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因中共发起的监管风暴而迎来了“跳崖式”下跌。7月,当局先是全面降准、释放万亿资金,随后又整治房市、收紧监管。这暴露了后疫情时代下,习近平当局在经济困境中的混乱和无措。
7月22日,中共央视援引住建部房地产市场监管司司长张其光的话称,要对调控工作不力、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坚决予以问责,及加强房地产金融管控。次日(23日)住建部联同发改委、公安部等八部委发布《关于持续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的通知》(链接),将对存在重大经营风险的房企实施重点监管。当天中国房地产股普跌。
在中共收紧房市监管的前夕,央行宣布7月15日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
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准)是央行货币政策之一,通过影响银行可贷资金数量,从而增大信贷规模、提高货币供应量,刺激经济增长。
中共降准背后的逻辑
央行针对本次降准表示,今年以来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小微企业面临成本上升等经营困难;降准是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不过,7月降准的时间和力度被普遍认为超过了市场预期。
去年为抵消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中共调整了原本为降低金融风险而坚持数年的货币紧缩政策。
尽管官方否认货币放水,称实施的仍然是货币稳健政策。但数据显示并非如此。
根据中共央行数据,去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近20万亿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广义货币(M2)同比也增长10.1%,创近年新高。今年央行虽称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但上半年广义货币增长8.6%,人民币贷款增加12.76万亿元,与刚破纪录的去年相比也不遑多让。
早前7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会提到降准,当时市场人士多半判断可能是定向降准,未料央行动作大过预期。
与此同时,中国市场人士大多相信,监管层会继续严防资金流入房地产。
事实上,在后疫情时代,房地产依旧是中国经济中最亮眼的行业。
中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额与疫情前(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38.9%。尽管当局上半年实施了逾两百次调控,新房和二手房价格依旧上涨。中国指数研究院《2021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总结》披露,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预计同比回落,但仍望创新高。
在此背景下,习近平当局似乎选择了互相冲突的货币和房市政策:
一方面,央行为刺激经济不惜超出市场预期,提前加码降准;另一方面,当局又收紧监管、重挫房企投资热情和信心,打击了实际推动GDP的房地产行业。
大纪元评论员李林一分析说,“中共降准背后的逻辑,是迫不得已。”他解释说,“中共宣传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2.7%、形势大好,背后却是消费需求萎缩、经济增长乏力的窘迫现实。出口、消费双不振是中共提前降准的背后逻辑。”
后疫情时代下的中国经济困局
同期中共国家统计局公布了衡量经济状况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以及反映消费状况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其中PMI高于50%,代表着经济扩张;反之则是经济收缩的迹象。
数据显示,今年6月PMI为50.9%,比上月回落1.3个百分点,虽然仍高于50%的荣枯线,但相比3月的55.3%高点,下滑2.4个百分点,反映出生产持续下滑的趋势。
更重要的是,PMI新出口订单自4月份起连续三个月下滑,已经连续两个月跌破荣枯线。这些都反映出中国的制造业经济和出口都在下滑。
如果说制造业的不景气,代表着习近平“双循环”中的国际外循环链条快“掉链”了,那统计局同步发布的CPI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则揭示了双循环主体“国内大循环(内需)”快挡不住的萎靡颓势。
在全球通胀的大背景下,6月份CPI同比仅微升1.1%,本身就释放出疲软的信号。
实际上,消费价格指数CPI不但是衡量物价变动、即通货膨胀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衡量经济增长健康度的重要指标。通常认为3%是中国通货膨胀的调控红线,超过3%被视为进入了通货膨胀的区间。
而6月份CPI环比下降0.4%、降幅比前月0.2%扩大,显示物价在加速滑落,更坐实了国内消费需求不振的趋势。
再细分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主要数据可见,除了房租、加油、食用油少数刚需消费项目外,其它诸如手机、汽车、服装、食品、酒店、家电等民生领域的消费都在全面下跌。这意味着中国人正在全面降低自己可以控制的消费需求。
