视察时被几名小兵杀害。
普罗布斯死后,军队推举近卫军长官卡鲁斯继位。杀害先帝王的士兵被处死。
卡鲁斯继位后,任命自己的两个儿子努梅里安和卡里努斯为恺撒。卡里努斯统领帝国的西部,努梅里安和自己一起率军东进,攻打波斯萨珊王朝。
萨珊王朝在国王沙普尔一世死后,朝政陷入混乱,缺乏强有力的统治者,因此波斯的防线一触即溃。
公元283年,罗马军队在卡鲁斯带领下横扫被波斯萨珊王朝统治的美索不达米亚,攻占了波斯首都泰西封。
正当卡鲁斯一鼓作气渡过底格里斯河,打算把波斯人赶回他们的发源地时,却在营地被一道落雷劈死。在东方,这种死法是很有说法的,但由于史料缺乏,无法得知他做过什么会遭雷劈的恶事。
卡鲁斯死后,他的儿子努梅里安与卡里努斯继位。努梅里安在带领军队撤回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路上,莫名其妙地死在马车上,没有证据显示他到底是被杀还是自然死亡。而他的兄弟卡里努斯也因荒唐的作为不受欢迎而被部下所杀。
努梅里安的护卫队长戴克里先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登上罗马帝国的王位。
伊利里亚诸帝虽然不乏能力出众的帝王,也曾建立令帝国国民认可的功勋,但每个人的结局都令人唏嘘。帝国的军人们杀帝王似乎杀滑了手,可以没有任何心理道德障碍地杀害帝国的帝王。
后世形容三世纪的罗马帝国王位好比一台绞肉机,谁坐上去,不管政绩好坏,都逃不过不得好死的下场。这也是伊利里亚诸帝的最后一位帝王戴克里先为何改元首制为君主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个人如果做了帝王,他的命运就和这个国家绑在一起。帝王的作为可以影响国家的命运,国家的命运也会影响帝王本人。
四. 四帝共治期
1. 戴克里先(Diocletian 284年~305年在位)
戴克里先出身于巴尔干半岛的伊利里亚诸帝的最后一任帝王,在位21年,执政前期与前任那些伊利里亚军人帝王一样东征西战,为抵御外敌入侵及平叛内乱而奔波。终于在公元298年成功阻止日尔曼人及波斯帝国对罗马帝国的进犯,并打败国内的政敌,稳住了帝位。
经历50多年的动乱,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一片混乱,戴克里先在大权稳固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图拯救帝国。
——正式称帝,去除共和外衣
罗马帝国在戴克里先之前,一直是有帝国之实,无帝国之名,也就是一直保有共和的外衣。戴克里先第一次剥除这件有名无实的共和外衣。首先在称谓上,戴克里先为罗马帝王设立一个新头衔“主和神”(Dominus et deus),将之前罗马统治者自称的“第一公民”、“元首”等虚假的共和头衔一律去除。
他建立新法规,重新确认王位的合法性,把帝王化为半人半神的身份。礼制上,戴克里先引入东方君主的礼仪,帝王不再出现在平民面前,并且要求觐见者在帝王面前只能俯伏于地,亲吻帝王的袍角而不得直视帝王。
从此,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由普林斯制转变为多米那特制。
普林斯制(拉丁文 principatus)即元首制,是奥古斯都时期奠定的政治体制。多米那特制(拉丁文 dominatus),意为君主制。
——四帝共治,帝国分裂的先兆,戴克里先希图创立稳定的帝位承继制度
为完善帝制,同时能有效地治理拥有庞大疆土的罗马帝国,戴克里先把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分,并设立两位帝王共治制度。
东西帝王继位时要同时任命一位副帝,主帝王称“奥古斯都”,副帝号“恺撒”。主帝王退位或死亡时,由副帝王继位并同时任命新的副帝王,戴克里先希望以此保证帝位的顺利承传,不再出现因争位而导致的内乱。
罗马帝国第一次四帝共治(293~305年)疆域图。绿:东帝国奥古斯都戴克里先。黄:西帝国奥古斯都马克西米安。紫:东帝国恺撒伽列里乌斯。红:西帝国恺撒君士坦提乌斯。(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公元286年,戴克里先任命马克西米安为帝国西部奥古斯都,自己为东部帝王,但实际上戴克里先还是主导帝王。
直至公元292年,戴克里先正式推行四帝共治制,任命自己为东部帝国主帝王,马克西米安为西部帝国主帝王,帝王权位正式一分为二。
公元293年,两位主帝王分别任命伽列里乌斯与君士坦提乌斯一世为副帝王。
这时的正帝副帝、奥古斯都与恺撒,并非继承人的意义,恺撒与奥古斯都拥有同样的职权、责任,帝国实际被分为四部分由两位奥古斯都和两位恺撒分别治理。
从更准确的意义上来说,虽然叫四帝共治,其实四人是有等级分别的,帝国分为四个部分,在戴克里先时代,主要是由四人分别守卫。这也是为解决三世纪以来蛮族频繁入侵,帝王四处奔忙,首尾不得兼顾的应对方法。(待续) @*
大纪元 / 原文网址:https://www.epochtimes.com/gb/16/12/1/n85484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