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扶摇,欢迎和我一起探索未解之谜。
道家历来有“人体就是个小宇宙”的说法。然而,这个“小宇宙”其奥妙有多深,在现代科学的研究当中,却是一个漫长而无止境的探索过程。
就如近年来,在营养学和医学界谈论越来越多的一个话题,有关“肠道”是人体“第二大脑”的说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对肠道微生物群落──肠道菌群,和神经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这项研究也称为“肠—脑轴研究”(Gut-Brain Axis),发现了肠道与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沟通方式及其相互影响。
这包括:肠道微生物对健康的影响,尤其是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肠道微生物与神经系统之间可以相互作用。例如,肠道微生物通过多种方式与神经系统进行通信,包括神经传递物质、活化免疫系统和产生代谢物等方式。
“肠道”被称作“第二大脑”的来历
从解剖学上人们不难看出,大脑是神经元密度最高的地方,尤其是在皮质区域,这是处理感知、思考和运动的主要区域,神经元的数量非常庞大。连接大脑和身体其它部位的关键通道、脊髓,也包含有大量的神经元,负责传递来自大脑的指令、接收感觉讯息。
另外,人体内还有一个神经元密度非常高的地方,那就是“肠道”。肠道的神经细胞数量仅次于大脑。科学研究发现,肠道是人体中唯一不受大脑控制可以自主运作的内脏器官,肠壁上遍布着很多神经元。
有意思的是,这些神经元组成了自主神经系统,用科学家的描述,其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大脑”,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个分支,专门负责肠胃活动,可以独立管理人体的消化系统。这也是“肠道”会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的原因之一。
其实,自古以来,人们一直相信肠道会与大脑相互作用影响健康,或带来疾病。不过直到上个世纪,科学家才开始仔细研究这二者之间的关联。
最早的是一位美国医生拜伦‧罗宾逊(Byron Robinson),他在1907年出版了《腹部和盆骨中的大脑》(The Abdominal and Pelvic Brain)一书;同一时代,在1921年,英国生理学家约翰内斯‧兰格利(Johannis Langley)医生发现了内脏有神经丛,是他发明了“肠道神经系统”这个词。
大约就在那个时代,科学家开始清楚地了解到肠道神经系统可以自主运作;就算把它和大脑的主要连接──迷走神经切断,肠道神经系统依然能调控消化过程。
虽然科学家做出这些重大发现,但学界对“肠中大脑”的兴趣一度衰落,直到1990年代,名为“神经胃肠学”(neurogastroenterology)得到兴起。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解剖和细胞生物学系主任麦克尔‧格尔森(Michael Gershon)于1996年重提此话题,并引进肚子里的“第二大脑”的概念。
固然消化系统与大脑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大脑具有认知功能,学习记忆和高级的神经活动,以及调节情感的功能,这些都是消化系统所不具备的。因此,有些科学家认为,说肠胃是“第二大脑”的说法并不准确。
我们姑且不去探讨这个名称如何,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个独立运作的“第二大脑”到底都做了些什么?
独立运作的“第二大脑”在做什么?
科学家格尔森在他对当时这项新兴学科──神经胃肠学的深入研究中发现,这个被称之为“第二大脑”的家伙,实际上是一个肠胃神经系统的总称,它拥有大约一亿个神经细胞,主管着人体的消化系统。
格尔森描述道,这个“第二大脑”就像一个图书馆一样,储存着身体对所有心理过程的反应,而且每当需要时,就能将这些讯息调出,并向大脑传递。它起着对胃部活动及消化过程的监控作用。
他还发现,这个“第二大脑”它能观察食物特性、调节消化速度、加快或放慢消化液的分泌等。其运作过程采取了大脑指挥四肢一样的复杂的回馈方式,但又完全独立于大脑之外。
我们现在知道,肠道神经系统不仅可以自主运作,还能影响大脑。 事实上,在迷走神经传递的讯号中,大约90%都并非来自“头顶大脑”,而是来自“第二大脑”──肠道神经系统。
肠道还承担着人体健康的多项功能,是人体最大的“排污厂、加油站、免疫器官”。
你是否注意到,当人的心情不好或感觉有压力时,有些人就特别想吃高热量的食物,特别是甜食。这种情绪和食欲之间的相关性的表现,研究发现,很大程度上是情绪使得肠道菌丛失调,肠道里的菌丛组成发生了改变,导致对食物的选择发生了变化。
所以你选择吃某种食物的时候,可能不是你本身需要,你想吃,而是菌丛传递了一个错误的讯号给大脑,大脑控制你去吃这种食物。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胃肠道分泌的数十种荷尔蒙广泛分布于胃肠道壁,参与不同功能的调节,与感觉密切相关的荷尔蒙有多巴胺和血清素。
多巴胺是影响人的心情好坏的关键物质。人的情绪低落,产生厌世、对事物失去兴趣、提不起精神,多是体内多巴胺水平过低的表现。而血清素能让人产生愉悦的情绪,当体内血清素不足时,人就会变得烦躁易怒,容易失去理智。
研究数据显示,大脑分泌的血清素只占全身的5%,而95%的血清素却是在肠道中合成的。
肠道这个消化系统对人的心理健康影响如此巨大,这也难怪一些科学家要冠以其“第二大脑”的称谓了。
“第二大脑”还能感受抑郁和悲伤情绪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人的情绪和肠道、这个“第二大脑”有着密切的关连。难怪人们说,人体最懂得情绪的地方,其实不是大脑,而是藏在肚子里。你相信吗?
