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鲁迅自言弃医从文原因有假
当下国内最为关注的一个热点就是上海疫情下的各种乱象和上海人的悲惨处境。近一个多月来,在中共当局严格的封控下,上海出现了物资短缺、捐赠食物遭贩卖、保供食品李鬼多、幼儿和家长被强迫分开隔离、耄耋老人和检测阴性居民被强制带到方舱、宠物被打死、病人得不到及时救助而死、方舱医院环境恶劣,缺医少吃、求助无门等种种令人发指的情况。
晚年曾居住在上海的鲁迅,若看到这样的乱象,会作何感想呢?会撰写出怎样的文章呢?当然,一个关键问题是,在中共治下,鲁迅能否生存下去。好在,鲁迅是生活在能容忍他的民国时代,并在中共建政前就已去世。
不过,鲁迅虽然在中共建政前就已故去,但建政前后的中共却没有忘记他,利用着他,而且给予他很高的评价。如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写道:“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一口气用了三个“伟大”,六个“最”,夸赞鲁迅的“战斗性”。
毛还在1937年《论鲁迅》中说鲁迅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认为他是“现代中国的圣人”,他有三个特点,分别是“他的政治的远见”、“他的斗争精神”和“他的牺牲精神”,毛因此将其概括为“鲁迅精神”。
不仅如此,中共借抗日战争在延安壮大自己时,创办的文学院就取名鲁迅文学院,后改为鲁迅艺术文学院。1949年建政后,中共更是肯定了鲁迅的文学地位,被毛钦点为中国现代“第一文圣人”的他的众多文章被选为大陆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比较有名的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药》、《阿Q正传》和《纪念刘和珍君》,等等。鲁迅于是以“民族魂”和文化旗手的形象出现在大陆课本中,
2007年以来,鲁迅的很多文章在中学课本中逐渐被删除、删减,或许是敏感的中共害怕鲁迅的斗争精神影响日益不满的中国人吧。但现今仍然存在官方的鲁迅研究机构和专门的鲁迅研究杂志,大学中文系中还有鲁迅研究这门课。这说明中共又想利用鲁迅,又害怕鲁迅影响中国人。
信奉马列斗争哲学、杀人无数且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共,如此推崇鲁迅,着实是件让人深思的事情。也正是因为中共官方的推崇,上过学的中国人没有一个对鲁迅这个名字陌生的,他的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更是频频被中共官媒引用。中共为何如此青睐鲁迅呢?两者有何相通之处?让我们从头道来。
家庭生变故 赴日求学
清朝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新台门周家,学名周樟寿。鲁迅是他后来的笔名。他的祖父周福清,同治年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捐内阁中书。父亲叫周伯宜。
鲁迅童年时,主要生活在百草园、咸亨酒店以及外婆家一带的农村,这时的生活后来很多都被写入他的作品中,比如和闰土的友谊。他10岁时就读于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三味书屋,塾师寿镜吾,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
12岁那年,家里突然发生变故。祖父周福清因为向浙江乡试主考官殷汝璋行贿,希望可以录取自己的儿子周伯宜,在被殷汝璋举报后,被革职下狱,后被判“斩监候”。全家不得不避难于乡下。周家为了搭救他,花费了大量金钱,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后,周福清才被赦免。就在周福清入狱的同时,周伯宜也患上了重病,鲁迅每天为父亲出入于当铺及药店,遭人冷眼。这两件事,使周家家道迅速衰落。
1894年夏,周家人返回绍兴城,鲁迅仍回到三味书屋读书,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期间的1896年,鲁迅的父亲病故。父亲去世后,家境益发艰难。第二年,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他们的房屋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而遭到叔辈们的斥责,他倍感世态炎凉,而这应该多少对其性格产生了负面影响。
1898年4月,家境窘迫又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的鲁迅,来到无需缴纳学费的江南水师学堂学习,并改名为周树人。他的远房叔祖周庆蕃在这所学校教汉文,兼当管轮堂监督。因为不满意这里的教学模式,鲁迅便在第二年的2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学习开矿,在这里学习了三年。
