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基会用加盖了民政厅公章的会员证替代存折,以“慰问金”作为利息吸引老年人入会,吸纳了资金数亿元人民币,并将巨额资金投入房地产开发,相关项目最终却烂尾。一场骗局落幕,大批受害人血本无归。
非法吸储 老干部扮演要角
中国媒体《南方周末》11月8日发表长篇调查报导,披露了河南省老年文化事业发展基金会(下称“老基会”)非法吸储及暴雷的始末。在大规模非法揽储吸资的过程中,大批退休官员、干部和信贷员,扮演了重要角色。
据报导,有多位知情人士受访时向陆媒透露,老基会在河南省周口、南阳、漯河、洛阳等市开办了18个办事处,经个人账户吸纳储户资金可能多达5亿元。而负责为老基会揽储的“义工”,主要是已退休的官员、基层干部和曾经的信贷员。因为他们的特殊身份,让许多老人产生了错觉,以为老基会有官方背书,其吸纳资金是合法的。
《南方周末》的报导中采访的对象就包括周口市商水县某商业银行原副行长张世和。这位曾经的副行长10多年前退休后,成为了老基会的一名“义工”,负责揽收商水县的民间资金。前8年,他招揽入会的储户们都如期拿到了利息,也可以到期拿回本钱,但从2021年8月以后,就再也取不出钱来。张世和顿时成为了储户们眼中的骗子,经常被人登门讨要钱款,他则无可奈何地告诉对方,自己也是“受害者”。
据报导,老基会给会员发的证书,按照会员缴纳所谓“会费”(实际上就是存款)的金额在会员证上以积分代替,并按照“积分”的多少划分为一星、三星、五星等级,对应的是人民币一万元、三万元和五万元。老基会以5.7%的高利息来吸引老年人投资,以“慰问金”的名义来支付相关的利息。
77岁的郭凤花是原商水县工商局财务股股长,她先后在老基会存入了25万元。她受访时告诉媒体,自己看到老基会颁发的证书上有民政厅盖的章,“觉得比较可靠”,再加上老基会给出的“慰问金”高于银行的利息就入了套,“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
除了县城的离退休干部,老基会还将触角伸向了河南省广大的农村地区。而负责在乡村拉存款的“义工”,主要是一些退休的信贷员或原基层干部。例如,陈志红是商水县老基会的负责人,他曾是商水县汤庄乡的党委书记,还担任过商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另外两名“义工”则分别在商水县财政局、检察院任职过。
现年70岁的冯俊甫是漯河市临颍县大郭镇谷庄村村民,他1975年起担任大郭乡信用社信贷员整整34年,因为这个资历,已退休多年的他成为了老基会的“义工”。他告诉《南方周末》的记者,临颍县有20名老基会“义工”,大部分在乡镇银行做过信贷员,十里八乡也把他们当成了值得托付的“自己人”。
按照老基会的规定,每吸入一万元资金,“义工”可以提留300元,另外还有200元用作县区办事处的办公经费。
老基会吸纳的巨额资金用到哪里去了?
河南老基会为什么敢于明目张胆地吸纳资金?其已吸纳的数亿元的资金又被用到哪里去了呢?
据报导,老基会于2013年2月在河南省郑州市成立,会长卢大伟曾任河南省长的助理。老基会的管理方式是在会长的领导下,秘书长负责制。秘书长郭建新“负责整体工作”。
老基会宣传其宗旨是“推进河南省老年社会福利、文化体育、教育等事业的发展”,该基金会法人登记证书上的业务范围写着“依法募集社会资金,开展爱老助老等老年文化活动”。
在不少储户和“义工”看来,可以“依法募集社会资金”就意味着可以名正言顺吸收存款。他们并不知道,募集资金与存款有着本质的区别。
河南老基会超越业务范围通过私人账户吸纳的巨额资金,最终流向了河南省合融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而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就是老基会的秘书长郭建新。
“说白了合融集团和老基会是一家,对外是两家,但实际是一样。”一位接近郭建新的人士告诉陆媒,老基会和合融集团底下有分工,高层是同一拨人。合融集团注册的办公地址也与老基会的办公地点是同一个地址。
2013年3月5日,老基会与合融集团正式签署委托书,将老基会募集的资金授权合融集团进行项目投资。而非法吸收来的大笔资金并没有进入老基会的对公账户,而是经由私人账户直接流入了合融集团。
合融集团拿了老基会的“义工”们转入的资金,在孟州市、原阳县、郑州、商丘市等地投资房地产开发项目。其中,郑州港区项目即合融国际康养示范园(下称“康养园”),被认为是合融集团的“标杆项目”。然而,该项目2018年完成9栋楼的主体工程后,却因为资金紧张,仅有4号楼和5号楼通过贷款完成了装修,剩余的7栋楼则至今没有完工。
2022年下半年,郭建新及几位公司管理层因涉其它案件被公安机关批捕。 多位老基会负责人称,目前河南省多地公安局已经对县级老基会立案调查。
(新唐人:https://www.ntdtv.com/gb/2023/11/09/a103821305.html)