中国古人在《内经》中有着这样的记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换句话说,人的各种不好的情绪直接会影响到人体的不同器官,而这些不良情绪的产生又和“第二大脑”有关。人的七情六欲与人体的器官有着某种对应的关系,并且一种脏器的病变也会影响到其它的器官。
现代西方科学的研究,也慢慢地认识到这其中的关连。尤其在研究肠道系统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这个“第二大脑”的确能影响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
“第二大脑”不仅具有记忆功能,也像大脑一样有情绪反应。 而且和大脑相互联系,一个出了毛病,另一个也会受影响。例如,忧虑、消沉、急躁、肠易激综合症(IBS);溃疡和帕金森症,也都同时会体现在大脑与消化系统。医生发现,25%服抗抑郁药患者有胃痛的病症;紧张反过来可刺激食道处的神经,导致有窒息的感觉,如此种种的表现。
科学家发现,在成长过程中历经过生离死别等伤痛的人,长大后比一般人更容易患胃肠疾病。比如,格尔森就曾发现,大约70%的慢性胃肠病患者,在儿童成长时期都经历过父母离异、慢性疾病或父母去世等悲伤。
另外,“第二大脑”还会做梦。人在沉睡无梦时,胃肠器官进行柔和有节奏的波形运动;但做梦时,内脏开始出现激烈震颤。人如果吃得不好常常会做恶梦,而且许多肠胃功能失调的病人总是抱怨睡不好觉。
科学家目前利用“第二大脑”,采用生物回馈疗法,使患者凭借大脑的精神作用,加强自己的肠胃功能,获得了显着成效。
看来,人体的器官并不是哪个器官不行了,摘除掉就能解决问题的;一个器官出了问题,也会影响其它器官;一个器官的问题,也可能是其它器官的问题引起的。
保护好你的“第二大脑”同样非常重要
伴随科学家对肠道与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中,也让人们对人体不同系统之间的关联性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人体的各个组织、各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切合作,又可以各自独立运作。人体真的很奥妙啊,是吧。
相信大家通过了解为什么肠道被称为是人的“第二大脑”,也明白了吃好、吃得健康,保护好自己的肠道系统的也是非常重要。与此同时,学会调解我们的情绪,时时保持一个祥和平静的心态,同样是维护肠道健康的重要手段。
我们也从中看到了,现代的科学再发达,也只是针对我们现在这个表面的物质空间的身体做研究。人体还有太多的奥秘等待着科学家和医学研究工作者去探寻。
道家对于“人体就是个小宇宙”的说法,看来真的讲得不玄。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说到这里,《未解之谜》我是扶摇,我们下期再见。
订阅YouTube频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zvQZ1p_-AXgAWiyHhE7CxQ
订阅频道Ganjingworld频道:https://www.ganjing.com/zh-TW/channel/1eiqjdnq7go2dgb6zFtQ9TYK11080c
订阅未解之谜Telegram群组:https://t.me/wjzmchannel
《未解之谜》节目组制作
大纪元 / 原文网址:https://www.epochtimes.com/gb/24/2/22/n141869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