在这三年间,鲁迅自学了《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之类,和先前父亲生病时医生的议论和方药比较起来,他“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如此对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的偏颇和浅薄的认知,对他以后否定中华璀璨文化埋下了伏笔。
这期间,鲁迅还接触了赫胥黎的《天演论》,接受了漏洞百出的进化论思想。他还学了些科学知识,并受到维新和革命的影响。他同时还学习了德语,并翻译了俄国作家的《死魂灵》。除读书外,鲁迅还爱上了骑马运动,敢于和旗人子弟骑马竞赛。
这时候的鲁迅性格中的戾气和鬼气还不多,看上去还是一个积极努力向上的好青年的形象,而且成绩也不错。1902年1月他毕业时因考试获得一等第三名,获得金质奖章。毕业后,对前途有些茫然的鲁迅考取了“南京矿路学堂毕业奏奖五品顶戴”的官费对日留学生,同年3月,20岁的鲁迅赴日本公费留学。
鲁迅原本想进入日本为留学生开设的成城学校,这是一所陆军士官预备学校,但由于当时进入成城学校的留学生,都需要由中国留学生陆军监督审批,鲁迅只好先进入日本专为中国留学生创办的速成性质的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并根据籍贯被编入江南班。入学后一年,他就剪掉了辫子,他也是江南班中第一个剪掉辫子的,这说明他对于西学的接受速度是相当快的。
在弘文学院时,鲁迅与许寿裳等浙江籍留日学生在东京组织成立了浙江同乡会,出版月刊《浙江潮》,宣传革命,他也是留学生中宣传革命的重要刊物之一。鲁迅从创刊时起,就订购保存并积极撰稿支持。所撰稿子主要是从德文版翻译各种欧美小说,以及矿物地质论文等,似乎并无与革命有关的文章。
“弃医从文”究竟是何原因
1904年4月,鲁迅从东京弘文学院毕业。同年6月,他的祖父去世,享年68岁。按照清政府给予的官费资格,鲁迅毕业后应该升入东京帝国大学工科所属的采矿冶金科学习,但他却在9月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转而学医。鲁迅成了该校第一个中国留学生,学制四年,学校不收鲁迅学费。
据鲁迅说,当时决意学医的理由是:西医对日本的维新有助力;将来回国后可以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中医误治的病人,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他自己的牙齿不好。
在医学院,给鲁迅影响最大的是解剖学老师藤野严九郎,鲁迅后来写了篇《藤原先生》,来表达自己的怀念之情。不过,鲁迅似乎对医专的生活并不太满意,认为“校中功课,只求记忆,不须思索,修习未久,脑力顿锢。四年而后,恐如木偶人矣”,而且课时太多,不能顾及其他事情。
1906年初,鲁迅决定弃医从文。6月,便转入一所德语学校。不久后,他被骗回国与母亲选中的传统女子朱安结婚,对此,他并不满意,之后再度赴日本。而被他从此冷淡的朱安一生都不曾埋怨过他,在尽心尽力奉养鲁迅母亲后,平淡地度过了一生。
鲁迅回到日本后,从仙台回到东京,开始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1908年,他成为因反清而流亡东京的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学生,并受其影响,成为“光复会”会员。
关于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据鲁迅自己说,是因为1906年1月,自己课间观看“日俄战争教育片”时,看到麻木的东北民众,要么做了被杀的木头,要么做了无赖的看客,因此认为,强健民族体魄是无用的,医治心灵尤为重要,所以愤而退学,开始创作云云。不过他在日本时从事的翻译工作,与他所言似乎有点矛盾,因为他自己其实也是某种“看客”而已,并没有探寻如何医治心灵。
而他的弟弟周作人曾提及过,鲁迅弃医从文主要是因为他的成绩不好,最好的伦理学83分,其余德文、物理、化学仅60分,藤野先生教的解剖课只59.3分,不及格。
据独立中文笔会成员清水君在其《鲁迅:汉奸还是族魂?》一文中提到,有一篇回忆录说,大约在1918年,身为国民政府教育部官员的38岁鲁迅住在北京的绍兴会馆里,作者作为同事有一天去看望当时的周树人,看到他在家意志消沉,无所事事,旁边桌子上有一篇小文章,是向教育部撰写的公文,看了觉得不错,就劝鲁迅说:既然你无事可作,不如写写文艺作品发表;周先生就怀疑地说:“写作有用吗?”
也就在这一年,鲁迅受章太炎弟子钱玄同之邀,为《新青年》写下了他正式出山的作品《狂人日记》。从立志到出手,鲁迅用了十三四年之久,而在这段翻天覆地的大变革中,出现了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鲁迅却没有太多的举动,不仅没有参与,也没有创作医治心灵的作品,依旧是个“看客”。因此,鲁迅看幻灯片而立志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另外,后来钱玄同和鲁迅两人交恶。钱玄同曾经评价过鲁迅的性格弱点是:一为多疑,二为轻信,三是迁怒。这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鲁迅。
(未完待续)
(大纪元: https://www.epochtimes.com/gb/22/5/4/n137272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