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1月,美军攻克塔拉瓦环礁,也付出了抢滩登陆的代价。美军吸取了教训,12月就开始对马绍尔群岛进行空袭,美军庞大的航母舰队很快摧毁了日军的空中力量。28,000名日军士兵和大量朝鲜劳工,被分配到各个岛屿上,显得捉襟见肘,而且缺乏给养。
1944年初,美军进行了一个月的空袭、炮击和封锁,包括使用穿甲弹,用以摧毁日军工事。美军也部署了6:1的绝对优势兵力、以及重型武器,轻松登陆了主要岛屿。美国仅阵亡611人,受伤2341人,失踪260人,主要是在登岛后的丛林战中伤亡。日军损失超过了11,000人,被俘虏了358人。
为减少伤亡,美军没有登陆所有岛屿,只夺取了大型岛屿和机场,作为下一步攻击马里亚纳群岛(Mariana Islands)的空中基地。其余岛屿一直被封锁到日本投降。
美军的下一场登陆作战,瞄准了马里亚纳群岛北部的塞班岛(Saipan),美军又一次体验了登陆作战的困难。
塞班岛是马里亚纳群岛北部的岛屿,战略位置重要。(大纪元制图)
塞班岛的重要战略地位
马里亚纳群岛从北到南的主要岛屿,依次是塞班岛、天宁岛、罗塔岛和关岛。关岛目前是美军第二岛链的战略要地。
日军本以为,美军将率先从南部的关岛开始攻击,但美军实际选择了北部的塞班岛。从塞班岛起飞的B-29远程轰炸机,可以航行2400公里,直接空袭日本本土,同时可以威胁日军的海上运输线。
日军从1930年就占据了塞班岛,一直在构筑防线。1941年12月7日,日军袭击珍珠港的同时,还以塞班岛为基地,攻占了关岛。日军在岛上的守军约31,000人,拥有更坚固的工事。
日军不容再失,也集结了仅有的航母舰队,随时准备支援。与美军庞大的航母舰队相比,日军舰队实际是以卵击石。在菲律宾海域的海战中,日军第一天就损失了315架舰载机,却战果甚微。随后,日军舰队损失了3艘航母,再次让出了制海权,这意味着日本的岛上守军失去了后续补给的可能,也不再会有援兵。
塞班岛只有西部海滩适合登陆。(大纪元制图)
强行登陆塞班岛
1944年6月13日,美军舰队炮击塞班岛,总计发射了165,000发炮弹,包括2400枚16英寸(406毫米)炮弹。但美军舰队为了避开可能的水雷,仅进行了远程轰击。第二天,美军继续炮击,但很多新船员都缺乏经验,对藏身坚固掩体和山洞的日军打击有限。
6月15日早上,超过300辆两栖登陆车运载8000名海军陆战队员,从塞班岛西部海岸登陆。
日军有效组织了炮火反击,击毁了大约20辆两栖坦克,日军布置的铁丝网、火炮、机枪阵地,增加了美军的伤亡。已经拥有登陆经验的美军陆战队第2师,以及陆战队第4师,傍晚时仍然建立了10 公里宽、1公里纵深的滩头阵地。
日军连续在夜间发动反攻,但付出巨大的伤亡。后续几天,美军约71,000人登陆,凭借优势,攻占了机场。
日军在没有补给和援兵的情况下,仍然依靠纵深防线和有利地势战斗,并不断展开自杀性反击,均造成美军重大伤亡。
经过25天的残酷争夺后,美军宣布占领塞班岛,主要战斗结束。
美军付出重大伤亡后,开始在塞班岛建立滩头阵地。
(公有领域)
战损比较
一场大战后,岛上几乎所有守军至少30,000人阵亡,还有大约22,000名日本居民死亡。
美军也付出 了很大代价,2949人死亡,10,364人受伤。美军展现了高昂的士气和勇敢精神,各级军官也显示了战场智慧,进一步积累了经验。
日本人大批自杀,包括南云忠一中将,他曾率领日本航母舰队,袭击了珍珠港。他抵达塞班岛协助防务。
有超过1000名岛上日本居民在最后数天自杀,美军士兵曾劝他们投降,但日本的政治宣传中,美国人和英国人被描绘成了魔鬼,谎称他们会野蛮对待战俘。
日本丢失了塞班岛,在中国战区的衡阳战役中同样伤亡惨重。日本首相东条英机被迫辞去日军领袖职务。1944年7月18日,东条英机和全体内阁总辞职。
美军占领塞班岛,随后攻占马里亚纳群岛的其它岛屿,并以塞班岛为基地,空袭菲律宾群岛、琉球群岛及日本本土。
美军占领塞班岛后,1945年已经进驻大量B-29轰炸机,可以直接轰炸日本本土。(公有领域)
塞班岛战役的得失
塞班岛面积120平方公里,岛上多丘陵,西岸是沙滩,外海有珊瑚礁,东岸是岩石。
塞班岛只有台湾的1/30,仍然造成了美军重大伤亡,历时25天,才正式占领。
美军再次拥有了强大的海、空优势,日军又一次孤立无援,也没有后续补给。
美军及时吸取了之前的教训,抢滩登陆时使用了大量装甲战车。
美军也不断积累了登陆经验,迅速拓展、巩固了大规模滩头阵地,确保了后续兵力和重装备及时上岸。
美军虽有强大岸轰炮火,但仍然难以摧毁地下坚固工事,也难以打击藏身山洞中的敌方力量。
塞班岛之战再次表明,两栖登陆作战确实很难,哪怕是一个不大的岛屿,都耗时长久。中共声称3天、7天、14天攻占台湾,实际反映了中共军队的无知。美军后续战例,仍然不断印证登陆作战有多难。
(大纪元: https://www.epochtimes.com/gb/20/10/31/n125164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