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大学越来越注重考试,“高中化”的趋势正在加剧,有学生指出,原本以为经历高考大战后,可以松口气,结果进了大学为了保研还是继续被困在成绩和排名里。教培老师指出,大学生的压力逐渐传导到中小学了。
中国大学生到底多累?有学生在网路分享所谓的大学实行“797制”:早上7点开始早读和晨跑,晚上9点才结束晚自习,一周7天全排满课程,连周末都没多少喘息时间。
香港媒体指出,中国就业情势严峻,大学“高中化”趋势加剧,不仅严重阻碍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更无法锤炼出独立健全的人格特质。
报导引述贵州铜仁学院一名大二学生上月在校内跳湖轻生,遗书多次提及早晚自习带来压力:以为终于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可还是“考考考”模式。
原中国教培老师耿陆弢表示,大学高中化的趋势,他在2015年上大学时,就已经能感觉到这种氛围。
原中国教培老师耿陆弢:“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国经济下行,社会竞争太激烈,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有的甚至通过延缓毕业来暂时逃避。比如去考研,继续念书,延长在学校的时间,好像可以暂时不用面对现实。但其实这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整个环境让人觉得未来越来越模糊,大学也就越来越像高中一样,只剩下分数排名,还有升学这些指标。”
耿陆弢认为,这不只是教育问题,而是整个社会控制系统的延伸,从去年郑州大学生骑行去开封的事件就能看出来。
耿陆弢:“表面上看,只是学生们自发骑车去旅行,追求自由,但我看来,其实是一场情绪的爆发,是当代大学生心理矛盾和压抑的一种象征性的表达。这些学生十几年来,拼命学习,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却发现大学生活并没有像他们期待的那样,给他们带来自由和希望,反而社会地位越来越低,毕业之后,工作还非常难找。但在中共看来,这种行动是不稳定的因素。他们害怕大学生像当年的八九一代一样,重新组织起来发出声音,影响社会。”
报导指出,为了防止学生疏于学业,不少高校的管理手段也持续升级。
原广州教培老师袁崛:“大学教育本来应该是一场校园塔式的精英教育,就是让学生进去之后,他能够不仅接受到这个多元的知识,还有一个提高他的人文素养,能够培养他的这个社会的责任感。但是这些理想化的教学目标,一个校园氛围,被现在的现实的就业压力所打破,所以实际上这些现在的学生很恐慌。我还在网上也看到什么清华大学甚至国外留学回去的博士生,在送外卖的这些情况。”
原广州教培老师袁崛表示,大学生的压力逐渐传导到中小学了,以分数作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中小学生已经无法承受了。
袁崛:“那些学校还是要把压力给到这些学生,难免就导致学生他会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原来可能说在中学的时候压力大,学生自杀多,现在到小学生也发现了这些情况,中共这种体制一直说要减负学生的压力,甚至现在说,学生的辅导作业只能用一本。但是实际上我们看到,这种治标不治本的策略,解决不了中小学生的教育的整个的氛围。”
原武汉小学家长张女士,现在已经居住在美国了,主要原因是她的孩子在中国上小学时,因为学习压力大,同侪之间的竞争和言语霸凌,她担心孩子想不开,毅然决定搬离中国。
原武汉小学家长张女士:“今年七八月份国内开学之前,在我们那个地方,在武汉,有一对双胞胎就跳楼了。两个双胞胎八岁,跟我孩子一模一样,我印象非常深刻,他们跟我说的时候,我都惊呆了。我说我的孩子八岁在美国,每天笑得跟个傻儿一样,他们八岁就从家里跳下来,我都觉得太可惜了,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我觉得为了学习跳楼真的是一点必要都没有。”
中共教育部最近印发所谓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十条措施”,原因是目前中国中小学生普遍焦虑症、抑郁症高发,出现大量学生厌学、自杀、自残等现象。《中国人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调报告》显示,在6—16岁在校学生中,精神障碍总盛行率为17.5%。
(新唐人:https://www.ntdtv.com/gb/2025/11/17/a10403929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