分析:中共压制房市的背后
中共在提前降准、加大货币放水力度的同时,也加大了对房市和房企的监管。李林一认为这是中共在继续推进“脱实向虚”的政策,尤其是高房价挤压了中国人的消费力,严重抑制了习近平所指望的“内循环”。
大纪元3年前的深度报导《数据说话 房市如何吸干中国人“六个钱包”》(点击链接),分析了房市是如何吸干中国人的“六个钱包”。
该文指出,中国人当年的购房负担(购房开销/收支结余,已经从2008年的56.7%加重至2018年的110.6%;累计购房支出/累计收支结余也高达80%。
这意味着截至2018年,中国人挣的钱远不足以负担高房价,还要掏空夫妻双方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三代人的积蓄。
用“六个钱包”凑首付买房,是中共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于2018年4月提出的观点。2018年至今,中国房市虽每年经受数百次政府调控,但房价依然越调越高。
除了挤压中国人消费能力外,中国房市的金融风险也日益凸显。
中国房企龙头恒大集团,日前被标普下调评级至负面,主要理由就是中共当局的严监管打击了该公司融资能力,并增大了债务风险。
在内需枯竭和债务风险的倒逼下,中共整肃房市和房企的力度再度升级。
据财新7月报导,自6月下旬起,中国多个大城市出现“房贷荒”;银行业人士称,政府房贷集中度新规给银行戴上了“紧箍咒”,各家银行都收到了“来自高层的精神”,指令资金要用于支持实体经济、减少对房地产的投入。
李林一分析说, “中国房地产或者说土地财政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榨干了中国人的钱包和消费力、来维系中共政权,同时也吸干了实体经济的资金血液,进而无限度推高了债务风险。”
“中共如今不得不加强监管房企,不惜自残地产业,也要严防资金潜入房市、加重房市积蓄的金融风险。”
后疫情时代下中共混乱的政策选择
中共近期接连推行若干后果难料的政策,泄露出当局或已陷入混乱和无措的信号。
最新动向是中共整顿教育体制的改革,刚刚重挫了中国的教培产业。7月24日,新华社发布了给学生减负和打击校外培训的“双减”意见。教育类中概股在香港及美国股市暴跌。
稍早前,中共的教育改革也波及到房市中最火爆的学区房。数月前中共以促进教育公平、减少学区房炒作空间为由,在多个城市出台新政策以加快学区房改革。
6月4日,中共突然发布通知,规定自明年起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等四项政府非税收入划转税务部门征收,7月1日起在河北、内蒙古、上海、浙江、安徽、青岛、云南等七地先行试点。
卖地收入或土地财政,是中共政权、尤其是地方政府的钱袋子和生存命脉。体制内学者通常解释说,征收改革是中央想获得地方收入的知情权。但许多业内人士相信,中央和地方在卖地收入上的博弈,会加速当局在中国人的房产上开辟新财源,例如开征房产税。
而李林一认为,习当局的这个政策以及对房市的后续影响,将对地方政府和中共统治的稳定性造成难以估测的冲击。
“土地财政就是个炸药桶。中央有着无数个理由、想要掌握土地财政的底细,但任何变动都可能引爆炸,包括体制内部的冲突和房地产市场的动荡。”他说,“而现在,习当局已经这么做了。”
中共不仅正在点燃埋藏在地方政府和房市深处的炸药桶,同时已向中国经济的新贵——互联网产业打出了重拳。
从去年喊停蚂蚁上市、打压马云阿里,到近期整肃刚刚赴美上市IPO的滴滴出行,中共对互联网产业的最新打击是准备设立网络安全办,严查中企赴海外上市。
中共网信办7月10日宣布,持有超过100万用户数据的公司在赴外国上市前,必须申请网络安全批准。包括中国医疗大数据公司零氪科技在内,一些原本计划在纽约上市的中国公司已撤消了IPO(首次公开募股)。
尽管美国政府近年来正在加强对中概股的监管,但中企赴美上市圈钱的热情不减反增。
根据彭博社汇编的数据,今年到目前为止,有37家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总共筹集了129亿美元。另据美媒“连线中国”(The Wire China)统计,去年有35家中企在美国上市,当时是创下10年来新高。
不过,习当局对科技和教育产业突然发动的监管风暴,不但似乎与前期鼓励中企赴美圈钱的动向相悖,同时更令看好中概股和中国经济前景的外国人损失惨重。
自赴美上市IPO以来,滴滴股价下跌了40%以上。在纽约上市的教培企业“好未来”市值从2月份的590亿美元跌至不足40亿美元。新东方在香港的股价一天下跌了37%。
即使是亲近中共高层的西方金融精英,似乎亦遭中共监管风暴重创。
《金融时报》7月26日报导指,中共对教培业实施的监管风暴,或将抹去贝莱德集团(又名黑岩集团)等跨国投行数以十亿美元计的投资。贝莱德在好未来和新东方都持有大量股份。贝莱德集团是美国知名投行,与中共关系莫逆,今年6月首获批准在华开办外资独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
另据彭博社7月27日数据,追踪98家在美上市中国科技股的纳斯达克金龙中国指数遭中共最新政策“血洗”,连跌三天、蒸发5千亿美元,跌幅高达20%、创下2008年来最惨纪录。
对于中共近来推行一系列自残式的监管政策,李林一认为,这是“党领导一切”的思路,“政治力量压倒任何经济活动。比如对滴滴和教培行业的审查,习根本不顾中概股因此受到的伤害,宁可自残经济,也欲将党的意志贯彻到底。”
他表示,中共近期的监管风暴不但将党的政治目标凌驾于中国经济和外国投资者的利益之上,甚至还动了华尔街精英等“老朋友”的奶酪。“很难想像,中共的老朋友在利益受损的情况下还会继续为其发声。”他预测,“中国经济未来将继续下行。”
(大紀元:https://www.epochtimes.com/gb/21/7/27/n131200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