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最初几年,两个最大的共产主义国家吵得一塌糊涂。中苏爆发大辩论、大论战,涉及政治、文化、经济、外交等诸方面。
毛泽东与赫鲁晓夫激烈争吵
1959年,十周年国庆,中共邀请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代表团参加。9月28日,赫鲁晓夫率苏联代表团前来北京。赫鲁晓夫刚从美国访问回国,在访美期间,他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进行了三天个人会谈。在谈话中,赫鲁晓夫多次强调核武器的危险性,呼吁和平共处和普遍裁军,并且高度赞扬艾森豪威尔。回国后,赫鲁晓夫讲话赞扬艾森豪威尔“真诚希望结束会战,改善苏美的关系”。
在30日举行的国宴上,赫鲁晓夫讲话,警告中国不要企图“用武力去试试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固性”。晚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同赫鲁晓夫进行会谈。
赫鲁晓夫告诉毛泽东,他已经找到解决台湾问题的好方法了。毛问什么方法?赫说:“台湾应该用列宁处理远东共和国的办法来解决。”毛反驳道:“远东共和国是列宁建立的,并且由共产党控制,请问赫鲁晓夫同志,在你想像中是否今天的台湾也能由中国共产党来控制?”赫鲁晓夫岔开话题,要求中国无条件释放8名在中国关押的美国战俘。毛泽东、周恩来回答,其中3名已刑满释放,还有5名刑期未满,不能释放。赫鲁晓夫坚持说这几个人一定要释放,因为他已经答应艾森豪威尔了。
这件事没有谈成,赫鲁晓夫转变话题,在中印边界冲突上,责问中国为什么开枪?周恩来、林彪说明了事情经过和责任,赫鲁晓夫听得很不耐烦。毛泽东指责苏联在中印边界冲突问题上表现很不公平,偏袒印方。会议发生争吵,赫鲁晓夫暴跳如雷,刘少奇、周恩来、苏方葛罗米克等纷纷插话互相指责,双方吵得一塌糊涂。这次中苏会谈,没有达成任何协议,也没发表任何公报。
赫鲁晓夫不断批评、指责中共和毛泽东
10月6日,赫鲁晓夫从北京回到远东符拉迪沃斯托克,然后发表讲话,影射毛泽东为“好斗的公鸡”。
10月31日,赫鲁晓夫在苏联议会上,再次影射毛泽东是“托洛茨基”。
1960年2月4日,《华沙条约》缔结国在莫斯科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在苏联政府举行的宴会上,赫鲁晓夫讲话,说毛泽东提出的“以苏联为首”是假的,毛泽东实际是要以他为首。说毛狂言战争,这对人民是不负责任的。
6月,罗马尼亚共产党召开世界共产党和工人会议。中共派彭真率代表团参加。6月23日下午,苏联代表团给中共代表团送来一份《苏共致中共通知书》。《通知书》批评和指责中共:在时代问题上重复列宁的论述是“教条主义”;“拒绝和平共处”、“制造紧张局势”“是左倾冒险主义”;在国际群众组织中采取“宗派主义立场”,进行“托洛茨基似的分裂活动’;公开发表康生在华约会议上的声明是“向帝国主义送情报”;纪念列宁诞辰的3篇文章“是南斯拉夫式的分裂活动”。彭真通过中国驻罗大使馆赶快将苏方的文件报告了毛泽东。
6月25日至26日,中国、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共51个党代表在布斯特举行会谈。赫鲁晓夫以激烈的语言指责中共和毛泽东,涉及中国内政外交各个方面。说中共“把帝国主义垄断资产阶级的旗帜捡起来”、“要发动战争”,指责毛泽东“忽视除自己外任何人的利益,编造脱离现代世界实际的理论”,是“又一个斯大林”,毛泽东是“极左派、极端教条主义者,真正的右倾修正主义者”。
