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重利,有的人为了赚取钱财,总是把利益摆在第一位,不顾礼义道德。但还是有很多道德高尚、品行良好的商人,他们不为巨大的利益所诱,诚实守信、义气干霄。
清朝时,金陵地区有一生意人陶某,往来南北,以贩卖杂货为业。他经过姑苏时,与吴门的贾某相遇,一见面就很投缘,他俩在吴、楚一带客居十多年,踪迹不离,终于成了莫逆之交。
有一年,贾某贩卖红花等物,正在等待出售,忽然有急事,催促他归家。临行时,他把货物交给陶某,说:“我在江苏、浙江一带往来,交往的人很多,然而能承诺不欺、始终如一的,没有像你这样的人了。现在我把这些货物交给你,算起来成本共值五万两银子,能够得到这个价钱,你就可以出售了。你和我素来相知,也无须立券。”然后便动身返家了。
岂知贾某到家后,就病倒不起,临死时对妻子说:“我有货物资财五万两银,寄交在姑苏的陶某处,他是个讲信义的人。我死后,等儿子长大成人,可以去找他要回。”说完就死了。
贾妻守候了十年,儿子长大了,便带着儿子到姑苏某行去访查。但当年贾妻误把陶生听作是饶生,打听遍了整个商行,都没有姓饶的人。一个年长的店友说:“贾某在时,和金陵的陶某是最好的朋友,或者他知道这个人。”她就打听出陶某的居址,带着儿子上门去查访。
陶某亲自接见了他俩,详细问了他们的乡居地址和姓氏,以及贾某的遗言,知道不会错,于是另外给他们找住房,和供给他们膳食。然后对她母子说:“尊君在病中,所述未明,资本五万金,实是在我处。分别后十年,很久不见他回来,屡次写信催促,也没有回音,心里很是疑惑和害怕。他留下的资金我代为他经营,本金加利息共得二十六万。”于是拿出薄册连同银子都交给他们。
贾某遗孀回答说:“先夫的遗言,只须收回原数。我们已经感受到您高尚的品德,和对死者的思念了,怎么敢违背先夫的遗命而多取呢?”陶某于是就将原金交还给他们,将利息的一半交给她儿子,另一半在吴门为他们购买了丰腴的田产,并立了印信和契约,然后亲自送他们母子回家。
陶某回来后,有一族人祖上遗留下三百余间旧屋,因为位置在一个偏僻的地区,所以想出售。经纪人对陶某说:“这些屋子原来的价值可值三千两银子,现在你私下给我五百两,而你以五百两来立契约,这些屋子你就可以全部占有。”陶某点头答应了。然后召族子来,对他说:“你因为家贫,仓促地出售先祖的基业,我哪能忍心欺负你呢,我现在仍然用三千两银子跟你签订契约。”族子感动得哭了。
于是招集工匠,准备好材料,大张鼓旗地开始翻新工作。有一天掘地,挖出二十多万两藏在地窖里的银子,陶某对族子说:“这些银子是你先祖所遗留下来的。”于是分给他一半,族子非常高兴。但当他去取银子时,银子立即化为水,他知道这些银子不是自己所有的,仍将它们归还给陶某。这样陶某又得到了一大批银子,他说:“这容易处理。”于是就用所有得到的银子建立义庄来帮助族人。
命中有数
下面再讲一个故事,就是一个人是贫还是富,一生能挣多少钱,吃多少,用多少,都是注定的。假如生意人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会刻意去强求钱财了。因为如果你命中没有,即使是用尽心机赚来的钱,最终也会失去。而且当你不择手段去赚取钱财时,就会伤害到别人,到头来,不但财未求到,你下半生或下一世还要去偿还伤害了别人的业债,结果是两面双失。当生意人都明白了这层道理时,十商九奸说不定就能转为十商九诚信了。
从前,亮州(今贵州省锦屏县东南)这个地方有一姓李的秀才,家境非常贫寒,只是在私塾中每天教十个小童,早晚的供给经常不足。一天得病突然死去,两天后又苏醒过来。苏醒后他对妻子说:“我死后,在阴间里见到姚状元,他在主管人间的衣食,他与我过去曾有同学的交情。他帮我查了下人间的衣食簿册,说我一生都很穷,这里不是我久待的地方,应该早点回去。又说虽然主管人间衣食是他的本职,但不敢私自为我增加,只能为我添加十个学生,赠给我一块银制的笏板,这是他私人生活费的剩余。”
后来,忽然有人送孩子来上学,果然比原来增加了十人。李生在修补房子时,得到一条白银。可叹啊:能收多少学童,这也是由阴司注定的,何况是一个人的官职高低、寿命的长短和俸禄的厚薄呢?谁说没有定数呢?
资料来源:《妙香室丛话》、《青琐高议》@*#
大纪元 / 原文网址:https://www.epochtimes.com/gb/24/6/24/n142761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