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通知中国政府,决定9月1日前召回在华工作的全部专家。不久,又决定废除中苏两国政府签订的12个协议,343个专家合同和合同补充书,废除257个科技合同项目。中国经济建设立刻出现巨大困难。
12月1日,81党代表会议全体大会在克里姆林宫举行。在这次大会上,各国共产党代表团都发了言,多数党站在苏共一边,批评中共,只有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党未攻击中共。“三和两全”路线已经成为当时国际共产运动的潮流。中共坚持反对“三和两全”,成了孤家寡人。而且,当时极端孤立的少数党支持中共,也并非都是观点路线一致。
中苏为了各自利益,暂时缓和关系
为了解决面临的经济困难,毛泽东决定缓和一下中苏关系。1960年11月7日晚,毛泽东出席苏联大使馆国庆招待会。赫鲁晓夫当时奉行的内政外交政策,也遇到不少麻烦,缓和一下中苏关系也很必要。
11月初,刘少奇访苏,受到了特别热情接待。12月26日,毛泽东67岁生日,赫鲁晓夫派驻华大使契尔沃年科代表他当面向毛泽东表示祝贺,并献上一只大型花篮。毛心情很好,与苏大使交谈3小时。
1961年元旦后,赫鲁晓夫表示,在研究米格21歼击机方面,可以给中国提供技术援助。不久,双方代表进行商谈。
2月27日,苏驻华大使面见刘少奇,转交赫鲁晓夫致毛泽东的一封亲笔信。信中表示苏方准备借给中方100万吨粮食和50万吨古巴甘蔗糖。
中苏两党的这种和解是基于两国各自需要,只是意识形态分歧的淡化。这种和解是脆弱而暂短的。
中苏彻底交恶
1961年10月17日至31日,苏共“二十二大”在莫斯科召开,公布了苏共新纲领草案。草案内容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三和两全”,即赫鲁晓夫对外要和平共处、和平过渡、和平竟赛,对内要搞全民国家、全民党。毛泽东据此认定,赫鲁晓夫修正主义已成一个“完整体系”了。
1962年9月下旬,中共召开八届十中全会,赫鲁晓夫应邀出席了大会。此时中国经济困难已得到初步缓解,毛泽东腰杆子又硬起来,重谈阶级斗争,强调要坚决反对现代修正主义,认为它是国际共产主义的主要危险。
在招待外国党宴会上,赫鲁晓夫多喝了两杯酒,乘兴不点名地指责毛泽东,他说:“我不同意说什么一旦发生战争多少人会死亡,多少人会活下来。作为领导者,我们应该注意到自己的责任重大。我们要为人民着想,人民是怕战争的。他们不要战争。”接着他说:“有人提以苏联为首。‘为首’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既不能给我们牛奶和黄油,又不能给我们土豆、蔬菜和住宅。要是别人以我为首,我就会说,你滚开吧!共产主义只是一种形式,内容就是面包和黄油,有人讲,以苏联为首,以赫鲁晓夫为首,为的是看他犯错误,然后批评他。‘为首’顶个屁,等于一个公共痰盂,谁都往里面吐痰。”他说毛泽东是一只应该扔掉的“老套鞋”。
1963年6月开始,中苏两党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公开展开了大辩论。中共发表了9篇反驳苏共文章,最后一篇是赫鲁晓夫下台后发表的,题目是“赫鲁晓夫是怎样下台的”。此后中苏两党的争论告一段落。
苏联国防部长:“把毛泽东也搞下台去,这样我们就能和好。”赫鲁晓夫下台后,苏联新领导人把赫鲁晓夫下台的事在公开宣布前先通知了中共。苏驻华大使契尔沃年科回忆:“我到毛住处大约是晚上11点,毛听到消息后沉吟片刻说:‘你们做得好。但是还不够。’又说:‘还有些事你们要改,你们主席团还没有都做到。’毛要苏联改变党纲,否定对斯大林的批判。”
契尔沃年科认为,只要毛在台上,中苏改变关系前景黯淡。苏联人认为,毛泽东是中国的斯大林。斯大林从苏联来到了中国,同“斯大林”领导下的中国改善关系绝无可能。
1964年11月7日,克里姆林宫举行“十月革命”节招待会。中共派周恩来、贺龙率代表团出席。
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元帅带着中文翻译,走到周恩来跟前说:“俄国人要幸福,中国人民也要幸福,我们不要任何毛泽东,不要任何赫鲁晓夫来妨碍我们的关系。”
周恩来勃然变脸,说:“你的话我不懂。”立刻转身走开。
马利诺夫斯基又转向贺龙,说:“我们已经把赫鲁晓夫搞掉了,你们也应效仿苏联榜样,把毛泽东也搞下台去,这样我们就能和好。”
马利诺夫斯基还说:“我穿的元帅服是斯大林的狗屎,你穿的元帅服是毛泽东的狗屎。”贺龙跟他争吵起来,随即中国代表团离开宴会大厅。
第二天,勃列日涅夫率领4位苏联领导人来到中共代表团驻地,周恩来提出抗议,要求澄清。勃列日涅夫道了歉,说马利诺夫斯基喝醉了,不代表苏共中央。
周恩来向毛泽东汇报后,毛泽东疑心大起,怀疑中共高层有人与苏共合谋要推翻他。毛认为,只要苏联不插手,中共党内什么样的反对派他都不怕,苏联一插手,和中共党内的人里应外合那就难说了。从外蒙古到北京只有500公里,一路都是平原,中国没有反坦克的重型武器,无法阻挡苏联的坦克进攻。
毛泽东在担心自己被推翻的恐惧下,立刻命令中国军队在外蒙古通向北京的路上大筑“人造山”。这些“人造山”每座高20至40公尺,正面宽250至400公尺,纵深120至220公尺。在山里头建造钢筋水泥工事,认为利用这些“人造山”可以挡住苏联坦克的进攻。
自从周恩来转达了马利诺夫斯基元帅的话,毛泽东心情紧张,脾气变大,总是担心有人要下手搞掉他,白天吃不好饭,晚上睡不好觉,疑神疑鬼。
评述:
20世纪60年代最初几年,中苏大辩论、大论战,涉及政治、文化、经济、外交诸方面,核心是“三和两全”。赫鲁晓夫中心策略思想是通过和平竞赛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和平过渡到和平公正的社会主义。这是西方一些民主国家实行的民主社会主义。
毛泽东坚持暴力革命,武装斗争夺取资本主义政权,反对赫鲁晓夫的“三和二全”。妄图压垮赫鲁晓夫,赢得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的拥护和支持,坐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盟主的宝座。
实际情况完全相反。苏共实行赫鲁晓夫制定的策略路线,苏联经济得到发展,1961年实现了载人航天;1950年苏联发电量只有美国的1/4不到,到1965年已追到了美国的一半左右。中国则是另一种情况,在国际上反对赫鲁晓夫现代修正主义,在国内反对右倾机会主义,推行极左路线,高喊“三面红旗”、“三年超英”、“五年赶美”,后来压缩到“一年超英”、“三年赶美”,严重破坏生产发展规律。中共支持的东南亚国家共产党领导的地下武装斗争连连失败。全世界共产党、工人党仍拥护苏共为国际共运领袖,中共很孤立。除了接受中共援助的极少数党外,支持中共极“左”路线的很少。毛泽东花了近十年时间,用尽心思,把中国人民的命运玩弄于股掌之间,给中国造成巨大灾难,他自己也声明狼藉,梦寐以求的国际共运领袖,最后成了泡影。
(编者按:本系列文章由大纪元特约作者从中共党史机密档案中整理而成。因安全原因,无法一一注明出处,大纪元将在适当时机公布信息来源。)
责任编辑:张宪义
(大纪元:http://www.epochtimes.com/gb/17/9/8/n96119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